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林媽咪
「你竟然不會給孩子講故事?」
「這有什麼好奇怪的,我從來不給嘉恩講故事,都是她自己看圖。」
這個疑問是我提出來的,前幾天領著二寶和閨蜜去逛公園,從公園出來後,看到對面新開了一家披薩店,點好餐坐下後,店裡書架上擺放的繪本吸引了閨蜜女兒的目光。
她走過去翻看,拿了一本坐回來等餐,她翻開問我,我說讓她問她媽媽,結果她媽媽跟我說從來沒給女兒讀過繪本講過故事……
我當時就有點驚訝了。畢竟,現在很多家長都巴不得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讓孩子能少玩點手機呢,而她卻完全不在意這些。
但我發現她3歲的女兒是真的很想讓人幫她讀,一直在問我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求知慾爆棚,於是我就開始跟她講了起來。
可能一些家長會覺得不會讀繪本,不給孩子講故事不是什麼大事兒,但其實呢, 睡前時光很重要,而睡前故事恰恰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
美國兒科學會(AAP)指出:
睡覺前,孩子如果受到刺激,大腦會提高皮質醇(壓力荷爾蒙)的水平,明顯地提升個體所感受到的壓力,使人變得情緒不穩定、易怒、易激惹。
睡前給孩子讀些合適的故事,可以緩解孩子的情緒。
而且這些故事可能隨著孩子的長大記不得具體內容了,但是這 些經歷會在孩子的大腦中形成潛意識並影響著孩子。
對於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來講,睡前時光是可以給孩子提供溫暖的重要時刻,尤其是那些總是纏著爸媽講故事的孩子,那正是他們渴望溫暖,渴望關懷的表現,正視孩子的這種需求,才能增強孩子的安全感。
看看你是不是有下面這些情況:
沒精力
要麼就是因為工作累了一天,回到家吃個飯,忙忙家務一身疲憊,孩子纏著你,讓你講故事,自己沒精力。
覺得幼稚、浮誇
要麼就是不會帶著感情去讀那些文字,從內心裡覺得這些東西幼稚,甚至覺得自己投入感情去讀會有些做作、浮誇,拉不下臉。
沒有想像力,不會聯想
很多繪本,尤其是對於3歲以下的孩子的繪本,大多數是簡單的幾行字配合大篇幅的圖畫,可能一小會兒就給孩子讀完一本兒書,想讓孩子睡覺,可能三本下來孩子還不睡,漸漸也就失去耐心。
這是我,了解到的一些情況,也許還有別的情況,但不得不說,我們這些家長之中,對於給孩子讀繪本這件事,並不擅長,也不知道如何做。
講故事並不難,記住三個竅門
營造合適的睡眠環境
這個 睡眠環境包括燈光、床上用品、故事題材三個方面。
最合適的燈光就是留一盞暖光的小檯燈。營造出一種溫暖的感覺,會讓孩子放鬆身心,並且感受到周圍的環境更加溫暖愜意。
床上用品包括,床墊的舒適度,床單被罩的材質等等,這些細節相信家長們都能注意到。
最主要的是故事題材。
最好是溫馨安靜、儘量精簡的故事題材,這樣才能更利於孩子入睡。
可以選擇《晚安,月亮》《猜猜我有多愛你》這類的書,相對溫馨。
而選擇精簡是因為孩子的注意力有限,所以一開始要選擇短一些的。
感情投入,不要不好意思
前面也說了,有些家長覺得這樣做很浮誇、幼稚,但是不要忘了,故事的聆聽者就是孩子呀,他們就是喜歡這樣的氛圍,這樣才能更好地將孩子帶入情境,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當配合周圍溫馨的睡眠環境時,我們大人講著講著也會出現困意,配合這樣的情境,語速逐漸放慢,或者看著孩子的表情,聲音越來越小,語速越來越慢,孩子也就漸漸入睡了。
所以你的情感、語速、節奏都很重要哦。
情感這方面可以聽一聽凱叔講故事,學一學,只要有心,都不難。
結合現實,讓孩子學會更多,或者表達你的愛
在《 拜託了媽媽》節目當中,心理學教授黃楊名分享自己給女兒講繪本的經歷:
他說自己平時苦口婆心告誡孩子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要「多運動、要早睡、要刷牙」但孩子就是不聽。
直到有一天晚上,他讀繪本時,書里說每個孩子身體內都有一個身體醫生,如果不愛運動,不愛刷牙的話,身體醫生就會跑掉。
誰曾想,孩子聽到這裡立馬對號入座,問他:「爸爸,我身體的醫生應該不會跑吧?因為我有吃水果,有運動,有好好睡覺。」
這是因為這個孩子有自己去意識到,那對於那些沒有意識到的孩子,家長就可以特意結合現實情況,跟孩子強調一下,能讓孩子自己思考,還能幫孩子學到更多,因為我們如果跟他講免疫力,他根本不懂,但是繪本故事裡的醫生就很形象的讓孩子明白了免疫力。
所以啊,不會講故事可以多用心學一學,睡前故事就是最好的學前教育之一,只要睡前的一個小時就好,既能增進親子感情,又能幫孩子學習成長,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