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市圖書館所藏阿英先生的捐書中有一套《中外小說林》,它是辛亥革命前創辦的帶有鮮明革命傾向的一份文學雜誌。其前身是《粵東小說林》,1906年出版了8期後,出版地由廣州遷到香港,易名為《中外小說林》,1907年出版了16期,1908年又改名《繪圖中外小說林》,由香港公理堂接辦。它是清末穗港小說期刊的典範之作,也是清末穗港著、譯小說作品的集大成者。
蕪湖圖書館阿英雕像
《中外小說林》是由黃世仲及其兄黃伯耀共同創辦的。黃世仲(1872-1912),字小配,號禺山世次郎,廣東番禺人。先後擔任過《中國日報》《世界公益報》、《廣東日報》等報刊編輯和撰述人,是當時傑出的革命報刊宣傳家。同時他還創作了十餘部小說,也是近代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小說家的代表。
黃世仲創辦《中外小說林》的目的是為了批判專制政權,宣傳革命思想,辦刊宗旨為「喚醒國魂,開通民智,啟迪國民,覺迷自任,諧論諷時,開宗明義之趣旨也」。
《中外小說林》封皮簡樸,只印有書名、出版年代日期和期號,但期刊內容十分豐富,以譯著小說、原創章回小說為主,附刊有短篇、諧文、諧談、白話、舞台留影記、南音、龍舟歌、班本、粵謳等文學樣式。
《中外小說林》第一期封面
《中外小說林》從創刊號開始,用很大的篇幅連載了《宦海潮》、《黃粱夢》、《婦孺鍾》、《冰炭緣》、《恩仇報》五部原創章回小說。其中,《宦海潮》和《黃粱夢》均為黃世仲用筆名「世次郎」所撰,連載於刊物存續的始終,標為廣東近事小說。近事小說是晚清民初報界推崇的一種小說類型。
作為以小說命名的期刊,《中外小說林》除了刊登自創小說之外,還發表了大量的外國翻譯小說,比如英譯偵探小說《毒刀案》和冒險小說《黃鑽石》、日譯艷情小說《難中緣》等。
黃氏兄弟及革命同人借鑑外國小說的優點,自創冒險、偵探、傳奇、感情、義俠等各種類型小說,推動了「新小說」的發展。
《中外小說林》刊發《宦海潮》
與其他刊物相比,《中外小說林》的最大特色是以嶺南方言創作,其文學體式多樣,包括諧文、諧談、白話、舞台留影記、南音、龍舟歌、班本、粵謳等。諧文、諧談以諧趣方式,把當時複雜動盪的局勢以及社會醜陋的人情事貌當作遊戲去評論,在嬉笑中抒發作者內心的憤概。
白話是粵語的別稱,意為用粵方言寫作的專欄,由黃伯耀主持。白話直言政治,用方言向民眾呼籲愛國,用「同胞」「朋友」「吾粵同人」等稱謂來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引導民眾產生國難當頭人人有責的覺悟,承載極強的民族主義思想。
阿英舊藏《中外小說林》
舞台留影記是用人物傳記形式為當時的粵劇名伶作傳,記錄其本名、籍貫、擅長曲目及表演特點等,是晚清粵劇發展的珍貴史料。
班本、粵謳、南音、龍舟歌同屬於戲曲和歌謠,以20 世紀初國內外的時事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粵港兩地的風土人情為素材進行創作,將之譜成戲曲和歌謠,使其傳之久遠。
《中外小說林》的另一特色是從第6期開始增加了外書。外書是對小說的文學地位、小說與社會及學校教育的關係、小說文體的藝術特徵等多方面問題進行評論的理論文章,讀者從中可以管窺晚清文學的變革過程及文學觀念的嬗變軌跡。
《中外小說林》外書
《中外小說林》在晚清文壇、報刊界及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而說到阿英與《中外小說林》的關係,有學者認為,阿英與《中外小說林》並無交集,其實不然。
阿英(1900-1977),安徽蕪湖人,原名錢德富,又名錢德賦、錢杏邨,筆名阿英、魏如晦等,現代著名的文學家、劇作家、批評家和藏書家。
1956年11月,阿英參加「全國文學期刊編輯工作會議」和參觀「全國文學期刊展覽會」後,用半年多時間編寫了一本書錄,名為《晚清文藝報刊述略》,書中沒有記載《中外小說林》,正如他在引言中所說「由於藏籍損失甚多,有些刊物又至今沒有訪求到,這一著錄是不夠完整的。」
《中外小說林》刊發《黃粱夢》
儘管在阿英早期的文字中,的確沒有提及這份刊物,但作為一名小說史研究大家,阿英對晚清小說是非常熟悉的,對黃世仲也是非常關注。
他曾在《人民日報》上撰文稱讚黃世仲是「辛亥革命時期最可稱的小說作家」,充分肯定其小說「在當時都收到了很大的政治宣傳效果,從藝術造詣上說,也是放之晚清第一線作品中而無愧色的」。並且,在阿英的藏書中有黃世仲同時期創作的小說《大馬扁》《粵東繁華夢》《洪秀全演義》。
《中外小說林》諧文
他共收藏了16期中的11期《中外小說林》,分別是1907年6月至10月期間在香港出刊的第1至10期、13期。後來,阿英將包括《中外小說林》在內的藏書無償捐獻給蕪湖市圖書館,成為館內極其珍貴的文獻與文物。
香港夏菲爾國際出版有限公司曾於2000年出版過一套《中外小說林》,僅輯得第 5、6、9、11、12、15期共6期,是近百年來出版界對於穗港《小說林》的第一次系統整理。
阿英藏書陳列室
直到2015年5月,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整理再版16期《中外小說林》,終使珍貴的文獻觸手可及,實為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