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向核酸企業開徵「疫情稅」

2022-05-24     抱朴財經

原標題:建議向核酸企業開徵「疫情稅」

我鄭重建議:啟動緊急程序,以合規途徑開徵「疫情特別稅」,徵收對象就是那些獲得超高收益的核酸生產、檢測企業以及新冠疫苗生產企業,建議稅率應該定在收走其利潤的50%-90%之間。
所徵稅款經過一定流程審核,在統籌安排下直接充實各地醫保帳戶,以安公眾之心。

作者:今綸

自2020年以來,因為疫情的原因,關於核酸和疫苗的支出是不斷增加的,這是大家公認的事實。

這種增加的一面是諸多行業因為疫情原因出現經營困難,而另一面卻是與核酸和疫苗有關的企業業績一路長虹。

財政和醫保的支出壓力在增大,因為絕大多數核酸檢測和新冠疫苗的支出來自於地方財政和醫保。

公眾對於醫保的擔心也與日俱增。

如何安公眾之心,這是一個需要跳出現有利益格局認真思考的大命題。

01 核酸與疫苗企業很賺錢

首先回答一個問題,自疫情以來,核酸方面花了多少錢?

華創證券研究所給出的數據是3000億,其中今年前4月已花近1500億。

這還只是核酸花的錢,還有疫苗呢?還有防護服呢?還有各種場合產生的加班費、餐費呢?

實話實話,即使到今天為止,雖然因集采壓低了單價,核酸生產、檢測以及新冠疫苗的生產企業的利潤有所下降,但相比相當多的行業而言,這依然是一個賺錢的好生意。

讓我們用數據說話:

迪安診斷2022年一季報,營收達到46.5億,整體業務中最主要的診斷服務業務,一季度收入為28.49億元,同比增長103%,營收中18.81億元都來自新冠業務收入。

迪安診斷第一季度報告

有幾個企業的利潤能在一季度同比大增103%?

金域醫學2022年一季報顯示,2022年一季度金域醫學營收達42.51億元,同比大增58.7%,凈利潤8.5億元,同比增長62.4%。新冠檢測收入為約24億元,占到公司營收比重的56%。

有幾個企業的利潤能在一季度同比大增62.4%?

達安基因2021年的年報顯示,2021年全年,核酸檢測試劑盒帶來的營業利潤達到43.38億元。

明德生物2021年報中顯示,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在2021年帶來了20.22億的營收,利潤高達17.57億元。

凱普生物發布的2022一季報則顯示,營業收入15.11億元,同比增長147.9%;凈利潤5億元,同比增長190.6%;中泰證券估計,2022年一季度新冠檢測收入對公司的收入貢獻達到10億元以上。

雖然有新聞顯示:5月1日,河南混檢項目價格再次下降,由8元下調至4元;5月2日,北京也發布通知下調核酸檢測價格,由5.9元降低至3.4元,暫為全國最低。有業內人士認為核酸現在已經利潤不高了,但是現在測核酸的頻率在增加,其利潤的絕對值依然比多數行業高,因為很多行業是虧損狀態。

2021年凈利潤增長的部分新冠檢測企業。截圖來源:東方財富Choice

還有疫苗企業,利潤簡直讓人流口水:

3月30日,中國生物製藥發布2021年年報,公司全年收入約268.6136億元,同比增長約13.6%;歸母凈利潤約146.0841億元,同比大幅增長約427.2%。

中國生物製藥的凈利潤增長的主要增量來自於國內新冠疫苗廠商北京科興中維,投資者根據科興中維股權比例推算「科興新冠疫苗2021年凈賺900多億」。

因為新冠疫苗助力,康希諾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43億元,同比增加17174.82%;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9.14億元,扭虧為盈。

2021年,新冠疫苗廠商智飛生物營業收入達306.37億元,同比增長101.68%;營業利潤119.86億元,同比增長207.7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1.97億元,同比增長208.88%

這些企業太賺錢了,賺得盆滿缽滿,動不動百分之幾百的增長,動不動十幾億乃至上百億的利潤。

而且更為可怕的是少數核酸檢測企業,因為各種原因,居然在核酸檢測中出具「假陽性」的報告,對此,媒體都有過公開的報道,官方也曾公開表示不再合作。

比如上海的中科潤達,合肥的和合醫學檢驗實驗室、諾為爾醫學檢驗實驗室都出過類似醜聞,近日,北京市房山區網站發布一則消息,因原始檢測數據明顯少於樣本檢測數量,北京朴石醫學檢驗實驗室有限公司被吊銷《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

少數核酸檢測企業利慾薰心,想把公眾一直拖在疫情中,以不斷吸血完成它們的利潤和經營目標。

它們指望靠這樣的「時代紅利」持續發財,發國難財,這合適嗎?

如果我們在廚房裡發現了一隻蟑螂,意味著實際上有成百上千隻蟑螂。

當然不能容忍!怎麼辦?

02 新冠疫苗費用為1200億

我想起德國曾收過長達三十年的團結稅,其實這個思路可供借鑑。

團結稅,又名統一附加稅。1991年7月,統一不久的聯邦德國為平衡東西部發展,加快原東德地區的資本主義改造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決定對全體德國公民增收「所得稅、工資稅、法人稅的7.5%」納入「德國統一基金」支援東德,並於1993年通過《團結公約》將其規範化、常態化。

當然,因為時代變化,2020年10月,聯邦議院通過了2021年終止繳納團結稅(除少數富人外)的議案。

我鄭重建議:啟動緊急程序,以合規途徑開徵「疫情特別稅」,徵收對象就是那些獲得超高收益的核酸生產、檢測企業以及新冠疫苗生產企業,建議稅率應該定在收走其利潤的50%-90%之間,具體可以討論。但此前的利潤不再追徵稅款,以免引起股東、股民、上市公司之間的各種紛爭。

所徵稅款經過一定流程審核,在統籌安排下直接充實各地醫保帳戶,以安公眾之心。

國家醫保局的數據顯示,醫保基金預付專項資金用於新冠肺炎救治,累計預撥專項資金200億元,結算費用29.7億元。截至4月5日,全國累計接種疫苗近33億劑,超過12.4億人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種,目前新冠疫苗費用為1200餘億元。

這1200億在疫情之前是根本就不用支出的,如今因為疫情憑空增加了這筆支出,受益於疫情的公司多交稅,多為公眾的醫保帳戶夯實做貢獻,本來就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之一。

何況,眾所周知:

目前,國內多個城市和地區都已陸續探索實施常態化核酸檢測工作。杭州、上海都已經做了採樣圈布局。深圳、大連、合肥和江西、湖北的多個城市也都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核酸檢測的頻率上升、總量上升是板上釘釘的事情,由此形成的壓力誰來緩解?當然是受益企業,其他很多行業根本無力分擔這一資金壓力,國家正在積極想辦法給諸多企業減壓退稅。

03 一切全都是利益在作怪

就地方財政而言,我們已經看到諸多城市在4月份的財政收入是猛烈下跌的,雖然有集中退稅等客觀原因,但是,各地因為疫情影響,稅收受影響是大趨勢。

再來看看一直被委以重任的土地財政。

5月17日,財政部公布2022年4月財政收支情況。1-4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4293億元,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後增長5%,按自然口徑計算下降4.8%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093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9%。

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認為:4月,中央和地方政府性收入同比分別為9.4%和-36.3%,後者主要緣於土地財政的拖累;4月地方本級國有土地出讓權收入同比-37.9%、低於上月的-22.8%,導致前4個月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級收入僅完成全年的17.4%。

也就是說土地財政的收入也指望不上了。

大家再看看周圍的朋友,雖然說房貸利率一降再降,調控越來越松,有誰敢去加槓桿買改善型住房或者炒房的?

因為收入的高度不確定性,大家都慫了,「非自住不買房」已經成了共識,甚至有持續還款能力的一些人也願意繼續租房,因為沒人知道自己五年後是否還有能力還貸,乾脆就繼續租。

在某一線城市,大批公司從CBD搬到郊區,目的就是一個:省錢。

至於從豪華辦公室搬到老破小辦公室的公司更是數不勝數。

只有受益於疫情的企業是賺錢的,它們天然應該充當醫保穩壓器的作用。

醫保有保障,是公眾的最後容忍度閾值,必須嚴防死守,這個道理不用多講,其重要性僅次於養老金。

同時,我們清楚地知道,一旦核酸檢測等諸多業務的利潤急劇下降,其實會加速讓我們回到正常的生活中。

為什麼?

因為這件事情一旦無利可圖,或者是只有微利,那麼,某些核酸檢測企業又何必冒險去造「假陽性」報告呢?

利益,一切全都是利益在作怪。

錢,全都是錢惹的禍。

所以說,一切不可描述,一切盡在不言中,為了我們的醫保,請支持我的建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7f8becd29650b92ffe7e4807cde14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