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區家長那麼牛,該不該像他們一樣成為雞爸雞媽?

2019-10-25     花姐姐家庭教育

文|花姐姐

最近一篇《海淀家長有多恐怖?跟他們吃一頓飯就知道了》在朋友圈瘋狂轉發。

以「學霸」為主題的文章總是很容易引起家長們注意力,因為這個主題與一個家庭是否幸福息息相關,如果家裡有個「學霸」,自然全家歡喜,如果家裡有個「學渣」,全家人的日子也不怎麼好過,擔心娃兒長大後沒出息。

而海淀做為「學霸」密度最高的地方,自然會受到全國人民廣泛關注,這是沒有爭議的,但是,伴隨而來的另一個問題卻炸開了鍋,這個問題是:

海淀區家長那麼牛,該不該像他們一樣成為雞爸雞媽?

答案分為兩派:

一方是反對,家長回復的理由是:

他們不開心,你做過小孩子麼,是不是玩的時候最開心。

我在乎我孩子飛的高不高,但我更在乎我孩子飛得累不累。

另一方是支持,理由是:

怎麼不開心,當他發現自己比其他孩子強的時候,那種開心是不能言表的。

搞不懂有些家長經常說,孩子小不能讓她太累,童年就應該快樂的玩,是自己有學霸基因傳給他,還是有財富留給他一輩子用不完。教育培養不光是讓他成為棟樑還是在提高國家整體素質

從家長給出的理由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支持還是反對,都與一個關鍵詞有關,就是孩子是否快樂。

如果學習可以讓孩子快樂,他們願意成為雞爸雞媽。

所以,要回答是否應該像海淀區家長一樣成為雞爸雞媽,首先,得回答家長另一個問題,就是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是否快樂。

那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是否快樂呢?

答案是,孩子在學習的時候也是可以快樂的。

不信,請接著往下看。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快樂。

一般來說,快樂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享樂,一種是樂趣。

什麼是享樂呢?

美國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給出的定義是:

享樂是意識中的資迅告訴我們已經達到生物程序或社會制約的要求時,所產生的一種滿足感。

例如,當我們飢餓時,吃一點東西會讓我們感受到享樂,因為它滿足了身體的基本需求;疲勞的時候,喝點咖啡讓我們變得清醒,或是到外地去旅遊,讓我們變得放鬆。

但是,這種享樂往往轉瞬即逝,只要我們的身體恢復到正常狀態,這種快樂立馬消失。

而在現在物質水平大幅提高,人們的煩惱不再是吃不飽,而是食物太多,所以,享樂的感覺越來越少。

但是,正如心理學家納撒尼爾·布蘭登所說:

快樂不是奢侈品,而是一種深層次的心理需要。

於是,人們就通過尋找其它讓人感受到快樂的方式,例如,沉溺於遊戲,買醉,抽煙等,用這樣的方式讓人快樂。

可是,我們發現,這些方式和飢餓的感受一樣,只是在缺失的時候滿足了就快樂,如果過度,帶來的不是快樂,而是無盡的痛苦。例如,暴飲暴食,會讓人肥胖,引發很多身心疾病。

所以,我們應該在享樂的基礎上再找一件讓我們快樂的事情。

那這件事情是什麼呢?

答案是讓我們能夠讓我們感受到樂趣。

那什麼是樂趣呢?

心理學家美國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也給它下了一個定義:

樂趣是指一個人不僅需求和慾望得到滿足,更超越既有制約,完成一些意料之外的事。

例如,前面我們講到當我們餓的時候,吃東西會讓我們享受到快樂,但是,如果想從吃東西這件事情中獲得樂趣,就需要我們突破思維,不要把吃當做是解決飢餓的方式。

而是應該像廚師或是美食評論家一樣,在吃的時候投入足夠多的注意力,分辨各種不同口味、作料之間的細微差別,這樣,我們才能夠把吃當做是一件有樂趣的事情,才會無止鏡的追求這種快樂。

而想要擁有這種快樂,學習是必經之路。

例如,我們都知道廚師的嗅覺和味覺是非常靈敏的,據說,最厲害的廚師可以通過氣味分辨這盤菜用了哪些原料,那這種能力從哪裡來的呢?

答案是學習。

在吃食物之前先聞食物氣味,將氣味記下來,然後再吃的時候把味道吃下來,除此之外,還要學習大量的理論知識把這些味道的特點整理記錄下來,這才讓他擁有了做菜品菜的樂趣。

所以,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它是極致快樂的源泉。

不僅如此,對孩子來說,從他出生起,就一直享受著學習帶來的這種極致快樂的樂趣。

例如,他通過學習,掌握了一個新的動作,學會了一個新的詞語,或是學會某種技能,都會讓他們感受到無比的樂趣,而這種樂趣又反過來推動他繼續學習新的動作,新的詞語。

所以,不要害怕學習會讓孩子不快樂,相反,如果僅僅從快樂這個因素上看,我勸爸媽們,做個雞爸雞媽,創造條件讓孩子去學習吧。

看到這裡,估計你會反駁我,我創造了很舒適的環境讓孩子學習了呀,房間布置得整整齊齊的,文具都是最好的,這個條件比我當年學習的時候好得不知有多少,可是,他就是不願意學習,一提到學習就痛苦不堪。

為了搞明白這個原因,請先聽我講個故事。

我的侄子成績特別好,目前在一所985大學讀心理學專業,在開始學習心理學之前,他喜歡一切跟心理學有關的東西,比如,他自學房樹人心理畫,給家人解讀心理;自學社會心理學,幫助朋友分析為什麼考試會緊張,怎麼才能解決這個問題?並把心理做為終身奮鬥的職業。

可是,讀了一段時間後,他開始厭噁心理學,為此他非常苦惱也非常困惑。

於是,他問我:」我明明很喜歡心理學,也想學習,可是真正開始學習的時候,我卻開始討厭它?「

不知道我侄子的困惑是否就是你的困惑:

就是學習明明是一件快樂的事,可是,為什麼卻如引討厭它。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搞清楚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學習的動機是什麼?

一般說來,人們學習存在著兩種動機,一種是以目標為導向,一種是以過程為導向。

什麼是以目標為導向?

就是把完成這個目標做為學習的目標。

這種學習動機有兩個特點:

1.覺得達到目標就是從痛苦中解脫;

2.以為達到目標就會快樂。

最典型的就是我們家長會跟孩子說,你現在吃點苦好好學習,你只有好好學習,才能考個好大學,只有考上好大學,將來才會有好的生活,先苦後甜,於是,不自然的就會把考大學當作目標,而在沒有考上大學前,孩子是否快樂並不關心。

事實上,孩子的感受就是學習並不快樂,這種感受是從家長那裡習得而來的。因為,你跟孩子說,你現在吃點苦,還有我們在前面提到的家長會因為快樂而反對做雞爸允許媽,你把學習和快樂對立起來了,孩子自然也會把學習和快樂對立起來。

所以,他學習的動力就是怎麼從書本、功課和考試中解脫出來,試問,在這樣的一個心態下,他怎麼會把學習當做一種快樂的事情呢?

所以,不是說你給孩子提供好的學習空間,好的文具這些看得見快樂學習環境就可以了,你還需要創造一個看不見的快樂學習心理環境。

那如何創造看不見的快樂學習的心理環境呢?

答案就需要從第二種學習動機——以過程為導向里找了。

那什麼是以過程為導向呢?

就是把當下的學習和未來的目標相結合起來,把現在的努力當做將來快樂的前奏,就好像一首好聽的歌曲需要前奏渲染氣氛,引領演唱者進入情景之中才能夠達到高潮,最後,體會到音樂的美妙。

這樣我們才能享受學習的過程,從而把學習當做是一件快樂的事,而不是把學習當作從痛苦中解脫的方式。

例如,我們閱讀,研究、思考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認知世界,以便將來更好的適合和改變這個世界,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而不是因為閱讀能讓我們考個好成績,上個好大學。

尤其在社會環境變化越來越快的今天,大量的新生事物湧現,更是需要人們能夠持續不斷的學習,否則就會被社會淘汰。

通常人們只有在做喜歡的事情的時候,才願意持續不斷的做。

所以,做為家長,我們一定要傳遞給孩子第二種學習動機,就是以過程為導向,讓學習本身就成為一件快樂的事,事實上,我們在前面就已經講到,學習本身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所以,從這點上看,只要家長不傳遞負能量,孩子自然就會熱愛學習。

最後,我們再回到開頭的問題,海淀家長那麼牛,應不應該像他們一樣成為雞爸雞媽?

答案是,應該像他們學習為孩子創造豐富的學習內容,但是,前提條件是不要跟孩子說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也不要為學習這件事情附加其它功能,如考個分數,上個好大學,家人有面子等,事實上,只要孩子喜歡學習,這些事情都會成為孩子熱愛學習的副作用。


龍芳:家庭教育指導師,自媒體【花姐姐家庭教育】創始人,兩孩媽,從中國到美國,從美國到中國,親歷中西教育的不同,從全職媽媽到職場媽媽,分享家庭教育以及女性成長的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h2JGW4BMH2_cNUgPmJ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