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歷史上性價比最高的武器,長槍能作為主要武器進行混戰格鬥嗎?

2020-05-19     看北朝

原標題:作為歷史上性價比最高的武器,長槍能作為主要武器進行混戰格鬥嗎?

zghzgh1779:很多人認為在陣線混亂後的肉搏中,長槍/超長槍仍然占據著對其他武器的優勢。然而如果這個邏輯成立,那麼長矛手們就沒有任何理由裝備單手副武器了,因為他們的刀劍在混亂的肉搏中效果並不如超長槍。但是這個推論很顯然是和歷史事實上是截然不同的……

那麼問題是:1.歷史上有把長槍/超長槍作為混戰中的主要武器來使用的編制/戰役嗎?

2.如果沒有的話,為什麼在游場格鬥中比雙手刀劍強的長槍/超長槍不適宜混戰,以至於長矛手往往需要攜帶備用的短兵?

3.在吾輩看來,在游場格鬥時,長槍/超長槍的所需要的自由空間是大於雙手刀劍的(因而即使是混戰也無法提供給長槍/超長槍這個空間),這個觀點成立嗎?

極其不滿:列陣的存在決定了單一武器是吃不開的,戚繼光說的很明白,戰場上是很少有游場那中閃賺騰挪的空間的。

zghzgh1779:這一點我理解,但是問題是這樣:如果長槍/超長槍在雙手刀劍擅長的作戰範疇(也就是混亂的肉搏)中的表現比雙手刀劍好的話,為什麼德國的傭兵劍士或者明朝的長刀手使用的是大型的雙手刀劍而不是長槍/超長槍?

人們選擇雙手刀劍而放棄長槍/超長槍的原因是什麼?換言之,長槍/超長槍在雙手刀劍常用的情況中,不可避免的劣勢有什麼?

極其不滿:距離和攜帶性,雙手長刀填補刀牌手和長槍手之間的空隙。比如有一些火槍手不方便攜帶刀牌和長槍,還有就是某些持雙手帶刀的實際是是要求快速穿插的角色。

xooom:1v1長槍還有希望,混戰絕對不可能贏雙手,而在更小的空間裡,單手的泛用性優勢展露無遺。

另外,雙手刀/劍是一個相對罕見的武器,一般雙手都是和全身鎧甲+藝高人膽大聯繫起來的,這絕不是戰場的主流。

zghzgh1779:我的觀點也是如此,然而你的理由是什麼?

品質:這混戰豈能一概而論,要看距離的,若是貼身肉搏,匕首最好用。

莫德里德:三才陣接近滿足你的要求,三才陣就是一種散兵陣型,三人一小組加兩個钂鈀斷後。理論上是線式的,一字排開,但奔跑的時候不用在乎隊形。

zghzgh1779:三才陣和我的描述完全不符吧,戚繼光的思路一直是長兵短用短兵長用長短相救,長槍不適宜近戰格鬥需要藤牌逼退對方短兵,三才陣就是這種思路的體現。

而我的問題是,為什麼不把三才陣中的狼筅這種奇門兵器和刀牌手換成長槍,長槍因何不能獨力對付短兵?

攜帶性這個我確實沒想到……

另外還是問題3,格鬥中長槍/超長槍需要的空間是不是戰場無法提供的呢?

莫德里德:你看理由你不是已經說了嗎,戚繼光的思路。

經略幽燕我童貫:當然是地形問題。馬其頓長槍就因為山地的地形問題導致無法結陣發揮優勢,結果在歷史上就被羅馬劍盾手給破了。

結合中國南方地區稻田水網河岔密布的地形條件,利用好小塊破碎的地面,兼顧小團隊作戰和有力地形條件下的大中型作戰隊形是最有效率的方式了。

zghzgh1779所以三才陣這種長短相救的只能作為長槍無法獨立編組的反例吧。

戚繼光的思路是在實踐中認識到的,而他的整體方案是有效的,所以我認為他的思路可信度相對很高。而把三才陣中的藤牌換成長槍,就已經不是歷史上存在的三才陣了,它和三才陣的思路完全相悖;而這樣的新陣型能否和三才陣一樣有效,我覺得是極其值得懷疑的……

《紀效新書》作為戚繼光在平倭之役之後寫的書,是對整場戰爭的總結性文字,他明確提出的「長槍不能單獨對付短兵」應當是可信的,然而我知道為什麼一定是這樣?

沉默的表示:這個要看情況,不可一概而論,從新書和一些筆記來看,多有吐槽訓練水平低的文字。

萌古大酋長:長兵最怕欺身貼靠,長是最大的戰術價值,同時也是最薄弱的軟肋,一旦敵兵闖入身前,長兵便失去了反制的手段。武林人士比試技藝,可以身形步法的變幻與敵人保持安全距離不為所乘。

入陣的長槍手若與武師一樣,即便空間允許也必然導致陣型被打亂。為彌補長兵不利於纏鬥的弱項,是非常需要狼筅這種拒止兵器和刀牌近戰兵協同的。

地方天圓:如果有足夠的空間長兵器還是有優勢的,以前打架一對二長樹枝對墩布把和磚頭.先捅翻拿磚頭的回手一棍子把墩布把鼻子抽歪了.然後掉頭就跑磚頭把刀掏出來了.

zi_:難道不是長矛邊的火槍手齊射教做人麼……

地方天圓:主要的作戰對象不同,倭寇武士刀鋒利近戰能力強可以斬斷槍桿,少鎧甲和服袍袖寬大。狼筅獨特的結構可以掛住敵人的衣服限制其行動,同時用油烤過的毛竹不怕刀砍,相對於其他同類的武器它更便宜。浙兵到了草原作戰照樣換了長槍大弩結陣而戰,火器用的比誰都歡。

莫德里德:扯,北方照樣用狼筅,寧可沒有長槍也要用,因為狼筅堅固比長槍更適合抵抗騎兵衝擊。北方的弩只是少數人用的毒弩,勉強保留的,戚繼光根本就沒有列入正式的武器編制里。

zi_:要看戰爭形態。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只有傻逼才用雙手刀劍,劍盾則更加可笑,但蘇格蘭造反的時候劍盾卻又幾乎完敗了刺刀牆。

soongone雙手刀劍對使用者的技術要求是比較高的,沒有足夠的體能和技巧,使用雙手刀劍相當於送人頭。抓一個普通人來參軍,同樣的伙食+訓練情況下,練雙手刀劍的一定死得最容易(倒不一定最快)。

黑甲螃蟹其實戰場上敢用雙手刀劍的,不是傻逼到一定程度就是牛逼到一定程度。在特別的戰場環境下,高手使用雙手劍,對長矛兵殺傷力極其客觀。明軍就有一次在灘涂上,數千長矛兵,因為無法結陣,被數量少得都丟人的倭寇長卷手捲入陣中,被打得大敗,擁擠踩踏外加溺死,損失了上千人。

極其不滿由於長槍在列陣的時候運轉不夠靈活,一旦被騎兵小股突入了戰陣,就需要斬馬刀之流及時堵住缺口。所以雖然雙手長大刀是戰場配角,但關鍵時候影響還是很大的。

gardian最泛用的還是單手兵器佩盾啊 但是同樣也什麼都干不好。 拿超長槍搞肉搏是作死行為,如果可行的話就不需要上到持盾衛隊下到圓盾劍士一流的步兵輔助了

aeolides:拿根三米長的杆子自己試試看就明白了,長槍不組成陣型純粹單挑的話被欺近身就是個累贅。

重創納粹哈里斯小單位作戰在多發手槍出來以前能拿盾還是拿盾吧……

zi_16世紀後期連西班牙人都愛不用盾牌了劍盾也好,瑞士戟手也好,生態位和日本的槍侍是一樣的……在軍隊發展的某些階段,這個生態位意義不大

guax785據說拿雙手大劍的在歐洲就是裝逼用的,主要是領主貼身侍衛/扛軍旗的,而不用長槍用雙手大劍是為了把劍當斧子之類的破甲武器用,不知這種說法靠譜不?

還有說法是拿雙手大劍的是預備隊,主要用來填補長槍兵陣線缺口,或是對敵人陣線弱點衝鋒突破的,這個聽起來好像也有道理,畢竟不可能派槍兵打亂陣型來做這種事

地鐵人貌似瑞士方陣里堵口子的是戟兵。

zi_不過德國表親們確實再用zweihander,但最後德國人不得不承認在墊口子這種玩命的局面里,還是短戟平端一排排捅過去更可靠……

15世紀,雙手劍大行其道的年代裡,雙手劍的一大設想場景,就是在槍叢中通過猛力撥打開出進攻通道,但事後發現這個假象局面很難形成。因為長矛手一股腦湧上來的時候場面極度混亂,根本沒有給你什麼左右撥打的空間,最後還是長矛手互捅,間或短戟在側翼輸出最靠譜。

額外多說一句,鬼子的槍侍和瑞士方陣裡面用來作dps的戟手,基本上是一模一樣的存在。

深河:德式雙手大劍,破甲靠的是跟短矛一樣捅,或者倒過來拿配重球當錘子砸人。面對重甲目標,砍劈什麼的,洗洗睡吧。之前還有說雙手劍的主要用途是砍斷對方的槍桿的,我覺得說這話的人一定沒見過長槍啥樣……

典獄長:戚繼光提過」長兵短用「的特殊打法,好像說的就是長槍手被敵人欺近後怎麼有效反擊。

bloodhammers:戚繼光平倭主要是在南方水網丘陵地帶,地形破碎植被茂密,長槍大戟所能依仗的堂堂之陣往往無法施展。倭寇又以突襲,伏擊,誘敵,打帶跑等非正規戰術為主。作為對策,戚繼光才創立了相對鬆散靈活,又有高泛用性的鴛鴦陣。鴛鴦陣每隊還配火兵一名,專門負責全隊的行囊,以保證其他隊友隨時頂盔摜甲武器在手,保持能夠即時投入戰鬥的狀態,當時的作戰形式可見一斑。

鴛鴦陣的核心是狼筅,因為重量大枝杈多,不僅能輕易格擋兵刃,還能遮擋視線,為全隊提供掩護。其他兵器都是圍繞狼筅配合作戰。長矛作為主要殺傷手段,刀牌負責掩護長矛,鏜耙對付衝上來的敵方短兵。

abka_na_de:如果說文藝復興時代的那種組成方陣的長矛,那自然是不能用來混戰的,折斷了另當別論。長矛手普遍佩劍,不過真正密集的混戰,匕首比長刀劍更容易發揮。真正進入混戰的情況實際上極少,所以考慮這個意義不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g3LXIBnkjnB-0zOA2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