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實質上是一場直至唐朝滅亡都沒有平息的內亂

2019-12-25     心向青山

安史之亂,是一場從河北地區爆發,繼而蔓延至整個北方地區的內亂。一般來說,安史之亂起於公元755年,止於公元763年,但事實上在這近8年的時間裡,大唐帝國並沒有一場決定性的勝仗,這場內亂實質上也並未停息。

1、河北地區從未如此重要

北京之於河北,猶如長安之於關中。在我國帝制時代的前半段,長安無疑是我國主要的統治核心;而後半段,河北地區和北京逐漸上升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至今不變。這一轉折點,便是安史之亂。

河北這一地緣板塊的崛起,源於應對東北的邊境安全,最初是高句麗,後來是契丹和奚。契丹和奚並稱「兩蕃」,高句麗被滅之後成為唐朝東北邊境的最大威脅者。

唐高宗時期,大唐在東北建立了一個完整的邊防體系:以安東都護府管轄高句麗故地,以營州都督府管理兩蕃和靺鞨,以幽州都督府防禦突厥和兩蕃。

至大唐開元年間,節度使開始在邊境設立,於是東北防禦兩蕃的中心便成了范陽節度使(幽州)和平盧節度使(營州)。

2、河北的胡化

歷史上,河北曾長期是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先秦分屬燕趙、兩漢分屬幽州、冀州,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曾是中原頂級門閥。

但隨著大唐攻滅突厥和高句麗,大批的外族遷移至河北境內,其中便包括同時擁有粟特和突厥血統的安祿山、史思明。

為了接納這些遊牧部落內附,大唐開始在河北地區設立羈縻州,且幽州成為河北地區設置羈縻州最多的地區。

以上便是安祿山崛起的背景。至公元750年,安祿山同時兼任了范陽節度使、平盧節度使、河東節度使。於是,整個東北邊境都置於安祿山的管轄之下。

3、安祿山軍隊的組成

大唐不斷啟用蕃將,其實不僅看重的是蕃將的軍事能力,更重要的是這些蕃將本身便有自身統領的遊牧部落兵。也就是說,蕃將本身是帶兵參戰的,這些兵其實就是「僱傭兵」。

安祿山的叛軍同樣如此,史載:

祿山遣副將何千年奏表陳事,請以蕃將三十二人以代漢將。

客觀的說,安祿山以蕃將代漢將最初不一定就是為了造反,其目的其實與唐室用蕃將應當相似,不過安祿山本身胡人的身份使其對蕃將的使用更為便利,而造反前的安祿山也確實能以蕃將鎮撫兩蕃——契丹和奚。

不過,擁有部落兵的蕃將本身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這一點不僅對唐室如此,對安祿山也如此,而正是這一點對安史之亂的發展影響和結局甚大。

4、不是結局的結局

假如安祿山不死,那麼節制屬下的蕃將應當問題不大,但安史之亂爆發一年後安祿山便被其子安慶緒殺了。

安祿山死後,安慶緒並不能節制所有的蕃將,包括史思明。這些蕃將在支持安慶緒和投降唐室之間搖擺不定,究其原因就是整個安史叛軍本身就是一個鬆散的組織,蕃將們最初就來自「長官世系、刑賞自專、賦稅自私」的羈縻州。

公元759年,史思明殺安慶緒自立。史思明與安祿山不同,史思明在稱「大燕皇帝」後,開始仿唐朝設立宗廟社稷、舉行郊祀典禮、設立百官僚屬,並在地方建立正式的行政機構。而當年安祿山僅僅只是稱帝,其始終只談軍事而在政治上無所建樹。

這一點,表明史思明意識到了安祿山父子的問題所在,知道僅憑羈縻來控制蕃將根本不可能。於是,史思明想要通過唐朝式的「皇權」使自己凌駕於眾將之上。

然而,史思明並沒有成功,不是方法不對,而是史思明的命運與安祿山幾乎如出一轍——被其子史朝義所殺,他以建立皇權來整合眾將的抱負沒有了實現的時間。

與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相比,史朝義更加沒有節制眾蕃將的能力。

  • 公元762年,恆陽節度使張忠志以恆、趙、深、定、易五州之地降唐。
  • 公元763年,留守莫州的田承嗣降唐。
  • 同年,范陽節度使李懷仙降唐。

也就是說整個河北地區全部降唐,而史朝義走投無路,在北投契丹的路上被李懷仙追擊而自殺。至此安史之亂結束了,或者說告一段落了,因為以「安」、「史」為名的叛亂算是結束了。

5、河朔三鎮的形成

一個始終不穩定的組織和大後方,是安祿山、史思明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面對這一局面,打了近八年仗的唐朝早就厭戰了,只希望河北地區不鬧事就行了,而這也正是張忠志、田承嗣、李懷仙降唐的背景。

河朔三鎮

於是,安史之亂剛剛結束,這三位降唐的安史叛將便被委以重任。

  • 張忠志賜名「李寶臣」,節制恆、趙、深、定、易、冀六州為成德節度使
  • 田承嗣,節制魏、博、德、滄、瀛五州為魏博節度使
  • 李懷仙仍為幽州節度使

這便是大名鼎鼎的「河朔三鎮」。河朔三鎮的建立標誌著安史之亂的正式結束,但同時也意味著安史亂局以另外一種形式繼續存在了下去,因為河朔三鎮的節度使均為安史舊臣,河北雖然一分為三,但實質上仍然在安史集團的控制之下。

6、河朔三鎮的結局

河朔三鎮,除了在唐憲宗之曾時短暫歸附唐朝之外,一直都是大唐的「化外之地」,陳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曾對安史亂後的唐朝如此寫到:

雖號稱一朝,實成為二國。

除擁護李氏皇室之區域,即以東南財富及漢化文化維持長安為中心之集團外,尚別有一河北藩鎮獨立之團體,其政治、軍事、財政等與長安中央政府實際上固無隸屬之關係,其民間社會亦未深受漢族文化之影響,即不以長安、洛陽之周孔名教及科舉仕進為其安身立命之歸宿。故論唐代河北藩鎮問題必於民族及文化二端注意,方能得其真相所在也。


安史亂後,河朔三鎮自立節帥是慣例,唐朝無力干涉。據統計,三鎮歷任的節度使共有57人,而由朝廷所委任的不過4人。藩屬國的國王尚需大唐天子承認,而河朔三鎮的獨立性可見一斑。

  • 魏博節度使,結束於公元910年,被後梁朱溫所滅。
  • 幽州節度使,結束於公元913年,被後唐李存勖所滅。
  • 成德節度使,結束於公元921年,被後唐李存勖所滅。

三鎮的覆滅均晚於唐朝的滅亡(公元907年),均亡於唐亡之後朱溫和李克用、李存勖的爭霸戰爭。


所謂安史之亂的結束,只不過是安祿山父子和史思明父子的死亡,而安史集團依然把持著整個河北地區,並獨立於唐朝之外,直至唐朝滅亡。

所以,從本質上來說,安史之亂其實從未結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fdiPm8BMH2_cNUg5dM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