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常說:豬大三百斤,魚大無秤稱!現在養殖戶:五百斤豬都見過

2019-10-18     農俗俱樂部

農村雖然地大物博,很多土地可以用,但因為農村交通不發達,以至於很多農村土地變得不值錢。

這些土地如果只是種些農作物,那就只能自己利用或者賣給別人,但都知道,比如小麥玉米什麼的,其實價格不算貴,賣出去其實也賺不了多少錢。

於是有想法的農民開始利用這些地創業,土地肥沃的,可以想一下種些瓜果蔬菜什麼的來賣。

而如果靠近路邊卻很貧瘠的土地,那就可以用來建養殖房,搞養殖。

不過關於養殖,之前也和大家分享過買牛買馬的一些經驗。

今天要說的這句農俗,其實也算是以前養殖戶的一些心得。

只不過這句農俗里說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反應了曾經的農村養殖現狀,不過放到今天卻有些不不符合,所以下面就和大家說說這句俗語,不知大家是否也有同感呢?

豬大三百斤,魚大無秤稱

這句老話其實在農村很常聽到,很多老輩人都經常掛在嘴邊。

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就是說,豬再怎麼大,也不過三百多斤,但魚的話其實能長得很大,大到沒有秤可稱得了。

以前農村養的豬品種是比較普通的本地豬,長勢很一般,最高的也就三百多斤,個頭不算很大,哪怕養得再好,也很難長超出350斤的樣子。

這點我是深有體會,以前我家六口人,每年都要殺兩頭豬才夠吃。

以前一直以為是我們還在長身體吃的比較多,所以年豬才總是不夠吃。

但某次爸爸說,那些年殺的兩頭豬的重量加起來其實也就四百斤左右。

四百斤的豬一家六口人吃一年,其實也是很正常的。

而且農村那些年對豬肉的消費還是相當奢侈的,並不能說想吃就吃,有時候幾天才能吃一吃肉,或者有人來家裡做客才有機會吃到肉。

而這幾年農村豬的品種普及挺高的,引進了很多新品種的豬。

以前過年要殺兩頭豬才能吃一年,而現在卻只需要殺一頭豬就好了。

因為現在農村的豬,最高的能長到五百斤作用,三百斤已經是個很常見的數字。

不過很多會買豬的豬販子都不會買太重太大的豬,會覺得口感和肉質不好,不太好賣出去。

一般都會選擇買一兩百斤的豬,這樣的豬肉質會比較嫩,並沒有養很長時間。

所以農村一般也不太會把豬養得很大,到合適大小就會尋找買主。

真正能養到五百斤的,大多都是農戶們打算自己養來過年的時候自己殺來吃的,所以也無所謂多大,肉質怎樣。

而以前農村其實能吃上魚是很難得的,當然,沿海農村除外。

比如我老家貴州的農村,小時候能吃上魚,除非村裡有酒席才能吃到。

因為以前魚在農村比較少見,所以價格其實也賣得會比較高,對於本身就賺得不多的農民來說,吃魚那是很奢侈的事情。

所以很多老百姓會很羨慕那些有錢人大魚大肉的生活,魚肉也成為農村的奢侈品。

正因如此,農村能見到的魚其實並不太大,大多不過十多二十斤居多。

三百斤的豬雖說罕見但人們也見過,但能上一百斤的魚,在人們看來依舊是巨獸了。

農村以前稱東西用的大多都是桿秤,需要用小鉤子掛上物品,幾個人用木棍抬起來才能稱。

所以五百斤的豬人們可能見過,但很大的魚,人們卻不知道怎麼稱,可能是沒見過的原因,會覺得沒有秤可以稱。

其實就是人們的一個心理吧,三百多斤的豬雖然少見,但人們會覺得很正常,但幾百斤的魚,那就是很讓人難以置信的,會覺得這麼個大傢伙,都找不到合適的東西來稱它的重量。

不過呢,豬的重量的確可能就集中在三五百斤,但如果是生活在深海里的魚(比如鯊魚),的的確確是重到無秤可稱的。

不過這也是因為以前的農村用的大多是桿秤,稱重東西需要很多勞動力才能抬得起來,以此才能稱出物品的重量。

但現在農村普遍都患上了電子秤,不需要太多人力抬起重物,簡單操作下就能稱出物品的重量,對於五六百斤的重物人們也不再吃力和驚訝。

所以說這句農俗放到今天來看,其實已經不符合現如今的養殖業情況。

社會在進步,農村也在一點點發展起來,以前的農俗和經驗有的還能用,有的卻要另當別論。

不知道大家在日常中還聽過哪些類似的農俗呢?對這句俗語又還有哪些不同理解呢?歡迎留言交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Lyc5W0BMH2_cNUgfjI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