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無法入常的真實原因:和五常關係不大,這幾個小國,功不可沒

2023-10-06     歷來現實

原標題:印度無法入常的真實原因:和五常關係不大,這幾個小國,功不可沒

印度無法入常的真實原因:和五常關係不大,這幾個小國,功不可沒

在中文網際網路上,一直流傳著關於印度的一個段子,那就是印度每次申請入常,都會遭到其他幾個五常國家的「」輪流反對「」:每次都是湊齊了贊成的4票,但總有1票跳出來否決。

事實上,印度迄今為止的確向聯合國申請「入常」了6次,也失敗了6次,但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之所以沒能成功,與聯合國現任五常關係並不大,在真實的聯合國會議上,並沒有出現五強輪流行使否決權,駁回印度的事情。

恰恰相反,印度的失敗主要源自於其他的「非五常的聯合國成員」們的反對。

聯合國現任五常秩序,誕生自二戰之後,為了避免人類再次走上戰爭與災難的道路,1945年,中國、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等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參與國在美國召開了敦巴頓橡樹園會議,為維護世界和平,共同構建了戰後秩序。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五位常任理事國,擁有「一票否決權」,對重大國際和平與安全問題擁有表決權,這也就意味著,哪怕十幾個非常任理事國全部贊成某項決議,只要1個常任理事國投出反對票,該決議就無法通過。

一票否決權是5個常任理事國最大的特權,在二戰之後的國際事務中發揮了深遠影響。

雖然名義上來講,五常是為了維護國際秩序才擁有這一權力的,但顯而易見的是,誰能夠擁有這一權力,誰就能夠最大限度的保障自己國家的利益。

因此,隨著戰後多年,各國的相繼崛起,不少國家都對入常「心嚮往之」,印度便是其中最為狂熱的一員。

印度作為南亞大國,近年來在經濟和國際影響力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提升,它擁有著全世界六分之一的人口,全球第七名的領土面積,世界第4大的武裝力量,超過英法的GDP總量,甚至還擁有核武器……

單從表象上來看,印度的確具備了混個席位進來的資質。而印度人本身對此也是極度的自信,甚至可以說是自負。

早在獨立之前,尼赫魯就曾說過:「印度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

這就導致印度人對自己的定位一直有很高的期許,覺得自己生來就是當大國的命。

但倒霉的是,儘管印度至今為此事已經忙碌幾十年,卻仍然沒有個眉目。

印度想要入常,首先就是要修改現行的聯合國憲章,而修改憲章不單單意味著五常全部同意。在此之前,印度首先須獲取全球2/3的國家支持,並且得到15名安理會理事國中2/3國家的同意,之後再獲得五常全票通過。

可以說,在五常否決前,印度還要闖上兩關,而這兩關,哪一關都不是好過的。

印度進入五常最好的時機,發生在2005年。

在2004年第59屆聯大上,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任命了改革小組,開始著手安理會改革的工作。

改革就意味著變化,變化就意味著機遇。此時,印度認為自己的機會終於來了,在這一階段,印度在國際舞台上的活躍度極高。不但處處拉票,吸引國際支持,同時印度還拉上同樣希望「入常」的日、德和巴西三國,組成四國聯盟,打算捆綁在一塊,向安理會施壓。

印度和巴西都是地區大國,在南亞和南美洲影響力極高,而日德兩國又是經濟大國,分別是亞洲和歐洲的經濟龍頭,甚至可以說,當時的日本德國每年都給聯合國繳納遠超正常份額的巨額會費,甚至比五常國家還要多:聯合國機構都是我「」養「」的,憑什麼不讓我入常?

當這四個國家抱團在一起的時候,一時間,「擴常計劃」可以說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當時四國聯盟的「」報價「」很大膽,那就是要求常任理事國增加6個席位,從「五常」變成「十一常」。

不但自己四個國家要全進去,出於公平考量,還要從非洲再拉上兩個國家一起入常,以此確保每個大陸都有常任理事國。

當然,為了能夠使得五常國家接受自己「入常」,他們願意暫時放棄「一票否決權」,做「二等」五常。

不得不說,由於四國集團在當時進行了大量的外交工作,國際輿論支持聲音不小,足足有90多個成員國對此表示支持。雖然未達到2/3票數(128票),但是,考慮到許多國家尚未表態,這一計劃的確是有可能性的。

從當時五常的態度來看,這一次提案並非沒有通過的可能。

甚至於說,當時的美國人已經默認了這一方案,通過討價還價,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美國人並沒有直接否定「擴常」,而是提出限制「入常」名額數量,只增加2個左右沒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名額。

可以說,剛剛開始,四國集團就幾乎成功了一半。然而,就差臨門一腳之際,另一支國際聯盟「咖啡俱樂部」卻橫插了一腳,徹底打亂了四國集團的部署。

「咖啡俱樂部」是以一支以義大利等國為首的反對「擴常」力量。

上世紀90年代,日本與德國曾經計劃聯手「入常」,招致了國際社會的一片反對。

日、德二國都是二戰戰敗國,本身的身份並不討喜,再加上兩國常年來與周圍國家存在歷史矛盾,義大利、韓國紛紛站出來對其表示反對。

日韓矛盾自不必說,兩國從始至終都「不對付」,而義大利擔心德國入常會進一步壓迫自己的生存空間,對此也是極力反對。

隨後,這些反對力量組成了一個「咖啡俱樂部」,對「擴常」進行堅決抵制。

「四國聯盟」本就不是什麼善茬,幾乎個個都有「宿敵」,很快,除了韓國、義大利之外,反對巴西的阿根廷和墨西哥,反對印度的巴基斯坦也相繼參與其中。

隨著成員規模的擴大,「咖啡俱樂部」也在此時改名為「團結謀共識」,力爭阻止四國聯盟入常。

一時之間,聯合國在改革問題上陷入遲滯之中。

除了國際社會的爭議以外,四國聯盟內部也陷入了爭執。

美國人在拋出「兩國入常」的方案以後,事實上「四國聯盟」原本的「擴常」計劃已經失敗了。

畢竟四國聯盟之間沒有緊密的共同利益,此時此刻他們必須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是誰來拿下這兩個名額?

在之後的日子裡,四國陷入了內耗之中,日德兩國認為自己出錢出力,理應拿下名額,印度巴西則認為自己地大物博、人口充沛,更具代表性,誰也不想放棄。

四國集團的「內鬥」,導致其「票倉」迅速衰竭,斗到後來,隨著日本宣布退出計劃,聯盟徹底瓦解。

此次擴常計劃,成為了一紙廢案,最終以失敗告終。

「四國聯盟」瓦解之後,印度並沒有放棄入常的夢想,在之後的日子裡繼續獨自支撐,爭取機會。

但可惜的是,失去了團隊的輔助,印度再也沒能爭取到九十票以上,入常之路遙遙無期。

不過,雖然前路漫漫,但印度人對此始終充滿了信心,甚至於說,在印度的眼中,五常還是相當歡迎自己的。

2005年的時候,《印度時報》就曾宣稱,中國支持印度入常,不過該報道未得到我國外交部的確認。

源自: 中國青年報

2010年的時候,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本人也公開宣布,稱自己支持印度「入常」。

而俄羅斯的態度也很直白,或許是考慮到雙方長期的經濟交往,俄羅斯從始至終就沒有反對過印度入常。

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回答相關問題時曾表示,俄方只反對德日兩國入常,對於印度和巴西這樣的亞非拉發展中國家,是報以歡迎態度的,認為他們的加入,能夠「體現公平正義,使安理會更加具有代表性」。

英國長期跟隨美國自不必說,根據塔斯社2022年5月的報道,法國總統馬克龍也曾經表示過:「支持印度申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打眼一看,印度入常幾乎全無阻力,到處是推力,不入常簡直都有些天理難容。

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在經濟意義上,印度對於五常都是有把柄的。

印度作為目前俄羅斯的石油大客戶、西方國家的軍火大客戶、中國潛在的大客戶,話語權是絕對有的。

2022年,中印貿易額達創紀錄的1359.8億美元,同比增長8.4%,在雙方的交往中,儘管印度對中企進行各種限制、剋扣,但中國還是從印度獲得1010.2億美元的順差,並且這一數字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還會不停的增加。

這也就意味著,五常國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是要給印度這個面子的。但國際交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它需要長時間的沉澱外加一定的歷史機遇。

五常國家並不傻,不會白白分享自己的權力。

印度想要入常,現在著實是一個用不著五常操心的事。從目前的聯合國憲章來看,印度人的心思花在五常這裡是沒有用的,眼下的當務之急,是應當想想該如何爭取那2/3的贊同票,單單是這一步,就夠印度這個世紀忙活的了。

印度入常並非是一個完全不可能的事件,但是印度首先要明白一個道理:入常不是意味著騎在別的國家頭上作威作福,而是要為了國際秩序的長治久安,發揮更大的責任。

印度建國以來,與自己幾乎所有的陸上鄰國都發生過軍事衝突與摩擦:分裂巴基斯坦、挑釁中國、吞併錫金……這些真實發生過的歷史事件是很難被熱愛和平的人們所遺忘的。

如果印度繼續選擇做這樣一個「霸權國家」,那麼哪怕有一天,它的實力真的達到了世界第一,它也無法按照正規流程入常。

五常秩序的建立已經有將近八十年的歷史了,從客觀的歷史規律來看,沒有任何一種模式是能夠維持永恆不變的。但變化意味著利益的重新分配,更意味著對舊秩序的顛覆,從這一層面來考慮,印度的阻力不可謂不大。

當下五常對於印度的支持,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印度根本達不到五常行使一票否決權的地步。

如果有一天,印度真的到了這一層面,五常是否還會支持,這尚且是一個未知數。

參考資料:

1、印度媒體說中國表態支持印度「入常」.中國青年報

2、印度"入常"的困境探析——從國家利益的視角.中國科技信息

3、印度遲遲不能入常,怪誰? 新聞晨報

參考資料:

1、印度媒體說中國表態支持印度「入常」.中國青年報

2、印度"入常"的困境探析——從國家利益的視角.中國科技信息

3、印度遲遲不能入常,怪誰? 新聞晨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39747c39178d26ee57bce35bdfb66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