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先生前幾天腹瀉十多次,幾乎一天都坐在馬桶上,稍微一吃東西或者喝水就會感覺不適,開始以為是吃壞了東西,但回憶前兩天的飲食沒有什麼不適,直到去醫院診斷後才得知自己患潰瘍性結腸炎,實際上潰瘍性結腸炎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前兩年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就是因為潰瘍性結腸炎復發而提出辭職的。
那麼,對於潰瘍性結腸炎發作時,會有哪些症狀?又該如何進行診斷和治療呢?現在就帶大家一起認識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是什麼?
潰瘍性結腸炎,也就是俗稱的潰瘍性大腸炎,是一種腸道炎性疾病,主要會因直腸及結腸黏膜內層受到刺激,引起腸道內膜及黏膜內層開始發炎、充血及腫脹,進而使黏膜受損、滲血、糜爛,進而出現潰瘍。
近年來,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在日益升高,主要的因素跟國人飲食的變化有一定的關係,比如高油脂、高糖分、高熱量飲食會對腸道有一定影響,在加上生活作息的改變,工作壓力增加,這些因素都造成潰瘍性大腸炎發病升高,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改善,那麼潰瘍性結腸炎會進展到潰瘍性大腸癌,這也是近些年大腸癌發病增加的原因之一。
根據有關醫療機構的統計資料,,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是每10萬人口中有11-12名患者,這個疾病看似發病的人不多,但問題在於好發於20歲左右的年輕人,以及50-60歲的中年人,而且這種疾病有可能進展為惡性腫瘤,所以不可不防。另外,該疾病的男性患者居多,男女比例約為1.4-1.6。
哪些原因容易引發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的致病原因不明,推測可能與下列4種原因有關:
1、細菌感染
患者體內的大腸桿菌比正常人更容易附著在大腸黏膜細胞上,並分泌某些致病毒素,因此會導致結腸壁發炎。
2、食物過敏
由於某些患者的結腸壁對牛奶過敏,這些人如果經常喝牛奶就有可能引發潰瘍性結腸炎。
3、環境影響
長期吸煙容易改變結腸黏膜的通透性改變,引發潰瘍性結腸炎,另外,服用口服避孕藥也容易造成潰瘍性結腸炎。
4、遺傳
如果有潰瘍性結腸炎的家族史,那麼這些人相對來說患病的風險也比較高。
腹痛、腹瀉不一定是腸躁症!潰瘍性結腸炎的症狀多了解
腸激惹綜合徵(也稱為腸燥症)與潰瘍性結腸炎症狀相似,疾病發作時都會出現腹瀉及腹痛的症狀,因此容易讓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誤認為自己患上了腸躁症,而錯失儘早治療的機會。以下為潰瘍性結腸炎的常見症狀:
腹絞痛、腹脹、腹部壓痛
帶有血便及黏液的腹瀉
急著排便卻只排出少量糞便,且排便完後仍有便意
發燒
體重減輕
食慾不佳
貧血
少數患者會合併腸道外的症狀,比如,大量出血、結節性紅斑、關節炎、自體免疫肝炎、胰腺炎或硬化性膽管炎等。
潰瘍性結腸炎如何確診?
一般來說潰瘍性結腸炎初期容易跟普通胃腸炎相混淆,但潰瘍性結腸炎往往持續時間比較長,這時候就需要進行其他檢查來了解病情:
抽血檢驗
通過抽血檢查,可發現潰瘍性結腸炎會因血液流失導致缺鐵性貧血、白血球增加、鉀離子偏低、白蛋白偏低及肝功能指數上升等。
糞便檢查
患者糞便中如果出現紅血球細胞、嗜伊紅性白血球細胞,即可能為潰瘍性結腸炎。
乙狀結腸鏡活檢檢查
通過乙狀結腸鏡並進行活體檢查,可見早期症狀如黏膜泛紅及水腫、血管分布減少、皺摺瓣膜變較不明顯或增厚;隨病情加重則可能出現顆粒狀及易脆性黏膜。
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為潰瘍性結腸炎最直接的方法,可區別潰瘍性大腸炎及與其症狀相似的克隆氏症。
如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
藥物治療
一般患了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大多數可以通過服用處方藥物治療就能控制症狀,如抗炎藥物、類固醇藥物、免疫調節藥物及生物製劑。
對於病情較嚴重的患者,醫生則會請患者住院治療,以靜脈注射,替患者補充水分、電解質及營養,讓腸道有機會休息,並適度使用止瀉劑、抗痙劑、止痛劑、鐵劑、維生素B12等降低腸道炎性刺激的藥物,替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藥物除了可以經由口服或注射外,如果發炎部位較接近大腸末端,醫生也會考慮使用灌腸的方式給藥。
手術治療
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引發毒性巨大結腸症、腸穿孔、急性肝炎等併發症時,須以外科手術將一部分的大腸切除。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日常注意事項
按時服用藥物
患者應避免自行停藥、減藥,或者自己亂服藥,服用來源不明的藥物,並觀察是否出現類固醇用藥常見的副作用,如出現滿月臉、水牛肩、全身水腫、消化性潰瘍等,如果存在應該及時告知醫生,對藥物進行調整。
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並要注意少量多餐。此外,應避免攝取甜食、酒、碳酸飲料、過冷或過熱及易產氣性食物,以防腹瀉症狀加劇。
多補充營養素
患上了潰瘍性結腸炎後容易出現貧血的症狀,所以,可多補充鐵質和葉酸等營養素,減少血液流失而導致的問題,幫助恢復。
保持心情愉悅
由於潰瘍性結腸炎會引發不自主的腹瀉,長期下來易使患者置身於恐懼之中,因此適度休息、保持心情愉悅,才能避免症狀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