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在文字的世界裡無盡地延伸

2022-07-20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胡艷:在文字的世界裡無盡地延伸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在文字的世界裡無盡地延伸

原創|胡艷

成都市武侯實驗小學

各位新教育的同仁們,下午好,我是成都市武侯實驗小學的胡艷,今天彙報的主題是《在文字的世界裡無盡的延伸》。加入新教育實驗已經六年了,這六年是一次圓夢的經歷,我喜歡戲曲、古典文學、寫作,這些在新教育實驗中都找到了投射點,並不斷地作出延伸。

寫作者的延伸:

從專家示範到一線師生共寫

2017年,我有幸成為李鎮西老師研修站第二期的學員。李老師告訴我們:專業寫作是教師專業交往的三大法寶之一。李老師每天都要在「鎮西茶館」公眾號里發一篇文章,他用行動引領我們,讓我們也自覺地開始專業寫作。

2017年10月,我也效仿著李老師開設了自己的公眾號,取名為「艾彌兒的胡言胡語 」。迄今,我撰寫了500多篇文章。2020年,《我就是課程》一文收入進了《我與新教育20年》里,兩次獲得新教育行動敘事特等獎。2022年,李老師主編研修站老師的文集《成長比成功更可貴》,我有兩篇文章入選。

專業寫作的力量能從李老師身上傳遞到我的身上,那麼能不能由我延伸到學生呢?新教育正是這樣指引我們的:共讀、共寫、共同生活是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必由之路。

於是我開始帶學生一起共寫,第一個主題叫《雙鯉記》,這個名字來源於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講述的是:有客人送了兩條鯉魚,主人在魚肚子裡發現一封信,寫著兩句詩: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看似平常實則情深,就像是書信,有一種既生活化又浪漫的傳統之美。現代的孩子對書信是陌生又好奇的,我們以師生通信的形式讓43個同學在暑假都拿起筆,每封信都通過郵局寄送到對方手中。書信內容我都整理下來,發布到了公眾號上。

寫作形式的延伸:

從集體共寫到個人創作

新教育認為:在班級建設上唯有共讀共寫,才有可能創造共同的話語體系,才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實現班級精神層面的凝聚力。

最大規模的【娃娃寫戲】來自一次偶然,葉小典寫了一篇跟媽媽去吃火鍋的作文,四頁紙上全是對話,我覺得這很像戲劇劇本,就跟葉小典說,要不我教你把這個作文改成劇本?他不僅完成了劇本,還寫了一首下場詩。既然葉小典能寫,其他同學也可以寫。

於是,【娃娃寫戲】成了我們班的保留項目,從四年級上期開始,每一學期都挑選一篇課文,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把它改編為課本劇。《一枚金幣》《包公審驢》《秉筆直書》《將相和》《四大名著》等,其中,《秉筆直書》還被排練成了戲劇節目,搬演到了學校國旗下展示的舞台上,排練過程又被策劃成為【娃娃排戲】綜合實踐活動,獲得了區特等獎。

【娃娃寫戲】先從戲劇劇本的格式、體制開始學習,西方戲劇多為四幕劇,我國的元雜劇也大多為四折,學生學習如何根據情節進行場次的劃分,時間、環境的設置,人物語言與行動提示語的撰寫。再逐漸加入戲曲中的上場詩、下場詩、韻白等,從最初的話劇形式,到後來學生能夠寫出有唱詞的戲曲劇本。

過程中也有學生出現畏難情緒。寫《將相和》時,1小組同學出現了互不配合、相互推脫的情況。這篇文章記錄的就是當時的情形,並不是所有學生對活動任務都能順利的完成,我允許他們有失敗的時候,說明他們更需要老師的關注與指點。最後這個小組是我單獨花時間進行輔導,開小組會都開了兩次,最後拿出的作品不能說是多麼優秀,但這個寫作過程我們是傾盡全力的,不是為寫而寫,從寫中增強小組合作意識,增加班級凝聚力。

除了【娃娃寫戲】,還有【娃娃說戲】,畫戲曲繪本並錄製講故事視頻。【娃娃論戲】,寫自己看戲、學戲的感受。

有一次我們編排原創戲曲校園劇,果果同學落選了,他下來以後寫考試作文,把當時編排的過程寫得非常完整,這就特別像崑曲的身段譜。於是我就跟果果建議,要不你把它寫成屬於你自己的身段譜,把一次學生的失意變成了他的成長收穫。

像果果這樣進行個人創作的例子還有很多,我經常根據學生的即時經歷進行點撥,生活遭遇、文藝特長、興趣愛好等等,建議他們把這些具有獨特感受的事記錄下來。

壯壯是一個很調皮的男生,字也寫得很糟糕,但我關注到壯壯有一種類似王小波的黑色幽默,對他那些精緻的淘氣,我有了新辦法,只要是惹了事,就給他一張紙,把經過寫下來。《老寇的杯子》是有一次校長組織他們去開會,給他倒了一杯水,他就把這個紙杯子拿回來,在上課的時候玩,被科任老師批評了,於是就有了這一篇文章,也得到了校長本人的關注。

這一篇《悔》是壯壯的三件後悔事合集,修改之後被發表到《創意小作家》上。有一年我被學校評為了優秀老師,要學生寫眼中的老師,我把這個任務就交給了壯壯,他這樣寫道:胡老師說我的像小螞蟻,那胡老師就是法布爾。我和壯壯的關係通過共寫越來越融洽,這張照片是同事抓拍的我跟壯壯手拉手去學校的背影,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兩母子。

題材的延伸:

從單一習作到多文體拓展。

《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是我們班的一個共讀項目,提煉出了兩個共寫主題,同是紅樓夢中人,用紅樓夢的寫作方法遷移到自己的寫人習作之中。同寫紅樓夢中人,寫紅樓夢裡給你印象深刻的人與事,這是學生當時的一些作品。

根據紅樓內容編寫的「紅樓朋友圈」「紅樓群聊」「紅樓熱搜」,這種傳承加創新性的讀寫結合,讓學生既讀懂了原著,又產生了自己的創意。

學校經常搞活動,需要出新聞稿,以前都是老師或家長寫,我們班成立了新聞寫作小組,有了活動就自己來報道。

評價的延伸,從常規評價到技術支持下的多元互動。

一般寒暑假的作文都是在開學以後收回來看,經過疫情時期上網課,我們就作了改變,每周習作在網上提交,在網上點評,學生能及時收到反饋,在下一次習作中進行改正。

李老師經常轉發我們的文章,並對對每一篇文章都專門作點評。我也在公眾號上開專題,專門發布學生的優秀習作和點評。

家長們會經常來公眾號下留言,有的親戚朋友甚至鄰居也聞訊前來,這又是一種家校互動式的評價。一些離異的家長,很少見到孩子,但通過看我發布的文章,通過留言也能關注到孩子的成長。

時空的延伸,從小學生活到未來的人生。

畢業的共寫主題是編一本畢業文集,這是小白同學的文集,我們能看到她的好朋友、死對頭,難忘的人與事。這篇文章經過修改後,也被發表在雜誌上。

這一組文章是我跟小白畢業後的師生共寫。小白進入初中的最後一個六一節,要在學校表演崑曲,她從二年級扮演林妹妹到現在終於扮演杜麗娘了。她邀請我去看,學校離我有30幾公里,我下班以後還是去了。

《從林妹妹到杜麗娘》記錄的是小白學戲曲、讀紅樓的經歷,獲得了學校藝術節徵文一等獎。我寫的是《從老師到觀眾》,在最後我是這樣寫的:從二年級她來當我的小觀眾,到現在我去當她的觀眾,我們驗證了一種最好的師生關係:上台前是鞭策她勤學苦練的老師,上台後做台側守候與陪伴的觀眾。

李老師曾說,他把教育當作愛好,而我跟他相反,我把愛好變成了教育。李老師為我們出版的師生原創戲曲繪本《浣花箋》作序,名字叫《把愛好與職業融為一體的人是幸福的》,無論是戲曲、紅樓夢,還是寫作,當這些我所珍視的愛好被學生傳承,我覺得這樣的教育生活就是幸福而完整的。

從李老師研修站畢業時,李老師在紀念證書上是這樣說的:「是離別,但沒分手。是結束,也是開始。在未來的日子裡我願繼續與你同行。」我跟我的學生們,也正是通過新教育理念的不斷引領,通過共讀,通過對話和相互用文字交流,實現了真正的共同生活,並讓這種生活在未知的時空作無盡的延伸。

朱永新:新教育實驗《旺蒼宣言》——寫作創造美好生活

朱永新:真實美好的旺蒼新教育;殷才昌:紅城綠谷飄書香,師生共寫話成長

李鎮西:教育寫作是為什麼?——兼談三類教育教師的寫作(您是哪一類)

李慶明:為全民閱讀探路——寫作的四大「法寶」

遇見美好,向美而行——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特別推薦 收藏共讀|朱永新:新教育實驗二十年:回顧、總結與展望(上)

特別推薦 收藏共讀|朱永新:新教育實驗二十年:回顧、總結與展望(下)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因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幫助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同道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ebc870a0c3a119eef6c76b3048e4e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