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美猴王:兩把如意金箍棒看不出區別,六耳獼猴的兵器從何而來

2024-05-26     一耿歷史

假作真時真亦假 無為有處有還無。這世上有真必有假,有時候為辨別真假,可謂是難倒了一眾英雄好漢。但假的能真一時但終究真不了一世。在中國各種神話故事傳說之中,真假也往往是常用到的故事情節。

西遊記亦是如此,其中有一段十分經典的故事情節,那便是真假美猴王,不僅掀起一波小高潮,更是具有深刻含義。

在廣大讀者的心裡,這真假美猴王從外貌到裝扮都是如出一轍,可謂人神難辨,其中有一個小細節更是一直讓人迷惑,這外貌不好區別,通過分辨手頭的兵器應該能夠區分真假啊,因為那如意金箍棒是由太上老君親自打造,世間應該僅此一把才對,但為什麼這兩把如意金箍棒卻讓人看不出區別,甚至功能都一樣呢?今天就讓我們再次回顧真假美猴王的故事,來探一探究竟吧。

真假美猴王

話說,孫悟空因為濫殺無辜,再次被唐僧驅逐出取經隊伍,孫悟空這一走不要緊,假悟空趁虛而入,打暈唐僧奪了行李,準備自己前往西天取經,孫悟空聽聞此事之後怒不可遏,於是找到假悟空當面對質。

這一真一假見面猶如兩虎相見,必然斗個你死我活。這一斗從凡間打到了天庭,去了地府,無數神佛都無法分辨二人的真假,直到來到了如來佛祖之處,這才真相大白。

假悟空實為六耳獼猴,化作了孫悟空的樣子,狼子野心準備獨吞取經勝果,但假終究是假,沒能逃過如來佛祖的慧眼。

事情講到這裡,真假美猴王故事的大致原委也就交代的差不多了。如果單單看這個劇情,我們能發現其中一個十分明顯的漏洞,便是孫悟空手裡拿的武器---如意金箍棒的問題。

如意金箍棒作為孫悟空的武器,可以說算是一種身份的象徵,在整部西遊記之中可以說是見如意金箍棒等同於見到了孫悟空,並且這如意金箍棒可是陪伴孫悟空大鬧過天宮的武器,三界之中可以說無人不曉,所以這如意金箍棒的各種屬性大家應該都十分了解。

同時開頭也提到了,這如意金箍棒是由太上老君親自打造,雖然材質不咋滴,但也算得上世間獨一無二,而且西遊記原著也對這如意金箍棒的來歷寫的清清楚楚:這如意金箍棒之前是大禹治水時一把測量海水深度的工具,治水成功之後便成為了東海中的定海神珍,千年未有過動搖,直到被孫悟空取走。

在這之後便分毫沒有離開過孫悟空,用的時候拿在手中,不用的時候放在耳朵之中。可以說沒有被盜走過,那麼這樣一把世間獨一無二的武器,為什麼不能成為分辨真假美猴王的突破點呢?難不成太上老君又創造出了一把一模一樣的如意金箍棒嗎?

六耳獼猴手裡拿的兵器是啥?

這如意金箍棒應該就是獨一無二的,而六耳獼猴手裡拿的那個兵器也不是什麼高仿貨,而是實打實的一件兵器,並且有名字,名為隨心鐵桿兵。

原文有證,在原著第五十八回之中這樣寫道:一個是混元一氣齊天聖,一個是久煉千靈縮地精。這個是如意金箍棒,那個是隨心鐵桿兵。隔架遮攔無勝敗,撐持抵敵沒輸贏。可以看出這六耳獼猴手裡拿的武器名為隨心鐵桿兵。

有人讀到這裡便會問道,這兩個武器為什麼能夠做到一模一樣,能夠做到讓眾多神佛都無法分辨呢?我想這就要深究真假美猴王的深刻含義了。

真假美猴王是真還是假?

西遊記實際上就是一部修心的故事,而孫悟空作為故事的主角,則是這一主題的主要承載者。

在原著之中,吳承恩經常將孫悟空比做心猿,在真假美猴王之後,便再也沒有用過心猿一詞,這便足以證明其實真假美猴王中的假孫悟空只不過是孫悟空心性的另一面罷了。

原文也曾經這樣描寫過真假美猴王:蓋為神通多變化,無真無假兩相平。也再次佐證其實這兩個孫悟空沒有誰真誰假,六耳獼猴只不過是孫悟空人性所化。

其實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兩人手裡所拿的兵器可以看出。孫悟空手裡拿的為如意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與人類一天的呼吸次數恰好對應,同時如意二字在佛教文化中,其文字形狀與篆文"心"字相似,代表著純凈的佛心,而隨心二字則更傾向於凡世間的七情六慾。

仔細品味之後就能發現,如意金箍棒才是成佛的象徵,而六耳獼猴拿著的隨心鐵桿兵則是成佛道路上需要摒棄的凡心象徵,也就是說他的兵器從心而來的。

與此同時,這如意金箍棒雖然是東海的定海神針,作用是定住大海的波濤洶湧,保萬世寧靜,但當孫悟空拿走如意金箍棒之後,人間是否再起洪水之災,禍國殃民了呢?

肯定是沒有的,所以這如意金箍棒在此處的深刻含義便是定住孫悟空的心境之海,拋去凡世間的瑣碎情慾。反觀六耳獼猴手中的隨心鐵桿兵,恰恰與如意金箍棒相對應,一金一鐵,佛心為金,凡心為鐵,沒有真假,只是心性的兩面而已。

所以這才有了兩把一模一樣的如意金箍棒,和真假美猴王一樣,哪怕是觀世音菩薩、托塔李天王拿出照妖鏡也無法分辨真假。

真假美猴王沒有真假,因為西遊記是講述修心的故事,所以代表凡心的六耳獼猴自然被判定為假,隨心鐵桿兵也只能被冠以山寨貨的名聲。

但我們拋開西遊記的主題修心不講,其實無論是純凈的佛心亦或是瑣碎的凡心,都沒有對錯之分,因為人之所以能成為人是源於主觀意識的包容性與廣闊性。

在當今社會之中,俗人有俗人瀟洒的生活方式,擁有信仰之人也有其所追求的崇高理想,我們不能因為不適合自己便說孰是孰非,活成自己最舒服的狀態或許才是人生的正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016a1b1cc026c08dd8bdd23c2a97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