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不胖,身體全是脂肪,這種胖最危險!想長壽?學學6個習慣

2020-08-17     荊山浮屠話健康

原標題:看起來不胖,身體全是脂肪,這種胖最危險!想長壽?學學6個習慣

都說肥胖是人類健康的殺手,這話沒錯,首先肥胖跟「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都有關係,主要因素是飲食結構不合理、能量過剩、油脂攝入過多、鹽分攝入過量等問題,再加上不規律的日常生活習慣,就會導致人體代謝受損,出現了肥胖,也就是說,肥胖跟三高很可能會同時出現,如果出現了肥胖和三高,不及時控制治療的話,則可能導致多種慢性病,比如冠心病、腎病、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等等,甚至可能出現心梗和中風,從而危及生命。

據研究表明,肥胖與13種癌症有關聯性,這13種癌症包括食道癌膽囊癌腎癌肝癌胰腺癌胃癌甲狀腺癌、子宮癌卵巢癌結直腸癌絕經後乳腺癌腦瘤多發性骨髓瘤,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相關性呢?這是因為根據研究發現癌症的發病與人體的免疫系統有關,而肥胖的人群會經常出現免疫功能異常的問題,因為肥胖人群膽固醇高,因為胰島素抵抗胰島素水平偏高,這兩者導致免疫功能出現異常,對異常細胞、病毒、細菌的抵抗力出現下降,此外,肥胖會經常導致炎性刺激,誘發癌症的發生,而高胰島素血症會刺激癌細胞的增殖。

肥胖中最「恐怖」的類型則是肌少型肥胖

前面說到了肥胖跟各種疾病的關係,但估計還是容易被大家忽視,這是因為並不是每個肥胖的人都會患這樣那樣的疾病,都有一定的幾率性,但實際上有一種類型的肥胖更隱蔽,也更容易患病,尤其對於老年人來說,這種肥胖可能不僅會影響健康,更有短命的可能。

這種肥胖就是肌少型肥胖,據醫療機構統計,老年人中失能需要進行看護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肌肉減少,一個就是肥胖,所以當兩者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肌少加肥胖,就更加危險了。而且,這種肥胖從外表來看可能感覺並不胖,更容易被人忽視。

看起來或許不胖,但身體充滿脂肪

其實人體的肌肉減少從30歲就開始了,平時經常會聽到有人抱怨,中年人每年都會變胖,但實際上在變胖的同時,肌肉也在不斷流失,30歲後,肌肉質量平均每10年減少6%左右,而且隨著年齡增長這種流失速度會加快,尤其到60歲後,流失速度可能會達到頂峰。

不斷變胖同時肌肉下降,那麼就讓人體的整體結構組成發生改變,更多的脂肪會在人體器官中囤積,也就是內臟脂肪升高,而且還會在肌肉內堆積,脂肪開始在肌肉中浸潤,甚至會滲入到肌肉纖維之中,有可能會影響到人們的行動力。

所以說,衰老會讓人變胖變弱,只要人們的年齡變大,那麼都可能會得肌少型肥胖,有一項統計結果發現在日本70歲以上的人中,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就是肌少型肥胖。當然,這並不是說非得到老年才會有,很多40歲左右的中年人也會出現肌少型肥胖的徵兆。這些人普遍具有以下的一些特徵:比如沒有運動習慣,為了減肥飲食也比較少,和年輕時比較體重浮動較少,而且如果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身高平方米)往往在正常範圍內,但實際上測量體脂會發現,體脂比較高,但肌肉量卻在減少。

但比較麻煩的是,這種肥胖從外型上來看不胖,這也是肌少型肥胖常被忽視的原因之一。

此外,經常節食減肥的女性也是高危人群。為了瘦下來,只靠飲食控制但卻不去運動,導致肌肉流失增加,從體重秤上看數字很健康,但其實是瘦了肌肉、多了脂肪。

肌少型肥胖都有哪些危害?

那麼,肌少型肥胖都有哪些危害呢?其實肌少型肥胖既有肌少症的問題,又有肥胖的影響,可以說對於人體的健康來說更加危險,更容易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自理問題,容易摔倒、骨折,甚至出現失能,長期臥床的情況。

危害一:容易出現失能

美國進行了一項有關老年健康調查,其中統計資料顯示,在8年的調查統計里,肌少型肥胖人群出現失能的幾率是肥胖和普通人的3倍,是單純肌肉症人群的2倍。肌少症發病的原因是因為肌肉質量、肌力下降,影響了人體正常的功能,甚至行動力。所以,肌少症的人容易摔倒,而肌少型肥胖的人群面對這樣的情況更加嚴重,本身就有摔倒的可能,而此時面對的是重量超過一般的情況,就如同小馬拉大車,容易出現重心不穩,多餘的體重給下肢關節帶來更高的壓力和風險,導致行動緩慢,上下樓費力,甚至喪失基本的行動能力。

此外,另外有一項研究發表在《美國老年醫學會期刊》,發現相較於其他年齡段的女性,更年期後出現肌少型肥胖的女性,摔倒失能的風險也是最高的。

危害二:心血管疾病風險高

肌少型肥胖比一般的肥胖更容易出現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除了慢性炎症、激素水平異常以及機體氧化壓力增大外,肌少型肥胖的人運動量會更少,而正確適量的運動是改善心血管問題的良方。因此,《營養、健康與老化期刊》發現,相較於只有肥胖或只有肌少的人群,有肌少型肥胖的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升高近30%。

危害三:糖尿病風險升高

同樣,肌少型肥胖的人群出現胰島素抵抗的風險更大,因為肌肉運動可以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減輕胰島素抵抗,從而避免血糖異常,而肥胖會增加胰島素抵抗的可能,肌少型的肥胖恰恰是將這種風險進一步擴大。長期處於胰島素抵抗下,會加大胰腺的負擔,進一步發展為2型糖尿病。

肌少型肥胖自我檢測,出現四項徵兆,應提高警惕

你有肌少型肥胖嗎?雖然肌少型肥胖並沒有統一的定義,但如果出現以下四項徵兆,應該提高警惕:

1、走路比別人慢

2、曾經有過無法在交通信號燈改變前過馬路的經歷

3、曾無法打開礦泉水瓶

4、無法單腳穿襪子

出現肌少型肥胖,並不能通過減肥來改善,而且一定要注意的是,單純的減肥可能讓健康變得更糟,因為大多數人減肥往往通過飲食控制的方式來進行,隨著體重下降的話,可能肌肉也會更快的流失,這樣就會讓肌少症的問題更加明顯。

所以,目前針對於老年人的減重方案中,要謹慎對待,不能過多的設定大量降低身體熱量的方案,而且要做到營養均衡,應該充分補充蛋白質,並且進行重量訓練,增加肌力。也有老年的健身機構認為,如果身體質量指數(BMI)如果低於20的話,建議訓練方式放在增肌上,而不是減脂。

從運動與飲食入手,改善肌少型肥胖

從運動來看,增肌一方面是要定期進行力量訓練,但這樣並不夠,還應該增加平時的活動量,比如如果樓層不高可以考慮走上下樓梯,避免電梯;飯後出門散步或者遛狗;平時儘量減少躺著坐著,多站著走動,甚至如果可以連看電視的時候也可以站著運動一下。

最有效的日常運動就是多走路,增加每天的走路步數,走路時也不要緩慢,能夠快速大步走最好,儘量能做到同齡人中走路最快的程度;日常的訓練還可以增加握力,通過握力器訓練,或者直接每天握手,手掌張開最大,然後緊握,每天做3-5組,每次10個;還可以嘗試靠牆踮腳尖,每次10個,每天做3組等等。在日常閒暇的時間把肌力鍛鍊了,這樣才能趕上流失的比例。

在飲食上,主食量可以減少,因為主食量減少而降低的熱量可以通過優質蛋白質,如豆、魚、蛋、肉類等來補充,蔬菜和水果也不能少,必要的時候可以通過一些營養補充劑來增加。即使是過於肥胖的人,需要大幅度減脂的話,也不能減少蛋白質,而是控制碳水化合物和油脂,保證肌肉的營養。

飲食順序要進行改變:飲食從纖維質高的食物開始,蔬菜、海產品、部分低糖水果最先攝入,防止血糖急速上升,再吃蛋白質,最後吃碳水化合物、主食。這種飲食順序還能避免血糖升高,並且有助於控制飲食量。此外,睡前儘量避免吃宵夜,因為睡前攝入的食物,由於睡覺運動少,熱量會大量堆積,容易讓人發胖,最好一晚能讓腸胃空腹超過8個小時,這樣清空腸胃才能有助於減掉多餘脂肪。

飲食、運動、老化、肌少、肥胖,這些因素彼此都有關聯,所以多動、鍛鍊肌肉、攝入優質蛋白質,避免單純減肥以及老化帶來健康風險。

想長壽?學學日本人的6個健康習慣

日本的百歲老人比其他國家都多,除了基因遺傳的因素外,飲食和生活方式也有助對抗各種慢性病,同時能避免肌少型肥胖帶來的健康風險,因此可以通過跟其學習6個健康秘訣,從而獲得更長壽、更健康的人生。

1、攝入海藻等海產品

日本人的飲食中充滿了營養的植物,其中海產品中的海藻更是比較多,海藻含較多的礦物質、抗氧化劑、蛋白質、纖維素、omega-3脂肪酸等等,沒事自己在家煲一碗海藻湯,或者做蔬菜沙拉時可以加入一些,都有助於改善。

2、多吃魚肉、貝類海鮮

日本飲食健康的關鍵之一是各種魚肉、貝類海鮮。據統計,日本中年男子患心臟病的比例是全球最低,主要原因就是大量食用魚肉等海鮮產品。根據研究發現,每周吃兩次魚肉、貝類海鮮,可以有助於心臟健康,也能保證大腦和情緒免受不良影響。

3、飲用綠茶

綠茶中富含兒茶素等多酚抗氧化劑,能夠減少身體炎性刺激,降脂,避免某些代謝性疾病,飲用綠茶在我國也是很多健康長壽人群的養生方法之一。

4、不要吃太飽

日本俗語說腹八分目,其實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吃8分飽就夠了,這樣每餐後不會感到飢餓,而且也不會出現暴飲暴食的情況,限制熱量過多攝入,避免三高等代謝問題。

5、多外出運動

外出運動是一種天然的養生療法,當然這並不是說比如讓人去荒郊野外運動,而是可以考慮在公園等植被茂盛的地方去做有氧運動,更多的去放鬆心態感受大自然,這樣會讓心靈和身體放鬆,還能通過運動出出汗,能夠降低血壓、減少壓力,增加自主神經系統的活力,讓人更加平靜、也更加健康。

6、維持良好的社交活動

維持良好的社會互動能讓人維持更好的身體與情緒狀態,多跟親人、朋友、鄰居交流,能避免老年人的孤單寂寞,如果不方便外出,還可以通過網絡認識興趣愛好相似的朋友,這樣能夠避免心理創傷,增進心靈健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cFC_nMBURTf-Dn5czn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