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張學良唯一的兒子回國,64歲不會漢語,和瀋陽親戚相擁而泣

2023-01-17     一耿歷史

原標題:1994年張學良唯一的兒子回國,64歲不會漢語,和瀋陽親戚相擁而泣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前言

作為西安事變的主要人物之一,張學良於國有功。

只可惜他的命運頗為坎坷,不僅自己被囚54年,三個兒子也先後去世,只剩一個小兒子。

1994年,64歲的張閭琳首次回國,連漢語都不會說,只在遊歷故土的過程中默默流淚。

在張閭琳的身上到底發生過哪些故事?他又為何六十多歲才歸國?

一 坎坷身世,孤身赴美

張閭琳的坎坷身世,得從張學良和趙一荻離經叛道的愛情說起。

彼時他們一個是東北少帥,一個是浙東千金。

張作霖雖然號稱「東北王」,但實際上是草莽出身,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實際就是割據軍閥。

趙一荻家則恰恰相反,乃是浙東名門,底蘊頗深。

比如趙一荻的父親趙慶華,就曾歷任清郵傳部主事、交通部次長等職。

母親也是大家閨秀,且一直都很重視對趙一荻的培養,想給女兒找一個門當戶對的歸宿。

可誰也沒想到,被他們寄以厚望的女兒,居然跟著「有婦之夫」張學良私奔了。

兩人初次相遇,是1927年蔡公館的一次舞會上。

趙一荻覺得張學良成熟穩重、有英雄氣度;張學良覺得趙一荻活潑可愛,有青春氣息。

兩人一見鍾情,隨後關係日益熟絡,很快開始正式交往。

沒想到事情傳揚開來後,趙慶華激烈反對,甚至直接將女兒鎖在家中。

奈何趙一荻也是個有主見的,為了和張學良在一塊,她不惜離家出走,孤身遠赴千里。

佳人有意,張學良又多情,兩人便生活在了一起。

只不過於鳳至是張作霖欽定的張家大夫人,沒有于鳳至的同意,趙一荻就進不了門。

於是,趙一荻一直住在府外,直到1929年她懷孕,于鳳至不忍心看她遭罪才把她接進了門。

10月懷胎之後,趙一荻生下了她和張學良唯一的孩子,張閭琳。

不過這並不是幸福生活的開始,恰恰相反,張閭琳就此開始了坎坷與顛沛的一生。

他出生不滿一年,九一八事變就爆發了。

時局動盪,張閭琳也只能跟著母親四處避禍。

東三省淪陷之後,張學良親眼看到了當地民眾的慘狀。

為了抗擊日寇,他和楊虎城等有志之士,幾度勸諫蔣介石聯共抗日。

只可惜,蔣介石冥頑不靈,打著「攘外必先安內」的幌子,一心想搞獨裁統治。

張學良等人不願內耗,於是就拖而不打,誰知蔣介石獨裁心切,甚至親自跑去了西安督戰。

在徹底看清蔣介石的真面目,確定無法用言語勸諫他聯共抗日後,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兵諫,迫使蔣介石向全國宣告「一致對外」。

後來在周總理等共產黨人和愛國人士的調和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形成。

可張學良由於對蔣介石心懷愧疚,選擇了親自將其送回南京,結果沒想到一到南京就被扣下,判了10年有期徒刑。

臨別之際,他甚至沒能跟6歲的兒子道一聲別,以至於後來張閭琳對父親印象極為模糊。

為了避免張閭琳被牽連,趙一荻把他送去了香港,她自己平日裡兩地奔波,勉強照顧了過來。

可是1939年冬,張學良託人寄來的一封信,又徹底打亂了趙一荻和兒子的生活。

原來,當時于鳳至因為生病去美國治療了,所以張學良給趙一荻寫信,希望她能過去。

趙一荻對張學良一往情深,自然是願意前往相伴的,可是年僅9歲的張閭琳該怎麼辦呢?

彼時張學良身陷囹圄,趙一荻去了恐怕也沒有自由,總不能讓孩子也從小過上被囚的日子。

一番思慮過後,趙一荻最終帶著孩子前往了美國洛杉磯。

那裡有一對叫伊雅格的夫婦,昔日是外交官,跟張家的關係很好。

此番把張閭琳託付給他們,也算是有人照顧,不至於被戰火殃及。

等到日後張學良脫睏了,他們夫婦再來把孩子帶回去就行了。

這番打算沒什麼問題,畢竟當初張學良只被判了10年有期徒刑。

可沒想到蔣介石為泄私憤,居然在刑期已滿後強行扣押張學良,一扣就是半個世紀。

以至於張閭琳一直被留在了美國,後來更是與張學良夫婦斷了訊息……

二 陰差陽錯,再度重逢

1946年,張學良被蔣介石送到了台灣幽禁,趙一荻也跟了過去。

由於蔣介石有意隱藏消息,甚至不讓張學良與外界通訊,所以張學良夫婦一直沒機會把孩子找回來,思切之情愈發濃厚。

直到1954年,事情才迎來了轉機。

當時蔣介石夫婦派了個啟蒙教師給張學良,一方面是教他英語,另外一方面也有監視之意。

只是蔣介石不知曉,他派去的董顯光夫婦跟張學良舊交,心中更是欽佩張學良昔日壯舉。一段時間相處後,情誼更是愈發篤厚。

兩家相處的十分融洽,直到1955年5月,兩家人才分別。

當時董顯光夫婦要前往美國華盛頓,張學良與趙一荻得知後便提出,希望能幫他們找找孩子。

董顯光夫婦自然答應,一到美國就按照地址找上門去,只可惜十幾年過去,早已物是人非。

當地的房子都被拆掉,改成了高爾夫球場,至於伊雅格夫婦的去向,更是無人知曉。

在四方打聽無果後,董顯光夫婦幾乎都要放棄了,可是1956年,卻意外發現有一人長得和張學良夫婦頗為相似。

雙方交流後得知,這人果然就是張閭琳。

原來,當初趙一荻為了保護孩子,特意叮囑伊雅格夫婦保密,而伊雅格夫婦也始終很上心。

他們不僅重新給孩子起了個美國名字,而且搬家的時候幾乎沒有告訴任何人消息。

就連張閭琳,在美國生活了十幾年後,都幾乎忘了過去的事情,漢語也不會說了,只把伊雅格夫婦當父母。

後來,張閭琳充分展現學習天賦,直接考進了加州大學航天專業。

本科畢業後,他又一路研讀,後來取得博士學位,才進入科研部門任職,成為美軍航天專家。

得知親生父母消息的時候,張閭琳也很高興,甚至當即提出想去台灣看看。

只不過趙一荻覺得當時局勢未穩,就拒絕了兒子的建議。

等過了一些時候,蔣介石對張學良的管理寬鬆了一些,張閭琳又快要結婚了,這才見了一面。

這次見面,父子倆都是相顧無言。

分別的時候,張學良是風華正茂的少帥,張閭琳不過是個頑童;

再次相見時,張學良已經兩鬢斑白臉上溝壑縱橫,而張閭琳也已經步入中年了。

當然,血脈中的親情難以斬斷,張閭琳也明白父母的苦衷,因此一家人很快就熟絡了起來。

至於張學良,他也比人們想像的更愛這個小兒子。

很多人都以為張學良和張閭琳的關係很淡漠,畢竟兩人相處的時間較少,張學良很少去看他。

但後來披露的一張「少帥親子照」,能從中清楚看到,張學良對張閭琳的態度是非常憐愛的,儼然是個慈父。

除此之外,從張家第3代向張學良紀念園捐獻出的那些史料和遺物來看,張學良和張閭琳雖然闊別幾十年,但後來人是非常親昵的。

張閭琳甚至還多次帶妻子和兒子前去看望父親,幾人一同拍照,儼然是父慈子孝的模樣。

唯獨有些可惜的是,台灣方面依舊不願意釋放張學良,張閭琳去看望的機會也有限。

直到1990年,張學良真正獲釋之後,這種局面才改變。

不過那時候,張閭琳能感覺到張學良依舊不開心,只是時常朝著大陸的方向遠眺。

他知道,父親是想回去看看,只可惜年紀大了,腿腳不方便,始終沒有機會。

於是最終,張閭琳作出決定,由他代替父親回一趟大陸,回一趟老宅,而那年他已64歲了。

三 重返故土,情誼不斷

在返回大陸之前,張閭琳也有些近鄉情怯,不知道自己將會面臨怎樣的一種情況。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似乎就是最好的寫照。

甚至相比較來看,張閭琳還要更忐忑一些,畢竟他在美國生活數十年,對漢語已很陌生了。

不過出乎意料的是,一踏上故土,張閭琳心中幾乎就升起了一種親切感。

一方面是兒時的氣息讓他熟悉與懷念,另一方面則是當地政府部門專門安排了相關接待人員。

帶著妻子抵達瀋陽後,他們先是回了張家老宅。

原本他以為屋子該被拆了,可實際上張家老宅還是保存的比較完好的。

遼寧政府方面,甚至還特意在大帥府酒家請張閭琳吃了一頓飯,讓他們體驗了地道風味。

緊接著,他們又去看了為張作霖所建的大帥陵。

雖然名義上這是張作霖的墓穴,可實際上這裡面是空的。

因為九一八事變過後,張作霖一直忙於事務,遷陵儀式也就一直沒有進行。

之後戰爭不斷,其實這座陵墓曾經幾度遭到破壞。

後來是政府特意撥款,那座陵墓才得以重新修繕。

這一點上,張閭琳也尤為感動,感到了故土和祖國的溫情。與此同時,居住在瀋陽的親戚也紛紛來訪。

雖然彼此之間幾十年都不曾見面,但甫一見面,張閭琳就和親戚相擁而泣,感慨著這歲月變遷的幾十載。

最後,張閭琳夫婦又在當地逛了不少地方,比如說講武堂舊址、九一八事變紀念塔等等。

看著這些充滿歷史痕跡的地方,張閭琳備受震撼,還用照相機拍了很多照片,準備帶給張學良看。

臨別之際,很多張學良昔日舊部都帶著東西前來拜訪。

東西倒也不名貴,無非就是家鄉好酒或者一些其他特產。

可是這裡面的情誼卻足夠厚重,不僅僅是張閭琳,就連後來張學良看到後都落淚了,提筆道:

「鶴有歸巢夢,雲無出岫心」。

很明顯,張學良也很想像張閭琳一樣回鄉看看,只不過他最終還是未能成行。

一方面是上面所提到的身體原因,他當時畢竟年紀大了,不宜奔波也不宜情緒過於激動。

另一方面也是時局方面的原因,他並不好貿然出行。

不過張閭琳倒是看的比較開,回國次數也比較多。

繼1994年回國後,1995年他又回來了一趟,後來2005年更是帶妻子和孩子一起回國,走訪了很多地方,看了祖國的大好河川。

不管怎麼說,故土難別。

雖然後來張家人大多在美國定居,不過對故鄉的情誼是不變的,更不可能隨著時間和空間而斷絕。

縱觀張學良與張閭琳的故事,我們不難發現,動盪的局勢迫使他們分別,戰爭帶來太多苦難。

就連張學良的其他三個兒子的離世,也多多少少跟戰爭有些關係。

大兒子張閭珣,自幼聰明伶俐,尤其擅長山水畫,頗得繪畫大師們的推崇。

只不過在英國考察期間,他見到德國法西斯殘酷空襲,精神受到很大刺激,出了問題。

後來又因常年顛沛患了其他的疾病,最終傷口化膿,染上敗血症不幸去世。

二兒子張閭玗,雖不像大哥那麼才華橫溢,但是卻出色繼承了父親的運動天賦。

騎馬、跑步、打網球,他每一樣都十分出色,還曾參加第14屆華北運動會。

可惜家庭因戰爭而支離破碎,心緒苦悶,最終病逝了。

三兒子張閭琪,更是12歲時就不幸夭折。

這三個孩子的離世,都讓張作霖和于鳳至陷入到悲痛之中。

好在兩人還有一個女兒張閭瑛,與弟弟們相比,她的人生倒稱得上幸福圓滿。

張學良被囚禁54載,命運已是堪稱悲苦,不過相較於一同兵諫的楊虎城來說,他還算善終。

當初在敗退台灣之前,蔣介石命毛令人鳳殘忍殺害了楊虎城一家,連稚兒都不曾放過。

如此手段狠辣,為了一己私憤殺害了抗日功臣,最終引得民憤反噬,屬實是咎由自取。

除此之外我們也應該警醒,戰爭可以說是家破人亡的導火索,後人應當珍愛和平,遠離戰爭。

讓我們牢記歷史教訓,懷愛國之心,行建設之事,避免悲劇重演,共創和諧美好的新家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45cd93a1dcec3165aeb8bc6aed366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