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故事「斫樹取果」,說明不講究方法走捷徑只會弄巧成拙

2022-07-21     天天文言文

原標題:百喻經故事「斫樹取果」,說明不講究方法走捷徑只會弄巧成拙

原文

昔有國王,有一好樹,高廣極大,當生勝果,香而甜美。

時有一人,來至王所。

王語之言:「此之樹上,將生美果,汝能食不?」

即答王言:「此樹高廣,雖欲食之,何由能得?」

即便斷樹,望得其果。既無所獲,徒自勞苦。

後還欲豎,樹已枯死,都無生理。

——出自古印度·伽斯那《百句譬喻經》

注釋

譯文

從前有一個國王,他有一棵好樹,長得非常高大,樹冠寬廣,結出的果實香甜可口。

一天,有一個人來到國王的宮殿,

國王對他說:「這棵樹上將要結出果實,甜美無比,你想吃嗎?」

這個人回答說:「這一棵樹高大寬廣,雖然我想吃,可是怎麼才能摘到果實呢?」

國王聽完立即命人把樹砍倒,期望能拿到樹上的果實。結果什麼也沒有找到,白白地辛苦了一番。

後來國王還想把砍倒的樹重新栽種回去,可是樹早已枯死,已經沒有存活的希望了。

禪機故事:養花如同育人

有一位信徒來到寺廟的後花園,恰巧碰到禪師正在修剪花草。信徒於是停下腳步觀看,他見禪師一會兒把繁茂的枝葉剪去,一會兒把花草連根挖起移植到盆中,一會兒給枯枝澆水,一會兒又忙著鬆土施肥,看起來十分辛苦。

信徒不解其意,便走上前問道:「禪師,您為什麼要把好的枝葉剪去了,卻又給那些枯枝澆水施肥呢?本來長勢很好的花草,為什麼非要移植到另一個盆中呢?你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嗎?」

禪師回答道:「其實照顧花草,就如同育人。人要怎樣教育,花草就需要怎樣照顧。」

信徒聽了不以為然,說:「花草樹木,怎麼能與人相提並論呢?」

禪師指著一株長勢很好的花,說道:「這株花看似枝葉繁茂,但開的花太多,太雜亂。所以要淘汰掉不好的花,去掉多餘的枝葉,免得浪費養分。這就如同讓年輕人收斂囂張的氣焰,去掉惡習,使他們走入正軌。」

信徒點了點頭,接著問道:「那這些枯枝呢?不是白費力氣嗎?」

禪師說道:「這些枯枝看似已死,卻蘊藏著無限生機,照顧得當,它們一樣會開出美麗的花朵。不要把不良子弟都視為不可救藥之人,其實每個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只要教育得法,一定能夠使其重生。」

說完,禪師拿起一株花,移植到一個空盆中,解釋道:「將花移植是為了把它放入合適的環境中,就如同讓年輕人離開不良環境,到另外的地方接觸良師益友,求取更好的學問一樣。」

接著,禪師又拿起鋤頭,說道:「至於鬆動泥土,是因為泥土中有種子等待發芽,就如同那些身處逆境但有志向上的年輕人。為他們提供一片土壤,就會使其有機會茁壯成長!」

信徒聽後十分欣喜,感嘆道:「謝謝您的教誨,我明白了許多育人的道理!」

文言知識

說「徒」:「徒」的本義是「步行」。

「徒」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見釋義。

  • 指「白白地,平白」。如上文中的「既無所獲,徒自勞苦。」又如,《長歌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 指「步兵,兵卒」。如「徒卒」即「步兵」,「徒衛」即「衛兵」。
  • 指「門人,弟子」。如「門徒」,「徒侶」。
  • 指「同一類或同一派別的人」。如「信徒」,「黨徒」。
  • 指「人」,多指壞人。如「無恥之徒」,「不法之徒」。
  • 指「只,僅僅」。如成語「家徒四壁」。

啟發與借鑑

這個國王為了得到果實,居然想到將樹砍倒,結果發現果實還未成熟,而樹也已枯死,最終永遠失去了獲得果實的機會。

這則故事諷刺了那些只顧眼前利益,而不講究方法的人。他們只想著尋找終南捷徑,卻不顧客觀規律;只想著一勞永逸,卻不願腳踏實地,這樣做只會弄巧成拙,甚至可能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以至於抱憾終身。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天天文言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216dd35169f716eb5e92d3f2597f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