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強省「攤牌」:新能源要破萬億,「秘密武器」來了!

2023-07-02     抱朴財經

原標題:第一強省「攤牌」:新能源要破萬億,「秘密武器」來了!

激活所有要素,打通所有通道,以數據為決策依據,以系統做執行管道,讓綠色能源發揮最大作用,讓綠色能源去到它該去的地方。

作者:今綸

廣東2025年新能源產業營收將破萬億元。

這個目標寫在廣東省能源局印發的《廣東省推進能源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中,方案公布的時間是5月22日。

此前,很多人都沒注意到這個消息,方案裡面提出了一些目標和體系建立,有諸多的「寶藏機會」,同時折射出廣東這個第一強省在能源領域的大步邁進。

2025年新能源產業營收將破萬億元,這將直接利好稅收、就業和普通人的收入。廣東的「秘密武器」是什麼?

如何實現這一目標?老百姓將如何受益,這都是我們關心的。這一切僅僅是一個開始,這些都和南方電網、華為、騰訊等企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01 有些錢是大風刮來的

6月29日,2023國際數字能源展開幕,以「數字驅動 能創未來」為主題的數字能源論壇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深圳市攜手南方電網、華為數字能源等眾多生態夥伴共同宣布啟動建設「超充之城」,構建「電力充儲放一張網」。

總規模超過200億元的新型儲能產業基金在論壇上發布,並成立深圳市電化學儲能產業聯盟。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很奇怪:能源和數字驅動有什麼關係?當然大有關係,我們慢慢講下去,先講基礎知識。

先做一個綠色能源的定義,和新能源還是有所區別。

綠色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能夠直接用於生產生活的能源,它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都屬於綠色能源。
新能源主要指核能、風能、天然氣及其水合物、太陽能、氫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範圍比綠色能源小,不包括水電。

廣東在綠色能源方面是在大力推進的,這種推進分兩個層面:

第一,基礎生產體系建設。

第二,儲能基建持續推進。

這會直接解決一些問題:比如某些地方電力供應不足的問題,比如光伏發電產生的收益可以直接到老百姓的兜里。

6月1日,廣東電網「新能源併網管理模塊」在電網管理平台上線,新能源業主只要登錄南方電網網上營業廳,即可辦理併網業務。首批使用系統的廣東能源肇慶德慶莫村鎮光伏復合項目業主劉聖成很快就辦了,從此,他在家就可以坐等光伏併網帶來的收益。這是很實在的事兒,還是令人羨慕的。

當然,在建設和疊代過程中還會產生一些就業機會,這在當下也尤為可貴,大家都懂。

現在,廣東正在快速推進兩個層面的建設,而且取得了一些進展。

以風能為例,廣東準備規模化開發海上風電,打造粵東粵西兩個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適度開發風能資源較為豐富地區的陸上風電。

廣東的優勢在哪裡?有些錢真的是大風刮來的,有些優勢也確實是老天爺賞飯吃。

廣東省沿海及島嶼風速大,面積廣,風能蘊藏量大,風力資源潛力巨大,3300多公里的海岸線是風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

廣東沿海屬風能資源豐富區,有效發電時間約7500小時,約占全年時間的85%,可裝風機面積達539平方公里。

截至今年4月底,經南方電網廣東電網公司服務併網的海上風電項目達25個,裝機容量超790萬千瓦。

另外,廣東今年計劃有超過100萬千瓦規模的海上風電併網。華電汕頭、華潤西江、國能清遠、東莞寧洲等骨幹電源約1300萬千瓦按期投產,力爭新增海上風電併網裝機容量超過100萬千瓦。

華電汕頭電廠

有風就有電,有電就有經濟效益,在《廣東省海上風電發展規劃(2017-2030)》中,廣東省規劃全省海上風電場址23個,總裝機容量6685萬千瓦,粵東、粵西是重點。

有風就有錢,這確實很是簡單粗暴。

02 廣東是中國第一核電大省

光伏發電等於說是太陽送錢,這方面的推進速度也是非常快的。

廣東的政策是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並舉,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因地制宜建設集中式光伏電站項目。

數以百億級的資金正在砸向這一市場,基礎建設大力度推進是正在發生的事實。

最近的消息,廣東2023年地面集中式光伏電站開發建設方案已經確認,確定本年度首批開發項目82個,總投資525.32億元,2023年計劃完成投資額為245.34億元。

「十四五」期間,廣東省規劃新增光伏發電裝機約2000萬千瓦。

另一方面,廣東的核電生產能力也是不容小覷的,廣東是中國第一核電大省。

2022年,核電發電量前三名分別是:廣東省(1148.6億千瓦時)、福建省(831.9億千瓦時)、浙江省(730.5億千瓦時)

圖源:中國電力知庫

今年5月,廣東省產量達到了99.1億千瓦時,位居全國榜首,其次是福建省和浙江省,產量分別為73.1億千瓦時、66.2億千瓦時。

在綠色能源這一塊,廣東已經很努力了,可謂「急行軍」。

但廣東還是有階段性電力短缺的問題,為什麼?怎麼辦?

03 經濟大省用電量高

廣東是經濟大省、製造業大省以及人口大省,用電量高其實也很正常。

根據中國電力知庫公布的省份最新用電數據,2022年粵、魯、蘇、浙分列全國前四。其後,河北、內蒙古、河南、新疆、四川、安徽6省份用電量分別排在全國第5~第10位。

面對龐大的生產、生活需求,自身發電的電量不足,廣東只能求援。

殘酷的現實是:廣東用電負荷受氣溫影響較大,最高氣溫在30℃及以上時,溫度每升高1℃,系統負荷增加300萬-450萬千瓦。氣溫越高,廣東用電需求上升勢頭越猛。

早在今年5月廣東日均空調負荷就已達到4500萬千瓦左右,與去年7月高溫時段負荷基本持平。

我現在在家基本天天開空調,跑步也開空調,很擔心自己一不小心就被「烤熟」了。

所以,廣東為什麼要大力發展綠色能源?第一,生產領域被「缺電」逼急了;第二,上億人口的民生用電必須得到保障。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我們同時也看到了,廣東以及南方電網在儲能這一塊也有非常巨大的投入:

2021年11月26日,我曾經去南方電網梅州抽水蓄能電站參觀了解電站的建設情況。

梅州抽水蓄能電站全景

電站如今是全國第二大庫容的抽水蓄能電站,一期工程投產後預計年發電量達15.7億千瓦時,可以滿足廣東省內所有手機的充電需求。

該電站主要承擔廣東電網調峰填谷、調頻調相和事故備用功能,對提高電網安全穩定水平,提高火電機組運行效率和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消納能力,具有 「穩定器」的作用。

這就是一個巨大的「充電寶」。

官方對此的定調是「廣東梅州、陽江兩座抽水蓄能電站機組裝機總容量為240萬千瓦,將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電網調節能力超過三成,有效促進新能源大規模、高比例接入。」

04 以數據推動綠色能源發展

廣東經濟要持續發展,電力供應不能成為「攔路虎」。

所以,綠色能源的基建要繼續推進,儲能要跟上,但這只是第一步。

基建上來了,儲能上來了,廣東終將逐步緩解電力階段性緊張的問題,等於說一個馬拉松運動員有了基本素質,但如何合理分配體力,該在什麼時候休息,該在什麼點補充能量,這還有一個快速、合理調配的問題。

廣東綠色能源的發展已經走到了這個階段,直面這個問題,並且正在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說:廣東新能源營收誓破萬億,怎麼破?

「秘密武器」就是數據,要靠這員大將來攻城拔寨,要靠它來搞定更多細節的問題,而且速度一定要和閃電一樣快。

其實就一句話:激活所有要素,打通所有通道,以數據為決策依據,以系統做執行管道,讓綠色能源發揮最大作用,讓綠色能源去到它該去的地方。

這方面,廣東其實也是在為全國探路。

如何讓數據作為「血液」去推動整個「血管」(電網)的清洗、暢通。

舉個例子,先說說「虛擬電廠」:

虛擬電廠憑藉能源網際網路技術,將閒散在終端用戶的充電樁、空調、分布式光伏等電力負荷資源聚合起來並加以優化控制,相當於一個「雲端電廠」。

2021年12月,南方電網公司在深上線國內首個網地一體虛擬電廠運營管理平台。

「時下正值迎峰度夏關鍵時期,深圳虛擬電廠突破『5G+調頻』技術難點後,迎來虛擬電廠管理平台2.0發布,將更有助於提升深圳的電力保障能力和新能源消納能力。」在2023年國際數字能源展上,虛擬電廠管理平台2.0作為展會的重磅數字化成果之一發布。

這個管理平台最重要的能力是兩個:第一,知道問題在哪裡,即「超強感知能力」;第二,知道怎麼辦,即「智慧決策能力」

這就是一個數據驅動的典型案例了。

而且華為、騰訊都參與了進來:

華為數字能源致力於打造新型電力系統能源基礎設施等方向,騰訊雲推出了能源連接器等產品。

圖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現在距離2025年底還有28個月,新能源營收破萬億並非唾手可得,而是需要廣東人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和協調能力。

廣東綠色能源的基礎建設和數字化推進,是中國第一強省邁向更遼闊空間的堅實台階,這一步的穩妥與堅實,直接關係到經濟增長的質量。

相信廣東,海闊天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b066e2a83faa5565f2ccaded7108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