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鶴府為何被污為小鮮肉市場?一場以正義之名妖魔化武則天的把戲

2023-01-27     尋根拜祖

原標題:控鶴府為何被污為小鮮肉市場?一場以正義之名妖魔化武則天的把戲

提到控鶴府,估計很多人會掩口而笑:那不是武則天的後宮嗎?男人當皇帝,法律授予他三宮六院的特權,武則天是女人,身上背了枷鎖,只好掛羊頭賣狗肉。

武周聖歷二年(699年),控鶴府成立,久視元年(700年),控鶴府被更名為「奉宸府」。司衛卿張易之、銀青光祿大夫張昌宗為首,編制二十四人。

奉宸府下設奉宸令一人、奉宸侍郎一人、奉宸監丞一人、奉宸主簿一人、奉宸大夫十人、奉宸驂乘十人,二十四人對應二十四節氣。

除了數量有點縮水,編制是不是有點「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的感覺?

這些入選者有一個共同的標準:小鮮肉。

這些小鮮肉,除了張家兄弟外,還有李迥秀、吉頊、薛稷、田歸道、郭元振、宋之問、閻朝隱、員半千,疑似還有柳良賓、侯祥。

「疑似」的這兩位老兄很有意思,相傳推薦他們二人參加「選秀」的是一個叫柳模的舍奉御。此人對武則天說:「柳良斌長得雪白粉嫩,還是個美髯公;侯祥『陽道壯偉』,比薛懷義強多了,臣想把他倆推薦給您。」

朝中的大臣們差點笑掉大牙:太TM拼了,真是捨不得兒子套不住……

原來柳良斌正是柳模的兒子,親的。

後來有個叫朱敬則的右補闕看不下去了:陛下,柳模鬧得滿朝風言風語哎。武則天一點不生氣:沒有你的直言不諱,朕還不知道呢,賞彩緞百匹。

至於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還用說嗎?那是正牌的「貴妃娘娘」。此時武則天已經年近八旬,這個做派,真是巾幗不讓鬚眉。

對這些說法,我很想說兩個字——扯淡!控鶴府就是一兩酒精勾兌出來的一噸「佳釀」,好喝不好喝不重要,牌子夠靚就行,吸引眼球就行。

可以很負責任地說,控鶴府絕不是「後宮」,它成立的目的,最初是為了編撰一套名叫《三教珠英》的詩歌文集,後來逐漸演變為武周朝的「中朝機構」了。

首先,所謂控鶴府是「小鮮肉的聚集場所」,這種說法就是信口雌黃、睜著眼睛說瞎話。

在可考的人員名單中,除了張家兄弟,最年輕的宋之問43歲。坊間盛傳,這哥們一心想得到垂青,卻被武則天以「口臭」為名晾在了一邊。

年齡最大的員半千78歲,比武則天還要大三歲,請問有這麼老的「小鮮肉」嗎?

其次,這些所謂的「小鮮肉」並不是被圈養的金絲鳥,他們都是外朝官員,很多人後來都外放到地方任職了。

比如吉頊,人家是大宰相,後來被貶為安固縣尉。郭元振以涼州都督身份,常年出鎮河西走廊,到武則天駕崩都沒能回朝。

這不腌制老臘肉嘛,哪是養小鮮肉?

其三,控鶴府的誕生與《三教珠英》的編撰工作神同步,這絕不是偶然。

這個細節,但凡眼珠子擺正一點,別老盯著花花綠綠的東西,就一點也不難發現。

「武后獎掖文學,引拔極眾,始以北門諸學士,纂集群書,臨制後,又有三教珠英之選,預修者,有員半千、宋之問……」

唐高宗末年,武則天令弘文館直學士劉禕之、著作郎元萬頃等人,以翰林待詔身份入禁中撰《列女傳》、《臣軌》、《百僚新誡》、《樂書》。因為經常出入於皇宮北門,因此這些人被稱為「北門學士」。

那時候還沒有正式的編撰機構,「北門學士」僅是個臨時拼湊的創作班子。

聖歷二年,武則天又決定編撰一部集「儒釋道」三教為一體的大型詩歌圖書集成,由於工作量太大,需要的人員眾多,因此必須要有一個固定的場所和穩定的機構,來承擔這項重任。

史書雖然沒有說控鶴府成立的目的是為了編撰《三教珠英》,但《三教珠英》的編撰確實是在控鶴府完成的。

據《新唐志·類書類》記載,《三教珠英》全書1300卷,後改名為《海內珠英》,編撰時間為期三年,參與編撰的人員有47人,除了控鶴府二十四人,還徵召了張說、李嶠、魏知古等二十多人。

其中張昌宗為主編修,圖書修成後他因功授封鄴國公。

從這些記載大致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由於編撰工作的持續性,尤其是《三教珠英》的編撰要求,直接催生了控鶴府的誕生。

那麼,控鶴府又是怎麼被「污名化」的呢?

其一,控鶴府人員構成魚龍混雜,給人留下了把柄。

控鶴府選材的標準不是「小鮮肉」,而是「文學之才」。文人墨客不缺才華,缺的是政治素養,個別還缺「德」,比如宋之問。

這些人失意時哀嘆生不逢時,得意時又忘乎所以,幾經沉浮,難免有人迷失自我,進而隨波逐流、出賣靈魂,比如張家兄弟。

這些人聚集在一起,歌舞宴飲、詩文唱和、做出一些輕慢的舉動一點也不奇怪。

對武則天來說,控鶴府是她遠離朝堂紛爭後,附庸風雅、放鬆愉悅的私人領地,因此她不會在意他們的放縱。

宰相王及善就很看不慣這些人的無行,曾經多次加以訓斥,可武則天卻怏怏不樂:「您老歲數大了,不適合這種場合了,以後就不要參加了。」

原本控鶴府以張氏兄弟為首,就已經被貼上了不良標籤,再被賦予皇帝「私人領地」的屬性,不留下話柄才怪呢。

其二,控鶴府的「中朝官」性質,傷害了外朝官們的利益。

如果控鶴府能與外朝之間涇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那倒也罷了,可問題是,皇帝身邊是非多,控鶴府頭上既然戴著官帽子,就免不了與外朝發生瓜葛。

一方面,有官員投機取巧,希望通過控鶴府來達到接近皇權的目的;另一方面,武則天又把控鶴府當作制衡外朝的工具使用,摩擦自然少不了。

後來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理由是張家兄弟圖謀不軌。其實這哥倆冤死了,他們哪有這份心思?但他們又死得不冤,因為依附於他們牟利的人太多,這麼亮的燈泡不被砸了誰能睡得著覺?

武則天對控鶴府的定位,有點像漢武帝的「內朝官」,是皇帝用來對付外朝官員們的工具。這些文學才俊大多數職位不高、門第不顯赫,卻很有見識,很有培養價值。

比如郭元振,他本是一名戴罪的官員,武則天慧眼識珠,將他留在控鶴府給自己當朝政決策參謀,後來在解決吐蕃問題上作出巨大貢獻。再後來武則天乾脆將他派到涼州任都督,為河西走廊的安定繁榮立下奇功。

但這種提拔官員的方式是不合法的,因為它超出了外朝官員選拔任用的正常流程,是皇權對朝政秩序的破壞,也傷害到了以宰相為首的外朝官們的利益。

其三,否定「武周朝」的政治訴求,導致對控鶴府的污名化。

後人對武則天的評價很分裂,一方面她作為高宗皇后、中宗睿宗之母,人們沒辦法徹底否定她,另一方面,「武周朝」的存在極大地羞辱了傳統道德觀念,人們必須摧毀它。

前者讓武則天沒有變成第二個「王莽」,後者則要儘可能地抹黑她的為人,以及她所做的一切。

唯有如此,後人才會樹立起一個「正確」的道德觀,並且自覺地背上道德枷鎖。

本文無異於為武則天的私生活辯白,但是將控鶴府描繪成她的後宮,確實冤枉了她,同時也侮辱了後人的智商。

遺憾的是,很多人不辨真偽,或者故意博眼球,非要給「控鶴府」抹上五顏六色的東西。對這種人,您說我們該批評他們是「笨」呢,還是「壞」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c8bf41db0b754b3144396200e0c4b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