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2024年第3期目錄與內容摘要

2024-05-13     古代小說網

原標題:《文獻》2024年第3期目錄與內容摘要

《文獻》2024年第3期

文學文獻研究

楊慎《選詩外編》,美國國會圖書館藏萬曆重修卜大有嘉靖校刻本

先唐詩歌在明代的定型

——以明編先唐詩歌總集為樞紐的考察 魏珞寧

內容摘要:明人大規模彙纂詩歌總集的活動使部分先唐詩歌的面貌得以定型,體現為文本信息確定、篇章補全、篇章纂合與全篇始見四種情況。文本信息的定型指題目、體裁與作者的確定,如張衡《定情歌》等。篇章補全的定型指某首詩歌的部分句段見載於前代文獻,完整篇章卻始見於明代,如蔡邕《翠鳥》等。篇章纂合的定型指見於前代文獻的句段最早在明代被纂為一篇,如《古歌》等。全篇始見的定型如《王子思歸歌》等。總集以外文獻的編纂也有類似作用。明編總集的鉤沉補遺及其編纂體例是造成定型的原因,總集間的文獻遞承又擴大了這種定型作用的影響。梳理先唐詩歌在明代的定型,能深入認識明代詩學文獻,並反思相關詩史、詩論的判斷。

關鍵詞:先唐詩歌;明代;定型;總集

日本宮內廳藏明影刻宋咸淳本《李翰林集》樂府目錄

李白集咸淳本、宋蜀本樂府編次差異與來源考察

——兼論李集當塗刊本 楊理論 周瑋璞

內容摘要:李白集現存咸淳本和宋蜀本兩種宋版的編次特徵差異頗大,其中樂府一類有明顯的異同分界:咸淳本卷三、卷四與宋蜀本相關部分篇目排序幾乎全同,而卷五則出現有規律可循的紊亂,且三卷之間有明顯的編次矛盾。結合樂史、宋敏求等人的編次體例及早期李白樂府的流傳接受史,可以推斷咸淳本樂府卷三、卷四的編次應保留了李陽冰《草堂集》的樂府原貌,而卷五則承襲了樂史與宋敏求的遞相增廣。二本後半部分樂府產生差異的原因是宋蜀本樂府類保留了曾鞏編年,而咸淳本及其所據的紹熙元年(1190)趙汝愚所刊當塗本,不來源於曾鞏考次本,而基本保存了樂史、宋敏求本樂府部分遞相補輯而未經整理的面貌。

關鍵詞:李白集;樂府;咸淳本;宋蜀本;編次差異;當塗本

四印齋刻《樵歌》書影

朱敦儒《樵歌》版本考 倪博洋

內容摘要:《樵歌》可據校記異文與卷數詞序推斷各版本間的親緣關係。國家圖書館藏清抄本《樵歌》為鐵琴銅劍樓舊藏,當代學者著述中常將此本與台灣漢學研究中心藏周大輔抄本混淆,後者非鐵琴銅劍樓藏本,而是自國圖本而來的後代抄本。《樵歌》的清代諸本多有校記,藉助異文可知現存《樵歌》版本中,阮元《宛委別藏》本與國圖本一系,與王鵬運《四印齋所刻詞》本關係較遠。吳訥《百家詞》本與紫芝漫抄《宋元名家詞七十種》本一系。《南詞》本面貌獨特,自成一系,頗具文獻價值。《彊村叢書》本過去被認為是不同於他本的特殊一系,但經與諸本核校,可知是用《四印齋所刻詞》一系的校記改竄正文而炮製的偽本,並時有妄改之處,不可輕以為據。汲古閣本《樵歌詞拾遺》保留了一個重要的明代別本的異文信息,與上述版本系統都不同,但《四印齋所刻詞》本《樵歌拾遺》失去底本原貌。《樵歌》的版本系統能進一步引出對宋以來詞集傳播史、閱讀史的思考。

關鍵詞:《樵歌》;鐵琴銅劍樓;《四印齋所刻詞》;《宛委別藏》;《彊村叢書》

孔抄本《九華集》

國圖藏兩種《九華集》清抄本及其史料價值考述 葛楚君

內容摘要:國家圖書館現藏有員興宗《九華集》清抄本兩種,一為東武劉氏嘉蔭簃清抄本十冊,乃劉喜海傳抄文瀾閣《四庫全書》本,遞經錢桂森、劉承干收藏;一為清乾隆四十年孔繼涵家抄本一冊,節抄《九華集》卷二四《西陲筆略》及卷二五《紹興採石大戰始末》,曾為高鴻裁收藏。比勘這兩種清抄本與文淵閣、文津閣《四庫全書》本在卷次厘定、違礙文字刪改、金人人名改譯、文字校訂等方面的異同,可以斷定孔抄本系從自《永樂大典》輯出的二次修改稿本中抄出。《九華集》中關於宋金戰爭的記敘,其材料來源包括員興宗在陝為吏的親身見聞、虞允文幕府賓客的口述資料、虞允文奏議等,是現存記載海陵南侵西路、東路戰場最原始的文獻之一,具有值得重視的史料價值。

關鍵詞:《九華集》;劉氏嘉蔭簃抄本;孔繼涵家抄本;宋金戰爭

抄工與鄉校師:重新認識津圖本《百家詞》的文本性質 葉曄

內容摘要:天津圖書館藏明紅絲欄抄本《唐宋名賢百家詞》,是唐宋詞研究的核心文獻之一,但此實物書籍的成書過程,一直難以深考。今據明蔡羽《林屋集》、王寵《雅宜山人集》中的相關史料,考知《百家詞》第30冊《竹山詞》末的「蘇台雲翁」為吳縣人張翼。此人與《片玉集》《山谷詞》等多部宋詞集的遞藏有著密切關係。而使用紅絲欄紙抄錄宋元舊本,正是以楊循吉為代表的明中葉吳中文人的抄藏風氣,「楊南濠」亦多次出現在《百家詞》的眉批內容中。審視包括張翼、俞弁等在內的明代吳門詞派在唐宋金元詞集之早期閱讀史、傳播史中的作用,有助於學界更深入地認識幾部早期的唐宋詞叢抄、叢刻間的源流關係。深入梳理這些明清抄本唐宋詞籍中的異文信息,有助於學界更清晰地認識文人詞在後世唱本、抄本、刻本中的存錄形態及其文本變化之因由。

關鍵詞:《唐宋名賢百家詞》;詞籍叢抄;張翼;文本形態;抄印轉換

程敏政《皇明文衡》,明正德五年張鵬刻本,台灣傅斯年圖書館藏

程敏政《皇明文衡》的編集初刻與面貌形塑 鄭雄

內容摘要:對於《皇明文衡》在程敏政生前的成集情況,時人的記載中有著完全相左的結論,並由此指向敏政業已編定而選稿隨其身故散失,以及敏政尚未脫稿只是留下《皇明文衡目錄》兩種可能。傳世的《皇明文衡》主要來自程曾根據敏政目錄搜采文獻編成的稿本,且目錄與稿本皆維持著分類而未分卷的樣態。雖說稿本取材多方,卻未能備收目錄所列篇章而留有不少缺文。正德五年張鵬刻本是《皇明文衡》的初次刊刻,其基於稿本內容而將之「分為九十八卷」,並採用先刻稿本既有篇章而擱置缺文與隨采隨補相結合的方式,又將開刻後所得缺文匯刻為兩卷「補缺」附於書後,遂形成傳世的百卷本《皇明文衡》;但也由此淹沒了敏政的編纂意圖,進而奠定了後世諸多版本的基本面貌。

關鍵詞:程敏政;《皇明文衡》;明文總集;編刻

日本江戶、明治時期的詩歌選本與王士禛接受 賀琴

內容摘要:清初王士禛以「神韻說」主盟康熙詩壇,影響深遠,清中期以後其詩作東傳至日本,在江戶後期至明治初形成了和刻選本。日本王士禛詩歌專選本有選者明確的批評觀念和審美傾向,是江戶後期唐宋詩之爭的產物。清詩總集選本以東傳的清詩總集為底本,頻繁選入王士禛詩,其中絕句選本表現出對王士禛絕句的認同和偏愛。江戶、明治時期的選本以其特有的方式接受了王士禛,在建構清詩經典序列的過程中確立了王士禛及其詩歌的經典地位。

關鍵詞:江戶;明治;王士禛;選本;接受

戈載、潘鍾瑞遞批本《詞律》卷五

戈載、潘鍾瑞遞批本《詞律》考論 趙友永

內容摘要:嘉慶年間,詞學家戈載全面校補《詞律》,有《增訂詞律》《詞律訂》《詞律補》等著作,可惜皆已不傳。今上海圖書館藏有戈載、潘鍾瑞遞批本《詞律》,存有二人增訂《詞律》的許多內容。戈載批語主要是增補詞調、詞體,雖體量非小,卻流於粗率,缺憾良多;其評論萬氏言語,不僅自道著書用意,更宣揚其聲律主張。潘氏批語除增補調、體外,其「補案」文字重在增補附註,校訂原書舛誤缺漏之處,較為會通精審。遞批本《詞律》既可供今人尋繹戈氏各類著作的內在聯繫,深究其聲律學說,亦可藉以重新審評戈、潘二氏增訂校勘之功,探究吳中詞壇發展軌跡。

關鍵詞:戈載;潘鍾瑞;批校本《詞律》

新見吳汝綸、陳三立等手批馬其昶《抱潤軒文》考論

——兼談文本從私人批閱走向公共出版 陳鍇

內容摘要:安徽省圖書館藏稿本《抱潤軒文》應為馬其昶《抱潤軒文集》現存最早版本,較後出版本存在一定數量的未見篇目與字詞之異。稿本上有吳汝綸、陳三立等名家手批,影響了文集文本的凝定。這些批校者身處馬其昶的私人「批校圈」中,文集公開發行之前,他們所作的批校不示外人。馬其昶通過刪、改、增三種策略精心選錄批校,使定本與稿本的面貌大相逕庭。推測馬其昶處理批校的心態,一是遵循趨利避害的編輯思想,刪去惡評,留下善言,維護窘境中桐城派的和諧形象;二是繼承客觀的批校傳統,非唯名家即盡取,恪守自身的判斷。校語從手批到刊刻的選錄過程,也是文本由私人批閱走向公共出版的典型示範。

關鍵詞:《抱潤軒文集》;桐城派;批校本;陳三立;吳汝綸

《胡適文存》簽贈本

製作白話範本:《胡適文存》初集編纂緣由考論 李世鵬

內容摘要:《胡適文存》是胡適的代表著作之一。1920年亞東圖書館向胡適提出編纂《文存》的動議,但因胡適染病與亞東圖書館事務繁忙,直至次年年初相關工作才正式開始,到1921年底該書編纂完竣。之所以有此動議,與1920年左右白話讀物的出版狀況有直接關係。為了爭奪市場,彼時眾多書商紛紛以「白話」作為生意之標榜,一時白話讀物滿目琳琅,此間亞東圖書館對手商務印書館之《白話文范》等著作更暢銷一時。但在亞東圖書館主事者汪原放等看來,這些出版物良莠不齊,或質量低劣、無甚學理,或半新不舊、新舊雜糅。因此汪原放及亞東圖書館意欲推出文體豐富、更可作為典範的、在形式與思想上都「全新」的白話著作,《胡適文存》初集應運而生。此外,是書編纂亦含有汪原放與胡適等建構文學革命史等目的,為先前各家所出的白話範本所難勝任。《胡適文存》的編纂過程,呈現出整體「白話文運動」之下的紛歧進路與理念差別,也提示了「新文化」本身的多元性。

關鍵詞:胡適;《胡適文存》;白話文運動;汪原放;亞東圖書館

文獻整理方法

蘇軾《東武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蘇軾尺牘中的復書與別紙 李盛堯

內容摘要:古時書信,可分為僅用一紙的單書與兼用多紙的復書兩大類。在蘇軾的傳世尺牘中,復書占據著相當可觀的比例,這些復書大多未能保留其連貫、完整的本來面目,而是各紙自成一首,呈現出分散、混亂的特徵。利用「某又啟」一類標誌語以及寒暄問候之語的使用規律,可以有效地鑑別出復書中第一紙以外的別紙。以此為基礎,將別紙與作於同時或文義相貫通的第一紙相聯繫,即可恢復甦軾尺牘中復書的原貌。此外,蘇軾尺牘的不同版本間存在大量的分合歧異,這些分合歧異也需要從復書角度加以解釋。

關鍵詞:蘇軾;尺牘;復書;別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e31675c43741ae988ac964e0964c7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