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中央不支持立即解放海南島,韓先楚卻力排眾議堅持行動

2023-06-14     胡月芳

原標題:1950年,中央不支持立即解放海南島,韓先楚卻力排眾議堅持行動

新中國成立後,美國多管閒事將軍艦開入台灣海峽,解放海南島的重要性更為突出。

但由於種種原因,中央並沒有第一時間下達進攻命令,這時第40軍軍長韓先楚力排眾議,堅持要在4月份對海南島實施行動,這才順利拿下了解放戰爭的最後一役。

中央為何不支持立即攻打海南?韓先楚為何要促成海南島戰役?

首先,可能有朋友會好奇,為什麼新中國都成立了,海南島還沒有被解放?

其實在丟失整片大陸地區之後,蔣介石和他的殘部並沒有死心,除了台灣,海南便是他們妄想翻盤的主要籌碼。

1949年12月,國民黨在海口成立海南防衛軍總司令部,以薛岳為總司令,囤積了10萬兵力、45架飛機以及各型艦船50艘。

打算在海南島包括瓊州海峽在內構建起一道堅固的環島立體防禦體系,也就是所謂的「伯陵防線」。

以「海、陸、空」防禦為根基,藉助瓊州海峽固守,將海南島作為日後反攻大陸的跳板。

海南島對我方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台灣島已經讓我國在國防、運輸等多個領域掣肘,如果再加上一個海南島,我國在東亞乃至太平洋、印度洋的戰略都會受到影響。

對於狼子野心的美國而言,自然也希望海南島能落在蔣介石手裡。

不僅如此,海南島還是一個資源大島,附近海域勘探到的能源儲量相當驚人,幾乎占據了當時我國能源總量的三分之一,對於當時的新中國來說,這是極為寶貴的財富。

所以,無論從何種角度而言,海南島都不容有失,解放海南島戰役的打響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但正是具體時間的敲定,在我軍內部出現了諸多分歧。

1949年12月18日,第四野戰軍將解放海南島的計劃送到了毛主席那裡,但是毛主席沒有立即批示,而是壓在了案頭。

毛主席並非不想儘快解放海南島,而是在當時有諸多問題橫亘在海南島之前,讓他有一些顧慮。

首先,在經過金門之戰之後,將士們出現了罕見的士氣低落,尤其是海南島的面積、兵力都遠超金門,解放難度也大得多。

在安撫好解放軍情緒之前,貿然發起戰役並不理智,毛主席身經百戰,自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暫時擱置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朝鮮半島出現動盪,大規模戰爭大有一觸即發的趨勢,如果韓戰打起來,我國分身乏術,無法兼顧海南島,一旦落入腹背受敵的狀況可就不妙了。

在一番權衡之下,毛主席於12月30日才做出《關於做好渡海作戰的指示》,次年2月份,渡海作戰前敵指揮所在廣州召開了相關會議,確定將在5月底準備完畢,6月份正式開始解放海南島。

但對於這個決定,有一個人卻不同意,他站出來慷慨陳詞、痛陳利弊,將當前局勢做了一番透徹的分析,要求提前開始作戰計劃,引得眾人面面相覷,而這個人便是我們在開頭提到的韓先楚。

韓先楚17歲便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紅軍中擔任營長、團長,於黃陂、孝感、羅山等地進行游擊鬥爭。

在工農革命期間,他歷任224團副連長、連長、營長,一直隨軍長徵到陝北。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他率部拿下了著名的漳南戰役,為建立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在我軍當中嶄露頭角。

而在抗日戰爭結束後,韓先楚隨林彪前往東北,參與創建東北根據地的鬥爭,在這裡他的才華得到了充分展現。

後來,他先後參與指揮了新開嶺戰役、東北夏季攻勢、湘贛戰役等重要戰役,為解放戰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並擔任第40軍首任軍長。

在長期的戎馬生涯中,韓先楚積累了大量經驗,所以對於這一反對態度,渡海戰役指揮所進一步詢問了他的看法。韓先楚認為:「如果在穀雨前的5天內,即4月20日前,不發動攻打海南島的戰役,就要往後再拖整整一年,因為解放軍的渡海工具基本上是風帆船,非得依靠穀雨前的季風過海不可。」

聽完韓先楚的表述,與會眾人都表示認同,但當時確實面臨著諸多難題,比如渡海所需船隻還未採購完成,各方面物資也沒有籌備結束。

所以不少人認為,至少還需要半年的時間才能做好充分準備。幾天後,渡海作戰前敵委員會成員也提出在夏季難以完成備戰工作,並在寫給毛主席的報告中稱「時間可能要長,最好不受限制,爭取1950年完成任務為原則」。

韓先楚擔憂的是,如果延遲作戰,形勢發展很可能超出我方控制,一旦美國進一步插手,屆時解放海南島恐怕就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此消彼長之下,我方很容易陷入被動。

韓先楚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做足了提前作戰的準備。

首先,他頂住壓力沒有將延遲作戰的命令下達,而是告訴第40軍的將士,攻打海南島的作戰計劃仍然定在3月份,他要求全體士兵繼續加強訓練,哪怕是1950年的春節,第40軍也沒有得到一天假期。

緊接著,為了驗證此時出兵是否合適,韓先楚於3月5日派出了第40軍352團1營800餘人乘船由徐聞出發,直抵海南島,這是我軍第一次嘗試橫渡瓊州海峽,12小時後,1營順利到達海南島,與前來接應的瓊崖縱隊裡應外合,殲滅了國民黨駐守的一個營,隨即轉戰至五指山根據地。

3月26日,第40軍一個加強團集結起來,在韓先楚的指揮下實施第二次潛渡,此次的著陸點是臨高角,這裡地勢開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而敵軍也部署了大量兵力,雖然因為風向突變,渡海部隊遭遇了一些困難,但最終還是成功登陸,並且突破了敵軍4個團兵力的防線,3日後與之前登陸的1營順利會師。

經過兩次成功的潛渡「實驗」,韓先楚對實施全面作戰計劃充滿了信心。

不過,四野和中央方面還是十分謹慎,要求在準備完畢之後再出兵,但此時韓先楚已經等不及了,他認為有效戰機轉瞬即逝,如果不能把握,一旦敵人識破潛渡規律,很快便能實施反制。

更何況穀雨過去以後,風向突變,很難再渡海作戰,到時候留在島上的解放軍戰士只會孤立無援、被國民黨部隊圍攻。

不管從戰役本身出發,還是為了保留我軍有生力量,儘快拿下海南島都勢在必行。

在發給15兵團的電報中,韓先楚直言「如果43軍尚未準備好,我願意率40軍主力渡海作戰」。據說海南島戰役得以進行,這份電報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見韓先楚如此堅持,鄧華決定親自前往第40軍視察,以決定最後的作戰時間與方案。

看到第40軍的將士上下一心、厲兵秣馬,鄧華也堅信韓先楚已經做足了準備。

於是他向四野請示,四野又向中央彙報,最終還是毛主席拍了板——打!並且指示就將渡海時間定在穀雨結束之前,也就是4月16日。

此時,唯一的難題便是帆船數量有限,據悉潿洲島上有400多木船,韓先楚當即決定先行攻打潿洲島,奪下了300多隻木船。

再加上後面的改裝,我軍船隻數量達到了2000餘艘,船的問題基本解決。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4月16日,海風四起,韓先楚將個人的生命與榮譽置之度外,在沒有空軍火力掩護的情況下,親自率領40軍的6個團,乘坐帆船向海南島進發。

作為一軍首長,韓先楚以身作則的行為大大激勵了解放軍戰士,一時之間軍心大振,先頭部隊在瓊崖縱隊的策應下迅速攻占了各大登陸點,不到3天時間便瓦解了所謂的「伯陵防線」。

4月22日,國民黨不得不下達總撤退令。

隨著一波又一波的兵力跟上,失去大海庇護的國民黨部隊已經潰不成軍,4月30日我軍占領三亞,基本奠定了戰役的勝局,5月1日,紅旗被插在海南島的最南端,這也意味著,整個海南島都被解放。

至此,海南島戰役宣告結束,在韓先楚卓越的部署與指揮下,我軍僅以4500名人員傷亡的代價,便殲滅島上守軍3.3萬餘人,擊毀飛機2架,擊傷擊沉艦船6艘,繳獲火炮118門,順利解放了除台灣以外的最後一片國土。

不僅如此,海南島戰役結束不到一個月時間,韓戰爆發,掌控瓊州海峽以後,我軍有了更多的底氣入朝作戰,而這也正是日後擊敗美軍最重要的基礎。

由此可見,韓先楚對作戰時機的把握是相當準確的,正是由於他力排眾議,我軍才能提前出海、一舉扭轉形勢。

有人說,「沒有韓先楚,就沒有如今的海南島」,1955年中央軍委授勳時,毛主席破格將他由中將提拔為上將,或許就是考慮到這點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dc134ca20ce50fea0220ae355143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