別聽專家「胡說」,《蘭亭序》可以學,趙孟頫後人「親自闢謠」

2024-01-12     書法網

原標題:別聽專家「胡說」,《蘭亭序》可以學,趙孟頫後人「親自闢謠」

別聽專家「胡說」,《蘭亭序》可以學,趙孟頫後人「親自闢謠」

永和九年,與文人雅士同聚會稽山陰的王羲之,寫下「千古神作」——《蘭亭序》,此作將情感融匯於筆尖,筆鋒翻轉多變,意態千變萬化,一提一按流逸自如、婉轉蕭散,不僅代表書法展露藝術性的開端,也是1000多年來的行書「巔峰」

自然《蘭亭序》備受後人追捧,無數人慾想尋到真跡,可一直不知所蹤,終於在唐代,李世民聽聞真跡被智永傳給辯才和尚,讓蕭翼智取而來,命朝中的歐陽詢、褚遂良、馮承素等人拓摹,留下許多摹本。

而李世民割捨不下對《蘭亭序》的喜愛,臨終前命人將其一同埋葬,自此真跡徹底消失無蹤,如今只有唐人的臨摹本傳世,在當代人看來,唐代摹本蘊含「尚法」理念,字體暗求平穩,不夠靈活暢意,沒有還原《蘭亭序》的美感。

所以專家們建議學書者,不要輕易臨摹《蘭亭序》,尤其是初學者千萬不要觸碰,因為上述的臨摹作品,基本是拓本傳世,如啟功所說「難從刀痕見筆痕」,拓本融合了工匠的刀刻習慣,缺失墨色、節奏感,參透難度偏大。

其次在現代人看來,晉唐筆法精細深奧,大多藏鋒內斂,將切入角度、翻折變化等細節,隱藏了起來,若無一定基本功、感知力,不僅在拓本之上,把困難放大,還會失去對毛筆的控制,點畫流俗虛浮,章法、結字徹底混亂。

那麼上述觀點是正確的嗎?其實早在700年前趙孟頫的後人,就已經「親自闢謠」,至正二十五年(1365),趙孟頫外孫王蒙,在蘇州見到外祖父臨摹的《定武本蘭亭序》,因看後感觸頗多,在卷後書寫了一段跋文。

其中一段寫的是:「後之子孫當世寶之,毋為富者財物所易,毋為強者勢力所奪,真吾之子孫也。苟能專心臨摹數千過,雖不能企及前人,要當不讓今世能書者」,這句話是在告誡後輩,要認真保存、學習這卷《蘭亭序》。

若能將此作臨摹上千遍,即便無法超越古人,功力上也能勝過同時代的書法家,確實《蘭亭序》融合了王羲之的筆法精髓,雖然唐人臨摹時有所取捨,但歐陽詢、虞世南、趙孟頫等人,皆是「二王」繼承人,自然不會偏差太多。

全都極盡全力還原,展現魏晉的靈妙多姿、虛和散淡,而用拓本不可學這一觀點反駁,著實有些太過單薄,畢竟魏碑、唐楷同樣存在不少拓本,總不能一視同仁、全部拋棄,畢竟隨著書藝的精進,總會有參透的那一天。

所以別再聽網絡上的專家亂說了,《蘭亭序》是可以學的,只不過大家在臨摹時,要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範本,例如基本功不紮實的,可以從歐陽詢的「定武本」入手,強化法度意識,想提升筆法豐富度的,可以學習褚遂良的「黃絹本」,依照不同興趣、境況,隨之選擇風格相符的範本。

您對《蘭亭序》的學習有何見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05886455d79083502fc248c31abd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