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孝子良臣的吳三桂,卻一生三叛,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2019-10-20     心向青山

公元1644年,按我國傳統曆法是甲申年,同時是大明崇禎十七年,大清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大西天命三年。

這一年,即使不考慮蒙古、西藏地區,不考慮張獻忠(對時局沒有決定性作用),我國也存在著三個政權。

正是這一年的時間,大明亡、大順亡、大清興,數千年的中國歷史上,沒有哪一年比這一年更為雲譎波詭,而這其中的關鍵便是吳三桂。

吳三桂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貼標籤的方式無益於我們了解那一段歷史、了解吳三桂這個人,接下來我們便來看一下當年的「孝子良臣」為何會一生三叛?

1、孝子良臣美名揚

吳三桂是一個帥哥,史書中對其樣貌是這樣描述的:

三桂巨耳隆準,無須,瞻視顧盼,尊嚴若神。

延陵將軍美丰姿,善騎射,軀幹不甚偉碩而勇力絕人。沈鷙多謀,頗以風流自賞。

吳三桂出身遼西將門世家,除了長得帥,還善騎射,年少之時便名動京城,後來寫出「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吳梅村曾評價吳三桂「白皙通侯最少年」。

吳三桂的孝名,源於十六歲時的救父之舉。哪一年,吳三桂的父親吳襄率五百人出錦州巡邏之時被皇太極的四萬大軍包圍,年少的吳三桂在城上看到後心急如焚,然後率幾十個家丁出城,並一路殺到了父親身邊,將父親從還沒反應過來的清軍中救了出來。

在古代,「孝」和為孝而勇常常是一個人畢生的聲譽資本,所以吳三桂27歲的時候便官至寧遠總兵,31歲成為遼東提督,總領關外軍事,並成為年輕將領中忠勇的典範。

2、祖大壽和洪承疇叛降的影響

祖大壽,是吳三桂的舅舅,在吳三桂之前鎮守寧遠城,其祖上可以追溯到東晉初年的「祖逖」,吳襄和吳三桂皆是祖大壽所提拔。

洪承疇,明末重臣,在西北曾經六破李自成。後來崇禎又令洪承疇總督遼東軍事,是吳三桂的頂頭上司。

可是,公元1640~1642年的松錦之戰,大明慘敗,明朝傾盡國力打造的九邊精銳損失殆盡,只剩三萬殘軍跟隨吳三桂退守寧遠,從此大明在關外也只剩下孤城寧遠。

之後,祖大壽和洪承疇都投降了清朝,這兩人都是吳三桂非常敬重的人,尤其是祖大壽,幾乎與吳三桂情同父子。事實上他們都曾在被俘後大義凜然的拒絕投降,但最終還是降了,這對吳三桂的觸動無疑是非常大的。

3、北京勤王路上的遲疑——不忠

公元1644年,躊躇滿志的李自成從西安渡河東征,一路勢如破竹的向北京進發。崇禎慌了,怎麼辦?

召吳三桂入關,則等於撤去了阻擋清兵的最後一道屏障;不召吳三桂,則北京城破在即。於是崇禎召集滿朝文武,開始了漫長的廷議。

每一個大臣都慷慨陳詞,但每一個大臣都不說要不要召吳三桂入關,要不要遷都。一個多月後,崇禎最終決定召吳三桂入關。

從寧遠到山海關,正常兩天可以到達,而吳三桂用了八天。吳三桂在勤王路上的遲疑和拖延,其實是因為知道大明已經撐不住了,他就是在等待一個結果——北京城陷落。

從此時起,吳三桂便選擇了生存,選擇了如何保命,而不是殉國。「忠軍報國」從這一刻開始便離開了吳三桂。

4、第二次入京未果——不孝

得知北京城陷落、崇禎自盡的消息之時,吳三桂剛走到河北豐潤,之後吳三桂沒有繼續前進,而是馬上奔回了山海關。

北京城破之後,大明舊臣紛紛投降李自成,均做好了改朝換代的準備,吳三桂也不例外。當李自成的信使帶著封侯的詔書、四萬兩餉銀和吳襄的家書來到山海關之時,吳三桂決定歸順。

既然忠臣做不成了,總不能再不孝吧,而且吳三桂一向與父親感情很好。於是,吳三桂第二次踏上了奔赴北京的道路,只不過上一次是為崇禎,這一次是為李自成。

然而,路上碰到的一個從京城逃出來的家人改變了這一切。從這個人口中,吳三桂知道了北京城內究竟發生了什麼。

李自成在北京的失敗,其實並非勝利之後的自滿,而是沒有迅速轉變自身的角色,沒有將自己轉變為統治階級。進入北京之後,李自成依然殺貪官,對士大夫們抄家,正是這一點使李自成失去了本來已經打算改朝換代大明舊臣之心,包括吳三桂。

所以,李自成沒能成為朱元璋,他自始至終都還只是「流寇」,沒有跟士大夫們站在一起。當李自成在山海關敗於清軍之後,大明舊臣又選擇了降清,因為清朝可以保住他們的榮華富貴。

吳三桂,正是這些選擇了生存的大明舊臣中的一員,所以吳三桂調轉馬頭又回到了山海關。

5、並不艱難的抉擇——倒向多爾袞

一邊是清朝,一邊是大順朝,依靠誰?居中的吳三桂必須做出選擇,沒有自立的可能。當吳三桂拒絕了李自成的勸降之後,降清其實是遲早之事,因為吳三桂並沒有打算做大明的忠臣。

這時,李自成親征山海關,同時還帶著吳三桂的父親——吳襄。

山海關岌岌可危之際,吳三桂向多爾袞寫了一封求救信,多爾袞的回覆很簡單——剃髮易服便出兵。

還是為了生存,吳三桂已經不忠、不孝了,豈會在乎這頭上的幾縷頭髮?於是吳三桂的剃髮易服等來了多爾袞的出兵,而剃髮易服也擊碎了吳三桂曾經想要的「孝子良臣」的價值體系。

6、暮年再反——雄心不在,註定失敗

多爾袞和吳三桂聯手擊敗了李自成,之後打著為大明復仇的名義入關,大明舊臣紛紛復叛,又成為了大清的朝臣,這一次他們保住了榮華富貴。

清朝的滅南明,吳三桂居功至偉。吳三桂的鐵騎從關外一直打到了雲南,公元1662年,吳三桂捉住了南明永曆帝,並將其縊死於昆明。

大明最後的名將——晉王李定國

殺永曆帝,吳三桂自以為是邀功,而對於清朝皇帝來說則是恐懼,而這一點正是康熙帝一定要裁撤三藩的原因所在。

其實,吳三桂本不打算反,老死雲南,別無所求。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故事一再上演,清朝也不例外,更何況吳三桂只是一個叛臣。

但是,假如不是康熙帝的年輕氣盛,裁撤三藩本可以不必操之過急,但歷史無法改變,裁撤三藩後,62歲的吳三桂又披掛上陣了。

應當說,暮年的吳三桂已經沒有年輕時的雄心萬丈了,他起兵是想在嚇到康熙後「裂土罷兵」,事實證明這是如何的目光短淺,最終三藩平,吳三桂被滅族。


吳三桂,一生三叛,一切其實都是為了生存,為了生存有錯嗎?對於個人來說,可以理解,但對於民族大義來說,吳三桂無疑會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dse9m0BMH2_cNUg-v5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