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義成節度使劉悟從大明宮帶出一條好消息:皇帝的身體狀況很好,剛剛還簽署了一道任命詔書。
唐憲宗因病已經多日不上朝,大臣們無法進宮,一個個急得團團轉,朝堂之上一片惶恐。
正好趕上劉悟進宮述職,這才有機會見到皇帝,於是大臣們惴惴不安的心終於放了下來。豈料,第二天一早,人們得到一個駭人的消息:皇帝夜裡突然駕崩了。
與此同時,各種小道消息滿天飛,有人說皇宮裡夜半殺聲四起,皇帝死得不明不白。還有人說,皇次子澧王李惲也死了。
劉悟也懵了,白天皇帝還好好的,怎麼就突然崩了呢?
不久,李惲死亡的消息得到了驗證。這給唐憲宗之死的謎團又增加了一層疑雲,那天夜裡到底發生了什麼,導致父子倆同時離奇暴死?
唐憲宗之死的謎團
《舊唐書》有數處提到唐憲宗的死,但沒有留下任何可疑之處,這就說明,《舊唐書》認為唐憲宗屬於正常死亡。
但《新唐書》的記載卻是:「宦者陳弘志等反。庚子,皇帝崩葬,年四十三。」意思是,宦官陳弘志等人謀反,殺害了唐憲宗。
陳弘志為何要殺害唐憲宗呢?原來唐憲宗迷上了嗑藥,大量服用方士煉製的丹藥,中毒太深,導致性情變得很暴戾,經常打罵太監宮女,被陳弘志等人「報仇雪恨」了。
唐憲宗服用丹藥的事,在《舊唐書》中得到了驗證。唐穆宗即位後,將進獻丹藥的方士和僧人全部杖殺,並昭告天下。
對照這些史料,結論就有了,《舊唐書》認為,唐憲宗就是藥吃多了,把自己吃死了。《新唐書》認為,唐憲宗藥吃多了,脾氣變臭了,被人幹掉了。
不過,這兩個結論依然沒有解答李惲之死的謎團。
我們在《新唐書》中又找到兩處記載:「崩葬之夕,承璀死,(澧)王被殺,秘不發喪葬,久之以告,廢朝三日。」「憲宗崩葬,陳弘志殺吐突承璀及澧王。」
這兩段文字很清晰地告訴我們,李惲肯定是被殺,而且跟他一同遇害的還有一個人——吐突承璀,神策軍中尉。
如果說陳弘志謀害皇帝是為了報復,那麼為何要殺害李惲和吐突承璀呢?這個陳弘志究竟什麼來頭,居然一晚上連殺唐憲宗、李惲和吐突承璀三人?
燒腦的來了,陳弘志其實是個小人物,史書對他的記載少得可憐,都搞不清楚他擔什麼職務,甚至連他的名字都有爭議(另一處寫作「陳弘慶」)。
所以,陳弘志背後一定有大人物,他(她)是誰?
儲位之爭暗流涌動
皇帝的意外死亡一定離不開一個話題——皇位之爭,順著這個邏輯,人們「輕鬆」地抓住了陳弘志背後的兩名兇手,他們是郭貴人和她的兒子李恆。
郭貴人出身很顯赫,她是郭子儀的孫女、昇平公主的女兒,也是唐憲宗當太子時的元妃。按理來說,作為嫡妻,郭貴人應該被立為皇后,但唐憲宗以「子午之忌」為藉口,拒絕立皇后。
由於沒有皇后,唐憲宗的所有兒子們都成了庶子,因此庶長子李寧以第一順位當上了太子。
李寧福薄,才當了三年太子爺就英年早逝了。他的死,讓大唐帝國的宮闈再次暗流涌動,一大群人虎視眈眈地盯上了李寧留下的空缺。
按照慣例,李惲就是毫無爭議的繼承人,因為他是皇次子,是僅次於李寧的第二候選人。
但有一大群人不願意接受李惲,他們指出,李惲的生母出身低賤,丟大唐帝國的形象。相較而言,皇三子李恆更合適,郭貴妃本就是嫡妻,郭家還是再造大唐的恩人。
不過這個說辭其實有點扯,唐代宗的生母是個罰入宮中的奴隸,影響唐代宗當皇帝了嗎?
李寧的生母紀氏也很低賤,兒子當上了太子,她才被轉正,獲得一個品級很低的「美人」稱號,她怎麼就沒影響李寧當太子呢?
撕開那些冠冕堂皇的辭藻,那些支持李恆的人只有一個理由——利益驅使,或趨利或避害。這些人與郭氏結成了同盟,而李惲的母族卻沒足夠的本錢。
由此人們得出一個結論:郭貴妃早就因為自己的合法地位被剝奪,對唐憲宗懷有深深的怨恨,一定是她主導了弒君陰謀,陳弘志是她的馬前卒而已。
因此事變針對的目標不光是唐憲宗,也包括競爭對手李惲,以及李惲的堅強後盾吐突承璀。
這個邏輯推理似乎天衣無縫,但它僅是推論,史書里找不到絲毫郭貴人、李恆母子弒君的痕跡。恰恰相反,我們很容易得出另一個結論:郭貴人和李恆不可能弒君,因為唐憲宗已經立李恆為太子。
元和六年李寧去世,元和七年,唐憲宗就宣布立皇三子李恆為太子。到唐憲宗去世這一年,李恆已經當了整整八年的太子,期間父子倆沒有任何矛盾。
既然如此,郭貴人母子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韙,干出弒君奪位的事呢?因此我堅持認為,唐憲宗之死與郭貴人母子沒有關係。
其實,這起案件的真正核心人物,是大家一直不太關注的那個遇害人「吐突承璀」,他會幫我們找到真兇。
宦官大亨之間的惡鬥
「吐突氏」是鮮卑人或者南匈奴人的後裔,現在的「吐」姓,就源自於「吐突氏」。
吐突承璀可了不得,他是唐憲宗最信任的宦官,沒有之一。此人少年入宮,第一份工作就是伺候當時的太子爺唐憲宗。
吐突承璀「性敏慧,有才幹」,因此得到唐憲宗的格外賞識,被授予左監門將軍、左神策軍中尉、內常侍、知內侍省事,封薊國公。
手上既有兵權,還是大內總管,寸功未立就獲得公爵,這份榮耀著實罕見。唐憲宗為了吐突承璀,還做了兩件引發眾怒的事。
當年吐突承璀不顧反對,力主征討成德節度使王承宗。唐憲宗打破「宦官不能為帥」的規矩,授予吐突承璀軍權,主持了對王承宗的軍事行動。
結果吐突承璀甩了唐憲宗一記耳光,這場征討耗費大量錢財,卻屢戰屢敗,最後只好跟王承宗媾和。
事後,唐憲宗迫於壓力將吐突承璀貶為監軍,但不久又將他召回,重新任命為左神策軍中尉。
為了安撫吐突承璀,唐憲宗還將吐突承璀的死對頭,宰相李絳貶黜,可謂貼心到家了。
然而,在立太子這件事上,唐憲宗卻拒絕了吐突承璀「擁立李惲」的提議。對這件事,史書用「憲宗明斷不惑」加以評論,似乎李恆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可後來的事實證明,李恆就是個昏君。
唐憲宗之所以選擇了李恆,其實與李恆、李惲兩位當事人沒有太大關係,而是受制於他們背後的勢力。
吐突承璀力挺李惲,看起來很強大,但李恆背後的力量更強大,他們分別是:梁守謙、王守澄、李絳、崔群等。
梁守謙是僅次於吐突承璀的「第二權宦」,時任樞密使,後又兼任右神策軍中尉、驃騎大將軍、右武衛上將軍。
樞密使這個官職設立於唐代宗期間,最初的職責相當於皇帝的秘書班子,負責與宰相班子的工作對接,由宦官充任。後來其權力越來越大,逐漸有凌駕於宰相之上的趨勢,被認為是「內宰相」。
也就是說,吐突承璀替唐憲宗「主內」,梁守謙「主外」,二人同時瓜分兵權,吐突承璀更受信任,梁守謙更受倚重。
王守澄是後起之秀,此時的地位雖然不重,但卻在儲君之爭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正是他的牽線搭橋,將梁守謙等人拉進了李恆的陣營。
吐突承璀的格外受寵以及囂張的性格,讓他既得罪了外朝的重臣李絳、崔群等人,又孤立於梁守謙、王守澄之外。因此當他高舉力挺李惲大旗時,另一面旗幟一定會產生,至於是不是李恆其實並不重要。
所以,這場儲君之爭,也是兩大宦官勢力的角逐,甚至後者的比重超過了前者。
奴僕相鬥主人遭殃
您可能會對我的觀點不以為然,奴僕永遠是主人利益的延伸,怎麼會反過來主導主人?
您說得沒錯,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所謂的主僕關係已經拉平,甚至有顛倒的危險,主人往往成了奴僕的工具。
讀兩唐書就會發現一個很明顯的現象,皇子們的存在感越來越低。初唐每一位皇子都有血有肉,精彩紛呈。到了中唐皇子們開始淪為平庸,到了晚唐,皇子們僅剩下一個記號,甚至連記號都沒有。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形呢?這跟唐玄宗的「十王宅」、「百孫院」有關。
唐玄宗在位期間,為了防止皇子皇孫們跟朝中勢力勾結,將他們集中一起居住。這種「大集體」的生活方式,極大地限制了皇室子弟們的社會活動空間,都變成了「溫室里花朵」。
誰是「護花使者」呢?宦官。唐玄宗給每個宅院都配有掌管太監,既照顧他們的生活,又監控他們的一舉一動。
宦官僅僅扮演「服務員」角色時,這種結構摧毀的是皇家子弟的活力,可一旦宦官手握朝政大權呢?毋庸置疑,他們一定會淪為宦官勢力的工具。
李惲就是吐突承璀的工具,他什麼也沒做,也沒能力做,他只是被動地接受了吐突承璀拋來的橄欖枝。
對唐憲宗來說,李惲不會對皇權形成威脅,是一個理想的選擇。但問題是,吐突承璀的「人緣」太臭,選擇李惲,就等於將他推到了一大眾反對派的對立面。那麼,這樣的儲君未來能坐穩皇位嗎?
所以,唐憲宗拋棄李惲,其實也跟李惲本人無關,而是在兩派勢力之間的權衡結果。
歷史的真相是,那天晚上,唐憲宗剛剛駕崩,李恆就在王守澄、梁守謙的擁戴下即位,並且處死了吐突承璀和李惲。
因此李惲之死,是典型的「奴僕相鬥主人遭殃」。
至於唐憲宗究竟是死於謀殺,還是病故?已經很難找到確鑿證據。我個人傾向於病故,至少郭貴人和李恆是不可能冒險干這種無意義的事,您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