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愬雪夜奇襲蔡州,平定淮西之亂,部下為何怒砸韓愈撰寫的功德碑

2023-05-11     尋根拜祖

原標題:李愬雪夜奇襲蔡州,平定淮西之亂,部下為何怒砸韓愈撰寫的功德碑

中學時學過一篇古文,它就是司馬光的《李愬雪夜入蔡州》,如今重讀依舊覺得非常過癮。

這場戰役一舉改變了淮西軍長期割據的形勢,也為唐憲宗削藩之策的推行,奉獻了一份厚禮。

不過,我們似乎沒留意到一個事實,其實這場「教科書式」的經典奇襲戰,它的前戲遠比正劇還要精彩。

吳元濟叛亂,打得唐軍滿地找牙

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病逝,其子吳元濟隱匿死訊,並偽造吳少陽的信箋,請求朝廷批准吳元濟為淮西節度留後。

當然這個鬼把戲沒能瞞得了朝廷,唐憲宗在宰相武元衡和裴度的支持下,毅然決然地斷了吳元濟的念想,於是吳元濟反了。

這場削藩之戰的代價非常大,朝廷的大軍剛剛出發,主戰派武元衡和裴度遭遇當街刺殺,武元衡被當街斬首,裴度負傷死裡逃生。

很顯然,這是割據勢力對朝廷削藩之策的公然挑釁。刺殺事件激怒了唐憲宗,也更堅定了他的削藩決心。

唐軍四路出擊圍攻淮西軍,但讓唐憲宗頗感憤怒的是,仗打得非常糟糕。主力軍嚴綬一年毫無作為,繼任者韓弘三心二意,唐軍連遭敗績,慈丘、霍丘、馬塘相繼丟失。

西路軍最慘,元和十二年,唐鄧節度使高霞寓又在鐵城中了埋伏,幾乎全軍覆沒。接任的袁滋更是嚇破了膽,躲在唐州遷延不進。

為了平定淮西之亂,大唐動用了所有的精銳,朝廷使節派出一撥又一撥,將帥換了一批又一批,三年時間花費軍資無數,非但勞而無功,反而讓吳元濟的觸角伸進了許州、陳州和汝州。

吳元濟僅僅擁有申州、廣州和蔡州三地,朝廷就打得這麼難看,假如其它割據藩鎮都學吳元濟,大唐還有救嗎?

唐憲宗震怒,大唐帝國真的就沒有可用之才了嗎?當然有,就在此時,有個人自告奮勇,請求急朝廷之危,但唐憲宗卻尷尬了。

形勢危急,生瓜蛋子毛遂自薦

毛遂自薦的人就是李愬,時年43歲。李愬的出身不簡單,他的父親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晟,一位繼郭子儀之後,再造大唐帝國的名將、勛臣。

李晟那麼牛,將門無虎子,唐憲宗怎麼會尷尬呢?原來李愬是個典型的書生,長期擔任文官,從來就沒進過軍營。此時他的職務也不算高,僅是個太子詹事、宮苑閒廄使。

您是不是想起一個典故——紙上談兵,事實上,人家趙括起碼自幼研究兵書,至少還懂軍事理論,而李愬連這個功課都沒做過。

打仗是要人命的,關乎國家存亡,你一個儒生,看人挑擔不吃力,哪裡懂得戰爭的殘酷?

就在唐憲宗猶豫之際,宰相裴度和李逢吉都認為李愬有「籌略」,可堪大任。這兩位宰相是死對頭,卻都認可李愬,這促使唐憲宗決定給李愬一個機會。

從戰場形勢上看,西線有地理條件的優勢,讓一個生瓜蛋子在這裡「實習」風險不算大。

就這樣,從沒有經歷過軍旅生涯的李愬,在無人可用的情況下,意外地接替袁滋出任了唐、隋、鄧三州節度使。

低調做人高調做事,李愬悄然布網

當李愬抵達治所時,不由倒吸了一口涼氣:烏合之眾啊,士兵們屢敗之後士氣低沉,軍紀渙散,連基本的訓練都無法組織。這種情況下,如果強逼他們上戰場,只有一個結果——倒戈。

於是李愬乾脆放話:「皇帝知道我仁慈,特地派我來慰勞你們,至於打仗嘛,那不是我的任務。」他走進基層,每天都忙著探視傷員,給大伙兒搞福利,卻把前任留下的歌舞樂伎全都遣散了。

士兵們感動得眼淚汪汪的,沒見過這麼體貼的領導啊。

李愬此舉不光維護了穩定,還讓叛軍產生了輕視:朝廷真沒人了,派了個酸儒生當統領,西面不用打了。

可是每天「與民同樂」解決不了問題,怎麼辦呢?李愬有辦法,他向朝廷請求補充兵員,獲得昭義、河中等地精銳2000人。數量雖然不多,但這些士兵的加入像鲶魚效應一樣激活了唐鄧軍。

李愬不動聲色就恢復了全軍士氣,第二步行動可以開展了,他廣派捉生將,四處「抓獲口」,而且專挑有分量的將領抓。

自古「抓舌頭」的目的都是為了搞情報,而李愬卻為了策反對方。這個戰術有點奇葩,策反之計撞大運的成分很大,哪能把它當作頭等大事?

可結果卻讓人頗感震驚,李愬的策反成功率百分之百,而且幫他打敗吳元濟的首功,就是這些被策反的將領。

李愬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他有精準的判斷力,知道哪些人可以策反,其次他有法寶,單憑「誠義」二字就能降服對方的心。

比如收降吳秀琳,當唐軍如約趕到他所鎮守的文城柵時,迎接他們的是密集的箭雨。

有人說,吳秀琳這是用詐降計想幹掉咱,打他!李愬卻說:「不,他這是在試探我的誠意,你們都別動,我親自去。」

主帥親身犯險,這種事一般人干不出來,李愬卻做了。果然,吳秀琳一見李愬,立刻出城,跪在李愬腳下請降。

靠這些降將的相互推薦,李愬收穫了好幾位悍將,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李祐。

李祐智勇雙全,是吳元濟最得力的悍將之一,他的歸降讓李愬如虎添翼。但李愬對李祐的恩遇讓很多人眼紅,於是有人秘密上書朝廷,說李祐是吳元濟派來的間諜。

李愬大驚,如果朝廷相信了,不光李祐性命難保,自己也會跟著遭殃,一場內亂必然毀掉平叛大業。

對抗行不通,解釋也沒用,更不能坐視不理。李愬很聰明,他親手給李祐戴上枷鎖,流著淚對他說:「你我心相印,怎奈擋不住流言,既然如此,我只好將你交給天子處理。」

同時,李愬給唐憲宗親筆手書一封,力保李祐,強調沒有李祐,自己無力平叛。

果然,唐憲宗見到李祐之後,下旨赦免了李祐。皇帝都認可了,眾人也只好作罷,又一場危機被化解。從此李祐成了李愬的鐵桿心腹,除了出謀劃策,他受職兵馬使,日夜守護李愬的安全。

李愬靠他的真誠,吸納了一批又一批降卒。可他又做了一件讓人頗感意外的事:你們都是我大唐百姓,家裡都有父母妻兒,我不能要求你們丟下親人,凡是想回家的,一律發路費遣散。

這些投降的士兵們都感動哭了,大多自願留下來效命。

僅僅三四個月的時間,李愬愣是將一支烏合之眾,捏合成了士氣旺盛的鐵軍,而且數量翻了數倍。

終於第三步計劃可以實施了,李愬以文城柵為中心,不斷蠶食吳元濟的地盤,先後攻克了馬鞍山、朗山、路口柵、青台城、汶港柵、楚城、白狗柵、嵖岈山、冶爐城、西平,圍著蔡州城形成了一張C型網。

這張網,北面切斷了叛軍洄曲主力與蔡州之間的聯絡,南面切斷了蔡州與光州、申州之間的聯絡,西面是唐鄧軍的大本營,吳元濟只有東逃一條路可走。

該收網了,整整十個月的經營,終於到了收穫的季節。

雪夜入蔡州,吳元濟被堵被窩

然而,這個收穫季選擇得很不恰當,李愬生怕遭遇抵制,他都沒敢告訴將士們,因為他選擇的是十月冰天雪地的夜晚。

冬季打仗本來就不容易,如今要頂風冒雪、急行軍百里,去攻打敵人看守嚴密的重鎮,這不是送人頭嗎?

唐軍將士這麼想,敵人也是這麼想的,這就是機會。

於是李愬一聲令下,部隊分前中後三軍,每軍3000人,冒著風雪一路向東行進。只是出發時,所有人都被蒙在了鼓裡,誰也不知道目的地是哪裡,任務是什麼。

大軍行進六十里,抵達一個叫張柴村的地方,鎮守在那裡的幾百名叛軍毫無防備地被全殲了。李愬隨即換上五百唐軍,又分出五百人切斷洄曲通往張柴村的所有道路和橋樑。

將士們還在納悶:一個張柴村動用9000人,真是大炮打蚊子。不料李愬接下來的一道命令讓他們面如土色:揮軍南下,目的地蔡州,目標活捉吳元濟。

此時已經是深更半夜,風雪大作,旌旗都被風撕扯碎了。將士們在雪地里滾爬,一身疲憊,渾身凍傷。張柴村到蔡州雖然只有三十多里地,但誰也沒走過,地形不熟,誰知道哪堆雪下面是河流?哪裡是山崖?

但將士們看著一臉殺氣的李愬害怕了,這位仁慈的將帥,已經多次在戰場上表現出「絕情」的一面。上個月攻打吳房時,唐軍潰敗,李愬仗劍高喝:誰敢退後殺無赦!那一刻將士們才發現,白面書生狠起來更讓人膽寒。

所以,沒人敢反對,只好硬著頭皮奔赴蔡州。在這個罕見的黑夜,唐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人馬凍死者相望」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叛軍根本沒想到會有人夜襲蔡州。當唐軍抵達城下時,戍卒們都睡得正香。

李祐親率突擊隊,「钁其城為坎」,率先登上城頭,盡殺戍卒後打開城門。就這樣,蔡州城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唐軍潮水般湧向吳元濟居住的內宅。

說是內宅,其實就是一座小城,當唐軍包圍此地後,守軍趕緊向睡夢中吳元濟報告。吳元濟不耐煩地說:「囚徒鬧事罷了,明早就將他們全都殺了,別煩我。」

過了一會兒,又有人搖醒他:主人,大事不好,城破了。吳元濟睡眼惺忪地說:「肯定是洄曲那群士兵嫌衣服單薄而鬧事,逼我給他們送溫暖呢。」

吳元濟腦子轉了幾個彎,就是想不到唐軍會在這種惡劣的氣候條件襲擊蔡州。等他清醒過來時,一切都來不及了,李愬已經打開武器庫,攻城器械都已經架到了城頭,唐軍和蔡州百姓爭先恐後地爬牆、燒門……

後續,部下怒砸《平淮西碑》

吳元濟被解押回長安後,當街處死,淮西鎮再次回到大唐的懷抱。

事後,唐憲宗命鄭澥專門撰寫《涼國公平蔡錄》,又特命韓愈《平淮西奉敕撰》,歌頌這次大捷,並在蔡州汝南城北門外刻石立碑。

這塊石刻就是《平淮西碑》,很遺憾,它才豎立不久就被人毀了。

誰這麼大膽子,竟敢毀掉奉皇命而立的碑文?說出來您都不敢相信,毀掉它的居然是李愬的部下石孝忠。

原來,這道石刻有意迴避李愬的功績,刻意省略了李愬的許多事件。這其中發生了什麼,估計您能猜得到。

李愬的妻子為此多次向朝廷申訴無果,石孝忠一怒之下砸了石碑,還打死了前來阻攔的一名士兵。

這事鬧得有點大,唐憲宗一時騎虎難下。為了撫慰民情,他下旨磨平韓愈的原文,令翰林學士段文昌重寫,這才平息了事端。

韓愈為何這麼做?我們以後再談其中的恩怨糾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479a927ab254f964e129b793cc1cd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