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報告丨以新質生產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2024-08-07     中國經濟時報

內容提要

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新產業、催生新模式、激發新動能,既要立足農業農村發展需要,也要依託農業農村基礎支撐。新質生產力與農業農村發展的結合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新動能、新路徑,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著力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課題組

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其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滲透會引發經濟社會組織方式、運營機制的深刻變革,對鄉村全面振興產生深刻影響,將重新定位農業農村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的協同聯動路徑。一方面,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和生產要素約束,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強勁動能;另一方面,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通過暢通城鄉經濟循環、釋放創造動能和消費潛能,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環境。

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誌,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屬於先進生產力範疇,是生產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作用下的再次躍升,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明晰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所強調的質態。

農業農村是經濟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經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的關鍵支撐。農業生產、農民生活都是承載生產力的基礎性關鍵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新產業、催生新模式、激發新動能,既要立足農業農村發展需要,也要依託農業農村基礎支撐。新質生產力與農業農村發展的結合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新動能、新路徑,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著力點。農業農村在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方面具有特殊性。以新質生產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既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一般規律,也體現了農業農村發展的特有屬性。

(一)以生產力三要素躍遷為驅動力

從生產力三要素來看,新質生產力是勞動者從傳統農民向高素質農民和專業技能人才、勞動資料從常規投入品向智能集約高效綠色投入品、勞動對象從初級要素初級產品和服務生產供應向新質要素綠色食品和生態產品,以及生產力要素組合從分散化細碎化經營向適度規模且集約高效綠色經營方式躍遷的生產力質態。

(二)以均衡協調發展為基本路徑

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離不開農村現代化,需要農村發展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要素市場、生活服務、治理體系、文化娛樂等。同時,作為新質生產力基本內涵之一的勞動者,其很大一部分來源是處於城鄉「兩棲」流動狀態的農民,而農民的現代化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核心內容。因此,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以新質生產力的均衡協調發展為基本路徑。

(三)以創新成果轉化為生成機制

新質生產力在農業農村的內容廣泛複雜,生成路徑多元化且主要處於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中後端,需要轉化應用和推廣擴散機製作為支撐。只有少數領域是農業農村特有的,主要集中在農業領域。這些領域的創新成果首先用於非農產業和城市發展,經過不斷改造後才應用到鄉村全面振興中。

(四)以農業農村分層分化為基礎

農業農村各領域受自然環境和資源稟賦影響出現了明顯的區域分層和領域分異現象。新質生產力在農業農村領域對傳統生產力的替代,會因層次不同而呈現不同的路徑,具有明顯的梯次轉化和漸進升級特徵,其躍遷過程要考慮不同層次的基礎,不能盲目追求相對一致的發展水平,要做到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適應,從鄉村全面振興的實際基礎出發漸進引入和提升新質生產力水平。

(五)以高質量發展為中心任務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形成新型生產關係,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要以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為中心任務,以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為核心目標。

以新質生產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意義

新質生產力在農業農村領域的滲透融合,為破解創新驅動不足和體制機制障礙提供了新途徑,也將重塑現代化要素進入農業農村的機制、開闢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創新驅動新路徑,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全新動力和可能性。

(一)以技術革命性突破探索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新方案

農業農村領域的新質生產力是以關鍵核心技術或顛覆性技術的突破和應用而形成的生產力質態,能夠替代以大量資源投入來謀求農業增長、食物供給和農村發展的傳統生產力,解決鄉村全面振興關鍵領域的短板、瓶頸和「卡脖子」問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發展,新技術不斷湧現,為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培育鄉村新經濟模式、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技術解決路徑,推動了智慧農業發展、數字鄉村建設,為鄉村建設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動力,形成了鄉村全面振興的內在技術邏輯。

(二)以生產要素創新配置開闢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新路徑

新質生產力強調通過顛覆性技術創新實現對傳統要素和傳統產業的漸進替代,並通過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優化組合積累質變條件,提升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賦能鄉村全面振興。由數據採集和應用形成的數據要素與農業農村發展相結合,實現了設施裝備和生產過程的數字化,推動土地、勞動、技術、資本等傳統要素的深層次協作組合,突破了傳統設施裝備和技術手段的限制,顯著提升了鄉村產業的全要素生產率水平,有力支撐鄉村全面振興全要素生產率的持續躍升。

(三)以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激發鄉村全面振興新模式新空間

新質生產力與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為鄉村傳統產業突破傳統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束縛注入了外源動力,把替代傳統生產力的過程,轉換為持續催生新要素、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過程,持續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結構更新,提升鄉村經濟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農村創業就業和農民增收致富創造更多機會。

(四)以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塑造鄉村全面振興新優勢新機遇

農業農村是綠色資源的富集領域,也是綠色產業的重要載體,更是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的潛力空間。圍繞新質生產力布局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既可以在農業農村直接發展碳匯產業、綠色康養、生態產品、有機農業等綠色低碳產業,也可以在農村為綠色製造業、綠色服務業、綠色能源產業提供配套支撐。生態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內容,在農業農村發展新質生產力,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是促使鄉村產業擺脫高能耗和高污染的路徑依賴,推動鄉村產業實現生產過程綠色化。新質生產力的融合滲透,也是生態文明意識、綠色低碳生活理念在農業農村各領域的普及擴散過程,推動鄉村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五)以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重塑鄉村全面振興動能

人才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圍繞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強勞動者技能培訓,既可以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人才支撐,也可以為鄉村全面振興賦能。在提升農民素質素養、培育專業技術人才、擴大整體勞動力供給的同時,也造就了大批農村創業就業人才,尤其是為現代農業和鄉村產業提供本土人才,為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此外,圍繞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改革,會加快破除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自由平等流動限制,推動各類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要素動能。

以新質生產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面臨的障礙

(一)以新質生產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認識存在誤區

一是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要排斥傳統生產力和傳統生產關係。實際上,在新質生產力所依賴的基礎環境中,「三農」基本盤的穩定器作用十分關鍵,需要農業農村以傳統生產力和生產方式承載大量的小農戶、老弱人口和成為農村人口城鄉「兩棲」流動的蓄水池。這就要求新質生產力發展必須兼容傳統生產力和傳統生產方式。二是把發展新質生產力理解為短期過程。新質生產力與新型生產關係的適應過程,需要經歷一個不斷探索和試錯的過程。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關係則具有相對穩定性,而新質生產力自身也需要不斷疊代更新升級。以新質生產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更是需要久久為功、穩紮穩打。三是把全要素生產率顯著提升作為唯一衡量標準。應該把新發展理念、共同富裕導向納入新質生產力的衡量標準,發揮新質生產力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四是把新質生產力簡單理解為數字農業發展、數字鄉村建設。數字化、智能化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方向和關鍵內容,但並不是全部。盲目引入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反而可能因為「數字鴻溝」加劇信息孤島,給農業農村發展帶來風險隱患。

(二)以新質生產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產業載體薄弱

一是新質生產力所依賴的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基本上集中在城市。現代農業和鄉村產業體系在整體層次上明顯滯後於城市產業體系,存在與現代服務業、先進位造業的銜接障礙,尚不具備導入現代生產要素承載新質生產力的基本條件。突出表現為:現代農業覆蓋面小,傳統農業仍是主流,導致農業生產能力較弱、農產品競爭力不強、農業產業綜合效益不高。二是鄉村服務產業滯後,也是制約鄉村產業承載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因素。面向農業農村的現代服務業是農業現代化和鄉村產業振興的關鍵驅動力量,更是新質生產力向農業農村滲透融合的載體和通道。但現代服務業主要集中在城市,與農業農村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渠道機制尚未建立。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農村生活性服務業發展較為滯後,面向鄉村產業發展的要素導入、創業就業等市場服務業務發展尤為不足,是現代農業和鄉村產業體系的短板制約。農村現有的服務業發展水平較低,服務體系和服務平台建設滯後,加劇了農村創業就業和產業發展的成本、風險和不確定性。

(三)以新質生產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要素支撐不足

一是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農業農村生產要素存量明顯不足,普遍缺乏人才、資金、技術等重要資源支撐。在農村空心化、老齡化的趨勢下,留守在農村的勞動力老弱化問題突出,科技、文化和經營素質較低,導致優質勞動者缺乏,是長期制約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問題。二是鄉村基礎設施相對滯後,農村數字化基礎設施薄弱,導致基於大數據、雲平台、網際網路、區塊鏈、衛星遙感等高新技術的創新生產和轉化應用難以落地,制約了科技創新驅動農業農村現代化,也加劇了數字化賦能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成本和風險。三是鄉村全面振興的要素保障機制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要素需求尚不匹配,尤其是城鄉二元體製造成的城鄉要素平等交換、自由流動壁壘,阻礙了新質生產力發展要素的城鄉有序轉移和均衡配置。四是鄉村治理體制不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與科技創新、現代產業相配套的風險防範、倫理約束機制,在農業農村發展制度體系中尚處於空白。

(四)以新質生產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矛盾突出

一是受制於規模經營方式和要素配置方式與小散弱分散化經營主體相互依存,尚缺乏與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綠色化生產經營機制的銜接路徑,不能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的新型生產關係。目前,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存在「統」的短板,是農業生產、鄉村產業和資源要素難以實現適度規模經營的關鍵制約,影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穩定和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服務的成長。二是鄉村產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尤其是規模化的新型農業經營(服務)主體的素質及輻射帶動能力有限。雖然新型經營和服務主體已經成為現代農業和鄉村產業的骨幹力量,但是總體上仍然處於初級階段,與國外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其帶頭人的科技素質和經營能力相對較弱。同時,惠及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產業組織、公共平台、服務體系發育滯後。

(五)以新質生產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創新驅動基礎不牢

一是農業農村各領域創新基礎薄弱、成果積累不夠。在世界農業科技創新格局中,中國處於領跑位置的科技創新尚集中在少數領域,多數仍處於並跑或跟跑位置,且主要重視耕地建設和糧油生產科技創新,對非耕地資源和林牧漁業生產重視明顯不夠,與大食物觀和農業強國建設要求的全方位科技創新尚不匹配。整體看,科技要素在農業農村領域的覆蓋廣度和滲透深度較為有限。二是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支撐方面還存在不少短板。即使是科技創新水平較高的種業領域,同歷經百年積累的已開發國家種業創新水平差距仍然較大,突出表現為:生物育種基礎研究不足、關鍵核心技術能力較弱,不能有效支撐整個種業原創性顛覆性創新突破。三是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不高,各自為戰、低水平重複、轉化率不高等問題較為突出,主要是創新鏈條各環節銜接不暢,缺乏相應的統籌機制和協同支持,導致農業科技創新研發成果轉化能力較弱。

以新質生產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思路與對策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以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抓住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交織疊加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因此,要圍繞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農民現代化和城鄉融合發展,系統謀劃、統籌考慮,先立後破、積極作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以新質生產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總體思路包括以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農民現代化以及城鄉融合發展。在這種總體思路下,本報告提出了八大措施。

(一)優化農業農村創新布局,推進適用性創新和定製化改造

一是做好中長期戰略謀劃,圍繞新質生產力制定農業技術發展路線圖,尤其是針對現代種業、智能農機、智慧農業等基礎技術、通用技術和前沿技術進行重點突破,加強「卡脖子」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二是依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建設一批國家智慧農業創新中心和分中心,開展基礎性、前沿性智慧農業技術研究。三是強化農業節水技術推廣,提高輸配水技術、田間節水灌溉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水平,增強技術的集成配套。四是以農村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為目標,聚焦老年農民、兒童青少年、創業就業群體等,組織養老、成長、創業、文娛、康養等未來生活場景的集成方案創新研發,把未來鄉村生活美好圖景轉換為鄉村全面振興可感知的美好願景。

(二)健全農業農村創新體系,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一是加強政府戰略規劃和政策引導作用,以有為政府創造新的市場均衡條件,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推進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攻關和區域、行業協作。二是在生物育種、農機裝備等方面,依託國家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等科技創新平台,開展生物育種基礎研究和前沿育種核心技術攻關,開發適合區域生產特點和需求的無人機作業系統、農場監控設備、信息服務平台等。三是推動形成富有引領性、集成性、提升性的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探索涉農戰略性人才、領軍人才培養和協同創新機制。四是推動農業農村創新資源調配和分配格局調整,健全縱向治理機制和橫向合作模式,促進政府部門、科研單位、市場主體等分工協作,提高創新生產效能和成果轉化效率。五是建立科研單位、科技企業、科技人才、創新資源與鄉村產業體系的有效銜接機制,健全農技推廣體系,創新農技推廣機制,按照鄉村全面振興要求拓展農技推廣體系業務內容。

(三)構建新型鄉村生產關係,增強鄉村全面振興的內生動力

一是加大力度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以及鄉村產業的規模經營主體、帶動老弱群體就業增收的多元主體等,探索可持續的發展質量提升路徑。二是拓展升級現代鄉村產業經營體系,發揮好不同主體的比較經營優勢和組織聯合優勢,支持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各類工商企業等,進行組織化、服務化、產業化的經營機制創新。三是加快培育區域性或產業鏈一體化的現代產業組織,既包括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產品加工、流通、品牌企業,也包括各種各樣的行業協會、技術協會、產業聯盟、會展企業、平台企業等。四是通過組織、分工與協作機制創新,構建高效匹配生產和需求的現代農業和鄉村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形成多主體協作的利益聯結和產業共治模式。

(四)完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降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成本

一是加快鄉村網絡和信息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丘陵山區和偏遠地區的光纖網絡、行動網路、衛星通信等基礎信息工程,以及提供便捷化、智慧化生產生活服務的村級服務站點設施建設。二是提升農業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數字化水平,縮小城鄉區域的數字化網際網路設施差距,為現代農業、鄉村產業、農民生活、鄉村治理等的數字化、智能化提供支撐。三是探索推動社會資本與集體經濟有效結合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路徑,激發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與政策支持的乘數效應。四是集成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虛擬場景等技術,加強數字化治理方案的研發和應用,開發適用於鄉村治理的數字化管理系統,推動鄉村治理朝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五)夯實農業農村人才根基,構建鄉村全面振興的人才隊伍

一是通過實施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現代農業和鄉村產業帶頭人等專項人才培育行動,提升農業農村勞動者素質,增強農業農村產業鏈供應鏈對人才創新創業的吸引力。二是建立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認證體系,在專業技能等級認定、政策待遇、獎勵表彰等方面完善激勵機制。鼓勵鄉土人才向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帶頭人轉型,鼓勵外來人才帶動本土人才和企業家成長。三是面向市場需求拓展農民教育培訓渠道,鼓勵通過校企合作、政企合作等方式,加強農科院、農業大學等科研、教學單位的農業科技創新團隊建設,開展定向委培、導師幫帶、基地實訓等,培養農業綜合實用型人才。四是在城鄉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實現質量均等基礎上,繼續加大對鄉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重點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並按照鄉村全面振興需求優化調整教育內容,提升本地人才的技術水平和綜合素質,培育更多高素質勞動力。五是擴大科技特派員來源,按照鄉村全面振興需求優化人員結構和知識結構,創新服務機制、改善激勵結構、暢通成長渠道,營造紮根鄉村、貼心服務的氛圍。

(六)建設鄉村現代產業體系,加強鄉村全面振興的產業支撐

一是堅持產業興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和品牌強農、服務強農,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並舉、產加銷貫通、農文旅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二是推動農業與醫療健康、可再生能源等產業深度融合,加快培育生物製造、新型食品等經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新興產業。三是推動網際網路、物聯網、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覆蓋農業產業鏈和鄉村產業體系的各個環節,整合新型生產要素,根據不同區域稟賦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鄉村文旅、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探索出智能、融合、高效、綠色的發展路徑。四是依託農業生產基地、示範區、加工園、農業科技園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等現代農業載體的建設以及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引領作用夯實鄉村現代產業體系。

(七)完善農業農村創新環境,健全鄉村全面振興的制度體系

一是健全有助於創新應用現代生產要素的體制機制,健全完善數據保護、倫理約束、安全保障等制度框架。二是建立由產權交易、要素流動、產品流通、服務支撐等組成的現代農村市場體系,拓展提升商事服務、資源整合、要素匹配、資產管理、產業運營、創業孵化、風險防範、平台賦能等功能,探索把農業農村市場體系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橋接機制。三是堅持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相結合,持續強化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體系,為創新驅動提供資金、土地、人才、服務等全要素保障。四是修訂完善制約新質生產力發展以及新形勢下保障農民和創業主體合理權益的法律和規章制度,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為農業農村領域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法規保障。

(八)促進城鄉要素良性循環,保障鄉村全面振興的要素供給

一是健全縣域城鄉融合和縣域經濟發展機制,統籌布局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建立聯結城市、縣城、鄉鎮和鄉村的橋樑,讓新質生產力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二是建立健全城鄉勞動力、土地、資金等要素流動機制。三是建立和完善城鄉間的數據共享機制,協調網絡、技術、媒介、數據、信息、知識等要素打造城鄉融合發展的具體應用場景,形成創新驅動城鄉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四是完善城鄉融合發展的頂層設計,以政策銜接、規劃統籌和資源配置,實質性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讓城市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農業農村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

(課題組成員:魏後凱、於法穩、蘆千文、於元赫)

本文圖片來源:新華社

總 監製丨王 輝車海剛

監製丨李丕光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曹 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802d91fc6478c773364b038045964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