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古村:潮安浮洋高義村

2020-04-27   大潮汕灣視點

浮洋鎮高義村:有個榕樹門

高義村,俗稱溝墘,位於護堤公路之西,距浮洋鎮政府3.5公里,面積約0.8平方公里,人口約7000多人。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 林氏始祖由福建蒲田遷此創鄉。因村落創於大溝之旁故名溝墘,(溝墘是潮州話音,意思是溝的旁邊)後來改稱「高義」,現在的村民依然多是自稱「溝墘」,創鄉至今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


高義村因為地處韓江邊,歷史是曾經多次遭遇洪水的襲擊,甚至有過洪水裹著泥沙覆蓋了村子所有耕地的慘狀,過去的農業一直都得靠天吃飯,不發達,時常歉收失收。當地民謠有說,「三日無雨鳥餓死,一場大雨浮屎桶」。意思就是沒有下雨就乾旱,而下雨了又是澇災。直到解放後,在1951年開始興修水利,引韓水灌溉,才逐步地解決這個老大難的問題。

現在的高義村保存的古民居,多是明朝所建,我們潮安的村落大致都是這樣的,始於宋,而旺於明清。今天的老村,基本還保存著良好的古村面貌,規劃整齊,三橫八巷,2個池塘形成護城狀。經歷了幾百年盛衰,儘管許多建築已經十分破舊,但古村落卻十分難得地保存著原生態環境。

這裡的祠堂府第、深宅大院,都原汁原味,保持著它的歷史可讀性和滄桑感。悠然間,雞犬相聞,村煙乍起,屋前樹底,有老者笑語相問,仿佛你只是遠歸之人。蜿蜒曲折、高低錯落的小巷中里,七彎八拐中,環顧四周時,那些殘牆斷壁仿佛在數十年上百年的風雨中訴說它獨有的過往,那些屋頂上殘留著的枯黃的草根、那些飄搖欲倒的土牆,以及那些快要凋落的老式窗格,只能借著想像來描述曾經的故事。

在村裡的舊厝內二橫巷賢可公祠這裡,有著2口很奇特的水井,這2口井相距不遠,但一口井的水永遠是清澈的,而另外一口的井水則是蟹黃色的。這兩口古井旱不竭、澇不溢,味道甘醇,稱譽為「高義文武井」,幾百年來,這對「文武井」就養育著高義村一代又一代的後人。

高義村有一座「雲路庵」,庵門兩側牆上用貝灰浮雕製作了赤兔、青龍兩匹「神馬」。在古代,馬多用於徵戰,而庵堂正常是為宗教靜修之地,多以靜寂為主題,而這「雲路庵」的門牆上卻是裝飾著駿馬,這實在是不多見。而且這庵的總體造型設計上,也和常見一般的庵堂也是不同。至於是什麼原因,有待細究。


這裡處處可以看到鬱鬱蔥蔥的蒼勁古榕,綠蔭成片,記得梁實秋老先生曾經有嘲諷那些暴發戶大宅的名言,那就是這些大宅是「樹小,牆新,畫不古」,所以有古樹,才足以證明歲月的存在;高義村的古榕,向我們展示的就是這裡的年輪,這裡的歷史。

而最為令人嘆為觀止的,是村頭的這個「榕樹門」,盤龍臥虎似的榕樹根,竟然是天然地形成了一扇門,門寬3米、高2米,小汽車都能通過。榕樹根的上面,是撐著一片有幾百平方的綠葉蔭傘。村民們說,過去的孩子們,常常會在榕根門上爬上爬下玩耍;而大人老人們,則會在這綠蔭下納涼聊天,現在出於對這樹的保護,已經是禁止了孩子在樹根上玩耍的了。但是做為通行的門,它的功能依然是存在的。這樣純天然的景觀,非常罕見,甚至可以說是絕無僅有。至於此門是何時何由形成的,村民們都說不清楚,總之年代久遠。


地址:距浮洋鎮政府東北3.5公里,位於護堤公路之西,東界新安村,西接雲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