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注意自身的健康,感覺身體不適都會去醫院檢查,前一段時間,門診遇到一個60多歲的男性,說自己的左側腹股溝的位置如果用力的話,可以摸到一個有彈性的突起物,右側則可以很容易摸到硬塊,他有點擔心是不是自己腸道里有問題,想做個大腸鏡看看究竟,不過這種情況能不能用大腸鏡呢?
我們都知道大腸的檢查有很多種,比如糞便潛血檢查、糞便分析、糞便培養、腹部X光片、大腸鏡檢查、下消化道影像、CT檢查、核磁檢查、大腸內窺鏡超聲波等等,不過目前較為常用的還是大腸鏡檢查,目前是篩查大腸腫瘤非常準確的檢查手段之一。
大腸鏡檢查精準,為何不能完全普及呢?
大家對於大腸鏡和糞便潛血檢查了解較多,這是因為現在這方面的宣傳多,一般會讓40歲以上的人群進行糞便潛血檢查,而45歲以後要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當糞便潛血檢查呈現陽性反應,表示雖然肉眼沒有看見糞便有血,但是糞便里已經有微量的、肉眼看不見的、潛在性的血液反應。接下來,就會進行大腸鏡檢查,而大腸鏡因為作為確認工具、同時也可切除息肉或在病灶上取樣送病理檢查,所以也廣為人知。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後,如果沒有異常,5年內可以不用再檢查,這是因為病變周期一般在五年以上。
那麼,為什麼不是從幼童到老人、每個肚子不舒服的患者都安排大腸鏡檢查呢?
坦白說,因為大腸鏡檢查得到的圖像對於大腸黏膜病灶的判別是很有幫助的,雖然說大腸癌發病率以50歲以上的患者較多,但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針對30-49歲的人中,大腸息肉的發現率大概也在四分之一左右,而這些被發現大腸息肉的患者中,大約6%是大腸癌,因此如果患者可以忍受大腸鏡的檢查,那麼進行檢查肯定是最佳選擇。
但是,大腸鏡檢查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這麼簡單。
首先,大腸鏡檢查前需要有低渣飲食的準備;再者,病人需要喝下大量不怎麼好喝的清腸藥劑,把自己的糞便排乾淨,而且必須喝得又快又猛、又不能跟大腸鏡檢查的時間間隔太久,所以凌晨3點起床一邊喝藥水、一邊等日出,會是這些受檢患者的難忘且不怎麼愉悅的回憶。
檢查時,因為腸道中需要充氣、內窺鏡伸入後遇到腸道轉折的地方需要過彎,困難角度或鬆弛的大腸跟腹部會需要外力壓迫腹部來輔佐內窺鏡繼續前進,沾黏的大腸也會增加檢查的難度、病人的痛苦以及大腸穿孔破裂的風險。腹內充氣使得腹壓升高,增加心肺的負擔,要考慮病人心臟、肺功能的承受度。侵入性檢查對人體是一種壓力,驟升的血壓有造成腦出血的風險,風險與可能得到的好處需要取捨。
目前,因為有麻醉技術輔助大腸鏡的檢查,患者的痛苦獲得大大的減輕,但這不表示他們就不需要喝清腸藥水,通過腸道的時候就不會有其他的不適。另外,當這個檢查有風險、花費高、檢查患者可能面臨痛苦的時候,這就不是一個可以大規模施行的篩查方式。
一個適宜的篩查方法應該是:可以不太準確、但是敏感度要儘量高。受眾要能廣,最好花費也不太大,風險要最小。因此,糞便的潛血篩查就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糞便潛血檢查,方法也有不同
糞便潛血篩查就是取一小塊糞便進行檢查,雖然可能有點心理障礙、也有一點點的小麻煩,可全程不沾手、絕對安全。
糞便潛血篩檢以前是使用化學法,利用紅血球中的過氧化酵酶,產生氧化還原反應來改變試劑顏色,當每日糞便中血液超過6-20克,就會顯示為陽性。但是糞便中如果含有能引起氧化還原的物質,就會影響檢查的結果。比如說,含有血液和鐵的食物、藥物、維生素C;含有高維生素C的蔬果,如:菠菜、葡萄;富有過氧化酶的食物,如甘藍、瓜類、花椰菜。
因為敏感度不高,需要進行多次檢查,如果有一次是陽性,一般也會被視為陽性。不過,有些患者排斥疾病,會有僥倖心理,會多次做檢查,結果發現有一次陰性,就認為自己沒有問題了,頗有些掩耳盜鈴的意思,實際上這種行為對預防疾病沒有意義。
為了減少食物跟藥物的影響,現在一般採用免疫法,使用單克隆抗體檢查糞便中是否有人類紅血球的存在。因為只與人類的血紅素反應,即使糞便中有其他動物的血液也不會誤判,專一性很高。同時如果出血來源是上消化道,只要出血不要太大量,消化酶會在血液抵達大腸前就把血紅素代謝掉,所以只有大腸跟遠端小腸部分的出血會有反應。
這時候,我們再看文章開始的那位男性的問題,左下腹在腹股溝有凸起,有彈性,也可以高度懷疑是疝氣的原因,這時候如果進行大腸鏡檢查,內窺鏡有穿出腹壁或者嵌頓的風險,而如果進行糞便潛血檢查,一旦陽性,可能還要面臨精準確診的問題,那麼這個時候安排下消化道攝影檢查或CT,應該是比較適合的方法。
下消化道攝影
下消化道攝影是一種特殊的X光檢查,受檢者前一天需要吃流質食物,以及喝清腸藥水,檢查當天醫生會把鋇劑或水溶性含碘顯影劑,經由肛門灌入大腸進行檢查。鋇劑是一種白色稠狀的液體,能夠暫時黏在大腸的內壁上或充滿整個管腔。之後通過X光對鋇劑或水溶性含碘顯影劑的不穿透性,使得大腸的構造能顯現在X光片上。有時會同時灌入一些空氣,來進行對比顯影。當X光片上顯示大腸膨出於腹壁,可以得到疝氣的診斷。
而因為下消化道攝影后,腸道還會有些顯影劑的殘留,所以如果同時還有CT檢查。
其他類型的大腸檢查
除了以上三種大腸檢查外,還有一種檢查是有針對性的,主要用於便秘的情況。因為有便秘沒必要進行大腸鏡檢查,尤其在大腸癌低風險的族群,更不是首選的檢查。
這時候可以採用大腸排空時間測定,患者吞入X光可顯影的塑料環,來測量從吞下到排出體外所需要的時間是否過長,如果太長,則可能為大腸無力症。
也可以測定直腸肛門生理功能,比如肛門肌肉反射及壓力的測定,或者是排便時的動態X光攝影,可以由此來評估直腸肛門的功能有沒有異常,像是直腸膨出症以及肛門括約肌失調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