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母帶娃苦,那都是自找的

2019-08-05     花姐姐家庭教育

文|花姐姐

上周末帶娃去看了《哪吒之魔童降世》,其中有個場景讓我感觸頗深。

就是殷夫人看到哪吒在家無聊,想要陪哪吒踢鍵子,哪怕自己被踢得遍體鱗傷都可以,然而,正玩得盡興的時候,士兵來報說陳塘關有妖怪,於是,殷夫人不得不丟下哪吒去捉妖。

這一段特別像現代社會的父母,特別愛孩子,特別想陪孩子,但是,工作又特別忙,特別無奈,常常徘徊在做個好家長與做個好員工之間,特別無奈,疲憊不堪。

於是,帶娃苦,幾乎成了所有父母的共識。

1.

其實帶娃本身不苦,苦的是你想要的太多。

曾經,有個朋友,在當了媽媽後,不得不把一部分精力拿出來照顧孩子,但是,又害怕因為照顧孩子無法顧及工作,在職業發展主面出現問題。

不知道是以工作為先還是以孩子為先,不知道是自己帶還是老人帶,前進下是歉疚,後退一步是不滿足,放手不甘心,一力承擔又難以喘息。

於是,變得焦慮不堪。

而工作和孩子在朋友的焦慮下都變得越來越差,因為焦慮,脾氣不好,經常吼孩子,孩子脾氣也非常暴躁,導致朋友整天心情不好,工作的時候也沒有精神,工作完成的質量也非常的差,導致老闆對她無比失望。

其實問題的本質不是帶娃累,而是朋友想要得太多,即想當個好媽媽,又想當個好員工,當兩者無法顧及的時候,不知道取捨,就會焦慮。

著名心理學家林文采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世上沒有一種叫做「非做不可」的事,尤其是時間、金錢、完全是選擇問題。當你的內疚足夠大,你自然會減少工作量、減少應酬。當內疚並沒有讓你做出改變時,至少可以說,內疚沒有你內心的某些需要重要。

所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曾有人問得到CEO脫不花,做得到那麼辛苦,為什麼還可以生兩娃,脫不花說:

很簡單,當公司需要我的時候,我就去公司,當孩子需要我的時候,我就回家。

所以,不要想著都什麼要,要學會適當的取捨,古話說,有舍才有得,而且孩子不會因為缺少你的陪伴而變得多麼的差,反而會因為你的爆脾氣而變得自卑。

2.

其實帶娃本身不苦,苦的是你凡事不想放手,愛包辦。

記得從美國剛回來那年,幾乎所有的親戚朋友看到我後問我的第一句話都是,你真的是個超級媽媽,一個人帶兩個孩子,而且教育得這麼好。

原因是,兩娃的自理能力都比較強,在他這個年齡應該自己做的事情都可以自己做,比如,那時,老二快2歲,自己穿衣,自己吃飯。

原因是我是懶媽,從他們6個月能坐起來的時候,我就給他們買了餐椅,我們吃飯的時候,就給他們也放一份在他們的小餐桌上,娃兒也吃得開心極了。

這樣即減輕了我的工作,孩子的能力也得到的鍛鍊,何樂而不為呢?

而反觀周圍和他們一般大的孩子,幾乎都是大人追著喂。

還記得隔壁的一個小男孩,比我家妹妹大1歲,快上幼兒園了,他的媽媽焦慮得不行,因為怕孩子上幼兒園後因為不會吃飯被老師退回來。

我說,你現在訓練孩子,讓孩子自己吃就可以啦。

男孩媽媽說,他自己吃灑得到處都是不說,也吃不了幾口,都沒吃飽。

其實,這就是包辦,每一個孩子,生來就知道渴,餓,飽這些基本的感覺,連動物都知道的本能,人類的寶寶怎麼會不知道呢?

而父母的包辦卻讓孩子喪失人類本該有知覺,並且還為每天追著孩子喂飯苦不堪言,擔心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問題。

為什麼,都是因為父母不願意放手,包辦孩子的生活。

其實,只要爸媽放手,把應該是孩子的責任還給孩子,我相信帶娃一定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3.

其實帶娃本身不苦,苦的是你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曾經,我碰到過這樣一位媽媽,因為孩子厭學而找到我們,在詳細了解這位家長的家庭情況後,我們給他的建議之一是降低對孩子的期望,讓自己開始成長。

這位媽媽少年時,成績特別好,也特別喜歡讀書,無奈,當時,家裡兄弟姐妹四人,那時不像現在有免費的義務教育,每一個孩子都要報名費,四個孩子一起上學,父母無力負擔,只得讓她和另一個妹妹輟學,當時只有13歲,早早的開始了打工,幫助減輕家庭負擔。

幸運的是,碰到後來的老公,對她特別好,兩人一起做生意,生意也非常紅火,但是,讀書一直是她心理的一塊病,她總在想,如果當年她讀了書,現在一定可以更好。

於是,在有了孩子之後,她把自己的願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她常常跟孩子說,媽媽這輩子就是吃了沒讀書的虧,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只要你學習成績好,其它什麼事情都不需要你管。

在這樣的教育理念指導之下,這位媽媽對孩子的學習特別上心,孩子的成績幾乎就是這位媽媽心情的晴雨表。

為了讓孩子有好的成績,她特意在市裡最好的學校旁邊買了一套學區房,從孩子上一年級起,這位媽媽每天都會接孩子,首先,談今天學了什麼,再談有沒有考試,考試考了多少分,第幾名。

成績幾乎就是他們之間唯一的話題。

如果孩子沒有考好,她會安慰孩子,爭取下次考100分。

有一次,孩子終於考了100分,這位媽媽說,她好興奮,把這個好消息幾乎告訴了所有的親朋友好友,親朋好友也覺得高興,尤其是孩子的外婆,還給了孩子一個大大的紅包,並承諾,下次如果再考100分,就發一個雙倍的紅包。

但是,至那以後,孩子再也沒有拿過100分,而且,成績越來越差。

日積月累之下,孩子的自信心不斷的喪失,最後,他覺得自己不是上學的料,於是,拒絕上學。

家長是家長,孩子是孩子。

你的期望是你的期望,孩子的期望是孩子期望,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有家長那樣的匱乏,也就沒有那麼足的動力好好學習。

而家長對孩子成績的愛好,只會不斷的製造孩子的失落與內疚,他們擔心自己成績不好會讓家長不滿意,以至於,每次考試都會忐忑,擔心考不好,而且忘記分數只是檢驗學習效果的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

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在學習上,成功的動機過強或過弱對孩子的學習都是不利的,過強會讓孩子過於專注於成績,而忘記學習本身是要學習知識,過弱則會讓不願意學習。

哲學家弗洛姆認為,現代生活最突出的一個心理特徵是,許多實現目的而採取的手段及活動,已越來越篡奪了目的的地位,而目的本身卻成為模糊的、非真實的存在,我們已陷落在手段之網中,經常忘記了我們的目的。

這位媽媽同樣也是,因為自己童年的缺失,把期望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彌補自己的遺憾,但是殊不知,無形中把自己的期望變成對孩子的精神捆綁,讓孩子透不過氣來,失去了生命力。

所以,其實帶娃本身不苦,家長做好自己,孩子就能做好自己。

因為教育最終的目的不是培養一個成績好的孩子,而是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最後,花姐姐想對爸媽們說的是,孩子不是我們的全部,卻是家長變得越來越優秀的過程。

龍芳:家庭教育指導師,自媒體【花姐姐家庭教育】創始人,兩孩媽,從中國到美國,從美國到中國,親歷中西教育的不同,從全職媽媽到職場媽媽,分享家庭教育以及女性成長的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lFmfWwBvvf6VcSZuY2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