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公子,為何劉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信陵君到底有何過人之處

2022-07-13     尋根拜祖

原標題:戰國四公子,為何劉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信陵君到底有何過人之處

放在今天信陵君一定不吃香,但在秦漢時期他卻是一座豐碑,因為他代表了天下已經逐漸遺失的一種寶貴精神——義!青少年時期的劉邦正是這種精神的追求者,他拜祭信陵君就源於此。

有人說戰國四公子多為浪得虛名,唯有信陵君才配得上一個「賢」字。

信陵君名「魏無忌」,是戰國魏昭王的兒子,魏安僖王的弟弟。自春秋時期,貴族階級就流行「養士」的風氣,那些依附於權貴門下以求得前途的人叫「士」,或者叫「門客」。

「士」本質上是沒落的貴族後裔,他們因為失去了世襲的政治待遇,所以不得不在新興的權貴門下謀求個人才華的展現,以實現個人的理想。比如孔子,當初就曾經依附於季孫氏。

這些士族階級沒了「拼爹」的資本,只好拼才華,所以他們是那個社會最傑出的一個群體。

到了戰國,「養士」幾乎成了「成功人士的標配」,越是有成就的掌權者,手下的門客越多。戰國末年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門下各養士三千,稱世人合稱為「戰國四公子」。

不過這四大公子的結局和留下的聲譽卻差異頗大,比如孟嘗君田文,他為了謀求相位曾經不惜投敵,勾結外國攻打母國;平原君趙勝喜歡沽名釣譽,把門客當作炫耀的資本;春申君更是淫亂宮闈,企圖用自己的兒子取代楚王,結果落得身死族滅。

唯獨信陵君,留下了眾口一詞的讚美。

信陵君的生平其實不複雜,魏安僖王即位後他被封君,並開始大肆招收門客。其間最著名的故事就是他與隱士侯贏、朱亥的故事,留下了一個禮賢下士的美名。

這種悠閒的日子過了十七年,秦趙長平之戰爆發後,趙國面臨滅國的危險,危急時刻信陵君「竊符救趙」,逼迫秦國撤軍,從而保全了趙國。

因為違背魏王的指令,信陵君不敢回國,留在趙國生活了整整十三年。這期間他又結交了毛公和薛公兩位賢人,正是這兩人點醒了信陵君,讓他重新回到了自己的母國,並承擔起合縱抗秦的義務。

公元前247年,信陵君聯合五國打敗秦軍,並一直追擊到函谷關下,一時威震天下。

秦國龜縮於關內不敢東出,於是又祭出屢試不爽的法寶——反間計。秦國人派出大批間諜到魏國活動,並四處宣揚秦國已經派使者向信陵君祝賀他登上王位。

魏安僖王本來就畏懼信陵君的勢力,於是他派人手奪了信陵君的軍權,使五國攻秦計劃半途而廢。

經此打擊,信陵君心灰意冷,他知道自己永遠也不會得到哥哥的信任了,為了自保,他從此縱情聲色不問國事。僅僅四年後,信陵君在鬱鬱寡歡中離世。

單看生平,信陵君留下的光輝時刻就一個「竊符救趙」,遠沒有其他三位公子的政治影響力大,劉邦到底為何只祭拜信陵君,而忽視了其他三位公子呢?

其一,劉邦曾是魏國人。

劉邦的祖籍比較複雜,在他祖父時期,劉氏居住在宋地。宋國被滅亡後,他們成了魏國人,並被遷居到豐邑,劉邦的祖父還被任命為「豐公」。後來豐邑又成了楚國人的地盤,所以劉家人又成了楚國人。

信陵君去世時劉邦13歲,少年時期的他就是在信陵君的傳奇故事中長大的。

其二,劉邦與信陵君有交集。

由於年齡的差距,劉邦雖然沒有機緣見到信陵君,但他與信陵君有間接的交集。

信陵君手下曾經有一個門客,此人叫張耳。張耳是信陵君的忠粉,秦統一六國後,他仗劍天涯四處流浪,偶然的機會娶了外黃地區的一個富家女,從此變成了大富翁。

發達後的張耳學習信陵君,也大肆招攬門客,廣交遊俠。作為信陵君粉絲的劉邦對張耳愛屋及烏,他多次跑到外黃與張耳交遊,常常在張府一住就是好幾個月。

楚漢爭霸時張耳投靠了劉邦,後來劉邦還將自己唯一的女兒嫁給了張耳的兒子張敖。可以說,信陵君就是促成劉邦與張耳交往的動因。

劉邦擔任亭長的時候,經常要去關中出差,大梁是他的必經之路,而信陵君的陵墓就在大梁。因為這個便利條件,劉邦曾經數次前往祭拜信陵君。

漢高祖十二年,劉邦平定英布的叛亂,在班師回朝的路上最後一次祭拜了信陵君,並特地安置五戶作為陵園的看護人。

其三,信陵君與劉邦有一種共同的血液。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劉邦一生之所以最崇拜信陵君,就是因為惺惺相惜,他們身上都流淌著一種叫「義」的血液。

戰國四公子養士的目的其實各不相同,趙勝為名,孟嘗君為利,黃歇為權,只有魏無忌為了一個「義」字,從這個角度講他是一個純粹的人。

在信陵君並不算閃耀的職業生涯中,他始終貫穿著對「義」的追求。他對門客的甄別與其他三人不同,別人看虛名,他看德行。比如侯贏、朱亥、毛公、薛公,都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百姓,一直被貴族階層所看不起。

侯贏是個看城門的小吏,朱亥是個屠夫,毛公是賭徒,薛公是酒鬼,當初趙勝就說:魏公子居然跟這些下三濫的人交往,真是無知妄為。

信陵君卻說:跟人交往難道不是應該看他的才學與賢德嗎?趙公子原來是沽名釣譽啊,這種人不值得交往。

由此可見,信陵君骨子裡鄙視名利,他交往的對象都是有德有能,能為國家貢獻的賢人。

趙國面臨亡國危機的時候,他其實可以袖手旁觀,一場搏命式的竊符救趙卻徹底斬斷了自己的富貴之根。

在趙國,他推辭五城封邑,在名利面前保持著相當的冷靜。被哥哥剝奪兵權後,他其實可以學孟嘗君藉助外來力量奪權,或者學春申君,乾脆架空哥哥甚至奪位,但他卻選擇了痛苦的沉淪。

戰國是「義」沒落的年代,失去的才是最珍貴的,那也是一個對「義」極度懷念的年代。所以,信陵君註定會成為豐碑。

劉邦給後人留下的是貪財好色的印象,其實那是一種誤解,劉邦賞賜部下從來不手軟,甚至信任部下「沒底線」。這種大氣磅礴的胸懷,難道不是「義」的體現嗎?

所以,劉邦的精神世界裡一直有個活著的信陵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74b8291cbd2ea326bfcab8961a60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