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臥不養壽,張胯人人罵」,是為了健康,還是民俗禁忌?

2023-12-23     關山聽風

原標題:「仰臥不養壽,張胯人人罵」,是為了健康,還是民俗禁忌?

「仰臥不養壽,張胯人人罵」,這是一句流傳在民間俗語,又被稱為「老古話」,可見流傳的時間比較久遠了。

這句話的意思雖然是睡覺姿勢和在人前的坐姿,要避免不良的生活習慣,但裡面蘊含著健康生活習慣的認知和傳統民俗禁忌。

一、仰臥不養壽

從健康方面來說,仰臥不養壽,表達的是對於養生與健康生活習慣的認知和傳統觀念。

仰臥,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平躺。古人認為,用平躺姿勢睡覺,不利於身體健康。這種觀念與古代醫學理論有很大的關係,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內經》引用《下經》說:「胃不和則臥不安」。古代的注釋醫經的行家與一些著名的醫家認為,這句話中的「臥不安」,就含有「不能平躺」和「平躺不安」之意。

因此,古人認為仰臥不利於身體健康,這種姿勢可能會讓人「臥不安」,影響人的睡眠,從而影響人的壽命。

不過,現代醫學已經證明,仰臥並不會影響睡眠,也不會影響身體健康,與人的壽命長短也沒有直接關係。再者,對於一些特定的人群來說,比如孕婦和患有某些疾病的人,仰臥只有好處的,沒有壞處。

實際上,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晚上睡覺時要不停地翻身,如此,一個人一個晚上的睡覺就有多種睡姿,也包括了仰臥,且睡著的時候,誰也無法控制自己的睡姿,也無法避免仰臥。

從民俗禁忌方面來說,仰臥不養壽,表達了一種對壽命和生命的聯想禁忌。

這種禁忌的主要原因是與人去世後停屍有關。人去世後在家裡的就是以仰臥的睡姿擺放的。

民間有很多的傳統禁忌都來源於辦喪事。比如,平時吃飯時,筷子不能插在飯碗內,因為只有辦喪事期間,在棺材前一日三餐祭奠亡人才這麼做,人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很是忌諱。

又如,父母健在,兒女不能無故將白布纏在頭上,只有父母去世時在這麼做,叫戴孝布,因此也為人們平時所忌諱。

還有,平時無聊時,不能用麻繩捆自己的雙腿,原因是老人去世後,當老人身體還柔軟時,為了定型,將其雙腿併攏,用麻繩捆起固定,待身體僵硬後才解開。

我國民間流傳比較廣的俗語:「寢不橫屍,臥不覆首,眠不北向」,這句話的三種做法的禁忌,都有去世之人的停屍有關。

寢不橫屍,就是睡覺的時候,不要像擺放遺體那樣仰臥。

臥不覆首,就是睡覺的時候,不要將臉和腦袋蓋起來,只有人去世後才這樣做。

眠不北向,也就是床的時候,如果床是南北向的擺放,那頭就不能頭向北腳朝南而睡,我國傳統建築中的主屋喜歡坐北朝南,尤其是平原地區的農村,大多如此。老人去世後,擺放在廳堂內就是頭朝北(內)腳朝南(門)。

也正因為如此,「仰臥」容易讓人聯想到去世人的擺放姿式,並影響到人們的心理狀態,讓人產生「不養壽」的想法。

在過去的傳統社會之中,禁忌是沒有道理可講,也是沒有科依據的,但對社會心理的影響,遠遠超過了養生的健康觀念,因此,在民間,仰臥不養壽,更多的是指這種民俗禁忌。

二、張胯人人罵

張胯人人罵,在古代,特別是在秦朝以前,也存在身體健康和養生的問題,只是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先是有了褲子,後來又有了內褲,健康觀念就被社會的道德、禮儀規範觀念所代替。

據史料記載,我國在周朝時期的統治區域內,所穿的服裝為「上衣下裳」。裳,就是一種開襠的裙子。直到現在,我們還習慣衣服褲子俗稱為衣裳,很少稱衣褲,這種語習慣就是在那時候形成的。

直到趙國的趙武靈王時期,實行「胡服騎射」,為了騎馬方便,雙腿套上縮小了的下裳,這種雙筒下裳不僅練兵和作戰方便,還保暖和節省布料。這種下裳後來逐漸演化為脛衣。

脛衣在古代又稱為「絝」,也就是開襠褲。開襠褲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並不陌生,那時候的小孩,不管是男孩還是婦孩,在四五歲以前,都穿開襠褲。

那時的人之所以穿開襠褲,主要是那時織出的布料大多很粗糙,普通人就穿這種布料做的衣裳,只有少數人才用精製的綢子。這種粗布穿在下身,如果像現在的褲一樣,縫合在一起,容易磨破襠部的皮膚,行走起來不方便。

這種脛衣,後來發展成內褲。直到漢代,織布工藝有了大的改進,柔軟布料多了,才有真正意義上的內褲。

冬天張胯而坐,不管是穿下裳,還是穿上脛衣,都容易使襠部進風而受寒,對身體健康不利。而下裳和脛衣最大缺點不只如此,那就是張胯蹲下和坐下張胯,容易走光,極不雅光。

因此,古人對坐姿非常講究,並納入了社會的道德、禮儀規範之內。

張胯而坐,古人又叫「箕踞」,是一種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態。如漢代劉向編的《荊軻刺秦王》:

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

當然,古代人也並不是所有場所張胯而坐,都是不端莊、文雅的舉止,主要還是在有人的場所,才有這樣的講究。如果是在私人的房間內一個人獨坐,就那麼講究了,也不能罵張胯而坐的人。比如,《韓詩外傳》有《孟子自責》一文,大致意思是:

孟子的妻子一個人在臥室里,張胯而坐(即踞)。孟子進入房中到後,認為妻子無禮,跟母親說要休掉她。母親問清原因後,責備說,是孟子無禮,而不是妻子無禮。母親告訴他,《禮》書上說:「將入門,問敦存。將上堂,聲必揚。將入戶,視必下。」是孟子不敲門,也不聲張地進入房間,不符合「禮」,自然是孟子的錯。

由此可見,古人對張胯而坐,也不是生搬硬套的教條主義。平時總是膝蓋著地而坐,坐久了累呀,哪個也難受。一個人在自己的私密空間獨處,放鬆一下,隨便用什麼姿勢坐都是可以的,只要在人前不隨便就行了。

也就是因為受到這種傳經文化習俗的影響,直到現在,在人際交往之中,「張胯而坐」依然有很多人,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把這種舉止視為一種不雅的姿勢。

記得筆者小時候,如果村裡小孩在人前張胯而坐,不僅被父母罵,有時還會被用柴棍敲打,糾正這種不雅的行為。如果有客人來家裡做客時,張胯而坐,就會被人罵「有失規矩」或者「沒有家教」等。

過去,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不管是男還是女,在人前如果張胯而坐,確實是被人罵。

總的來說,「仰臥不養壽,張胯人人罵」這兩句話,包括健康觀念、傳統民俗禁忌等多個方面。這些觀念和禁忌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是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這些傳統觀念需要進行重新審視和調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52b25e3bda0164e4452a6ac45d242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