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懷明:戲曲資料彙編的集大成之作——讀《歷代曲話彙編》有感

2024-01-01     古代小說網

原標題:苗懷明:戲曲資料彙編的集大成之作——讀《歷代曲話彙編》有感

作為戲曲研究的重要基礎工作,戲曲文獻自20世紀學科初創之初就受到研究者的特別重視,一百多年來,經過數代研究者的辛勤耕耘,取得了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豐富的文獻積累構築了一個堅固的文獻平台,推動著戲曲研究整個學科的持續良行發展,其中戲曲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彙編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

《歷代曲話彙編》

總的來看,這一工作經歷了三個大的發展階段:

一是初創階段。

儘管唐宋元以降,戲曲作為一種全民藝術,受到社會各個階層的喜愛,相關文獻資料十分豐富,但由於戲曲社會地位低下,一直缺少自覺、學術層面的搜集和整理,文獻資料散失嚴重。

進入二十世紀,隨著戲曲研究這門學科的初創,一些研究者如王國維、董康、吳梅等人開始著手戲曲資料的搜集、整理和彙編,相繼有《優語錄》、《誦芬室讀曲叢刊》、《曲苑》、《新曲苑》、《清代燕都梨園史料》等著述面世,這對初創時期的戲曲研究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是成熟階段。

建國後,以傅惜華、杜穎陶所編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為標誌,戲曲文獻資料的搜集、整理和彙編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出版的相關著述還有傅惜華的《古典戲曲聲樂論著叢編》、周貽白的《戲曲演唱論著輯釋》阿英的《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等。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可惜後來受到政治等因素的影響,研究工作受到干擾,陷入停頓。直到進入八十年代,這一工作才得以恢復,相繼出版了一些重要的戲曲資料彙編,如陳多、葉長海的《中國歷代劇論選注》、李漢秋、袁有芬的《關漢卿研究資料》、毛效同的《湯顯祖研究資料彙編》等。

三是新變階段。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學術文化的變遷,戲曲資料的搜集、整理和彙編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可以稱其為新變期,這同時也是一個收穫期。

這表現在隨著學術研究環境的不斷改善,海內外公私藏書機構的珍貴戲曲文獻越來越多的通過膠捲、影印等形式披露出來,檢索手段也越來越先進、越來越便捷,有關戲曲資料類的著述不斷出版,戲曲文獻的積累越來越豐富。

《南戲大典》劇本編

在此情況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以往所掌握的戲曲文獻資料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匯總,編撰一部具有集大成意義的戲曲資料彙編,不僅意義重大,而且學術條件也已經具備。它不僅具有學術史意義上的集大成意義,對研究者來說,也可以提供更大的幫助和便利。

俞為民、孫蓉蓉主編的《歷代曲話彙編》就是這樣一部具有集大成意義的戲曲文獻資料彙編,它是對20世紀以來戲曲文獻研究成果的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體現了戲曲文獻研究的最新成就,滿足了研究者對戲曲文獻的新需要。

筆者在前面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對二十世紀以來戲曲文獻研究的發展歷程進行回顧,正是為了將其放在學術史這個大的背景下進行觀照,給其一個較為合理的學術定位。

《歷代曲話彙編》唐宋元編

對文獻資料的搜集、整理和彙編這一工作而言,後出轉精是一個基本的規律。因為系後出,可資參照的相關研究成果自然也就比較多,因而收錄要更為全面系統,質量要更為精良,這也是一個基本的學術要求。如果按照這一標準來衡量的話,《歷代曲話彙編》達到了這一要求和標準。

以下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一書為參照,來考察一下該書各個方面的特點。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作為參照,對其不足著眼較多,但這並非故意在貶損該書,而是意在通過這種對比,以見戲曲文獻研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進展和變化。

首先,從規模上來看,《歷代曲話彙編》一書遠遠超過《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出版於1959年,它是對二十世紀上半期戲曲文獻研究工作的一個總結,在當時以收錄豐富,質量精良而受到學界的讚譽,長期以來成為研究戲曲者的必備參考書。

《歷代曲話彙編》明代編

但不可諱言,限於當時的學術環境和主客觀條件,該書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所收錄的戲曲文獻數量較少,全書只收錄了48種古代戲曲著述,戲曲史上一些著名的曲論家如沈璟、湯顯祖、李贄、金聖嘆等人的戲曲著述皆未收錄,而且不收近人的曲話著述,這對研究者的使用而言,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

相比之下,《歷代曲話彙編》一書的規模超過了以往刊行的戲曲資料彙編,全書分20卷,彙輯從唐代到近代間的戲曲、散曲著述,共涉及作者416人(不包括無名氏),收錄戲曲著述近1000(篇),由此稱該書為集大成之作,並非過譽之辭。

其次,從收錄範圍來看,《歷代曲話彙編》較以往的戲曲資料彙編類著作有新的拓展,更為完備。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歷代曲話彙編》清代卷

一是表現為文獻資料的增補。

該書收錄了一些《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出版之後新獲見的重要戲曲著述,比如明李贄的《〈三刻五種傳奇〉總評及《浣沙記》、《鳴鳳記》、《錦箋記》、《明珠記》、《繡襦記》總評、清徐於室的《北詞譜·臆論》、清張大復的《寒山堂曲話》等。

此外,近人如吳梅、王季烈、許之衡等人的戲曲著述,因「仍屬舊曲學的範疇,是對舊曲學的總結」(見該書《總凡例》),因此特設立近代編,予以收錄。

一是表現為戲曲文獻類型的拓展。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一書主要收錄兩類資料,一是專書,一是專書中談論戲曲比較集中的部分,不收散曲曲話,對其他形式如評點、序跋、書信、筆記、雜著中的零散曲話也大多未予收錄。

《歷代曲話彙編》近代編

《歷代曲話彙編》在此方面有較大拓展,除了專書及專書中較為集中的部分外,還收錄了大量散篇的戲曲文獻,包括評點、序跋、尺牘、筆記、詩詞曲等多種類型。具體做法是:「雜著、文集或筆記中的曲話則單獨輯出,評點本中的曲話則選擇其中獨立成段、評述精當者輯出」(見該書《總凡例》)。

對於散曲曲論,因其「曲調與戲曲的曲調為同源異流,兩者有著密切的關係」(見該書《總凡例》),所以也選收了一部分。這種處理是合理的、妥當的。

再次,從資料的搜集、整理來看,《歷代曲話彙編》較之《中國古代戲曲論著集成》有著較大的改進。

《中國古代戲曲論著集成》雖然在底本、校勘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限於條件,有些著作的版本選定不盡完美,比如魏良輔的《曲律》、呂天成的《曲品》、《明心鑒》等都不是原刻本或最好的本子。後來隨著新文獻的發現,《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就難以滿足研究者的需要。

《宋元南戲傳播考論》

有鑒於此,《歷代曲話彙編》在此方面做了較多的改進,保證了資料的可信度和權威性。該書儘量選用善本為底本,如《錄鬼簿》採用明天一閣藍格鈔本為底本,《青樓集》採用周妙中後來發現的清趙魏抄校本為底本,《南詞引正》採用後來發現的《真跡日錄貳集》所收原文為底本,《曲品》採用清楊志鴻抄本為底本,《梨園原》採用吳新雷後來發現的原本《明心鑒》為底本。

對所收曲話有不同版本者,除採用原刻本或經前人校訂過的善本為底本外,還利用其他版本進行校勘,並註明版本來源,附有校記,便於讀者覆核和選擇。

此外,《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在校點、斷句方面也存在著一些訛誤,尤其是限於曲律知識,對原書中有關曲律論述的斷句多有失誤,容易引起讀者對原著的誤解。在此方面,《歷代曲話彙編》也進行了一些改進。

《曲體研究》

前文說過,後出轉精,後出的文獻資料彙編有許多以前的研究成果可資參考,這是一個優勢,但它並不意味著後人可以偷懶,不需要付出什麼勞動,簡單地把以往的資料匯在一起就可以了,相反它意味著編撰者要付出較大的勞動,否則就無以體現「精」字了。這裡僅就筆者翻閱所得,以編排體例的安排為例進行說明。

一部大型文獻資料彙編,由於規模大,內容豐富,如何能讓讀者方便快捷地檢索利用,也是一個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在此方面,《歷代曲話彙編》做得較為理想。該書按照歷史年代順序進行編排,將全書分成唐宋元、明代、清代、近代四編。在同一編內,按作者的時代先後編排。這樣編排不僅使用起來較為方便,而且實際上也理清了中國古代戲曲文獻產生、流傳的脈絡,給人一種整體的觀感。

《中國古代戲曲理論史通論》

全書所收曲話按作者立目,前面撰有一篇作者的小傳,簡要介紹其生平事跡、主要著述及版本依據。為方便讀者檢索利用,書後還附《人名索引》、《劇名索引》、《曲牌名索引》、《重要術語索引》等索引,使用起來,頗為方便。

自然,作為讀者來說,對文獻資料彙編的要求是無止境的,總是希望它越全越好。就筆者所見而言,該書所收雖然已經相當完備、系統,但如果藉助電子檢索手段,利用中國古籍基本庫等大型資料庫,還能再增補一些戲曲文獻資料。如能做一番窮盡的工作,將來再出版一部補遺編,那再好不過。

有人稱學術研究有兩種,一種是為己之學,一種是為他之學,這種分法還是很有道理的。像文獻資料的搜集、整理及彙編這種工作就屬於典型的為人之學,經過個人的努力,為其他研究者提供資料上的便利,它需要一種奉獻學術的精神。對那些默默耕耘,從事為人之學的學人,我們理應獻上自己的敬意,向其表示感謝的。

《中國古代曲體文學格律研究》

總之,《歷代曲話彙編》一書是一部具有集大成意義的戲曲資料彙編著作,其價值和意義在戲曲研究者的檢索和使用中會越來越突出地顯現出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a840855a293554b239b9b74ff3b2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