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頂著一副圓潤可愛的外表,卻意外成為了統一中國南北早餐江湖裡的「龍頭老大」。相傳包子是為了諸葛亮發明的,而正式的登場的時間是在五代時期,直到宋代才算正式有了「包子」一名。包子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能包容萬物,大江南北的人們總能將各種的時令生鮮給包入小小的麵皮之中,賦予它千百般種滋味。
故而在包子的江湖之中,也多有紛爭,南北各地都有著眾多不同風味、口感的包子,每一種也都有其忠實的粉絲。那麼今天就來盤點一下中國10大好吃的包子,其中南方有6種上榜,北方有4種,可以說是各有千秋,看看你都吃過哪些?
一、開封灌湯小籠包
灌湯小籠包是河南開封的傳統特色小吃之一,在北宋時期就已經成為了代表名點,連現今杭州的小籠包也要親切的稱它一聲「大哥」。
這小籠包的製作精妙、講究,肉要選用健碩的豬後腿瘦肉做餡,包子皮所用的面也要和制到位,包好後才能達到薄如蟬翼的效果,最好再經過爆火蒸製而成。
如同「放下似菊花,提起像燈籠」這般形容,蒸熟後的包子如白菊般散落在籠屜里,清晰的褶皺把湯汁緊緊鎖在晶瑩剔透的麵皮之中。
咬開一個小口,混合了肉香的湯汁猛的湧入口腔中,鮮美且清香,讓人不自覺的會長舒一口氣,再連皮帶餡的輕蘸些醋吃上一口,味蕾已在分秒之中被徹底征服。
二、廣東叉燒包
叉燒包作為粵式早茶的「四大天王」之首,可以說是廣東人喝早茶的必點項。叉燒包與尋常包子的模樣大有不同,籠屜的蓋子揭開,若是北方人第一次見到肯定以為是蒸開花的饅頭,誰能想到這白花花的大饅頭裡內有乾坤,廣東人就這麼把他們偏愛的叉燒塞進裡面做了餡。
肥瘦相間的梅花肉先腌後烤,又在九成熟時掛上一層麥芽糖,回爐烤至香味四溢,完美的叉燒肉切成了顆粒狀,轉手就被面點師給包進了像雪花似的包子皮里。
被蒸的暄軟鮮甜的叉燒包,一定要趁熱掰開,毫不猶豫的咬上一大口,甜咸交融的叉燒餡越嚼越鮮香,讓你清楚的知曉為何廣東人能如此鍾愛於它。
三、新疆烤包子
新疆人在「燒烤」上是極有天賦的,不管是濃郁鮮美的烤羊肉,還是緊實咸香的烤饢,甚至連包子都能拿來烤著吃。
烤包子的美味之處不單單是在烤,包子裡的餡料也是新疆人用心搭配出的,肥美的羊肉丁混合著爽脆的皮牙子,再拌上羊尾巴油和孜然、胡椒、鹽等,一起包入被擀製得薄而透亮的麵皮中,脫離包子固有的圓形,新疆人更喜把它的四邊相折,做成一個四方形。
包好的包子被貼入名為「沙木薩吐努爾」的小饢坑中,烤上個十幾分鐘,外表的皮色變得金黃油亮。新鮮出爐的烤包子即使拿著燙手,也要趁熱吃,感受一下外酥里嫩、皮薄肉厚的美妙滋味,鮮嫩的羊肉不帶一絲腥味,外溢的汁水讓滿足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四、上海生煎包
上海人習慣把所有的包子都稱作「饅頭」,生煎也不例外,多會被叫為「生煎饅頭」。生煎最初的個頭很小,一兩能有四個,但隨著時間的變化,個頭也是越長越大,變成了一兩一個。
薄薄的外皮包裹著一大顆肉餡,整齊的被碼入煎鍋之中,熱氣催促著麵皮漸熟,底部則被炙烤的金黃酥脆,但若是遇到「底厚焦枯」的生煎,那上海人絕不會買帳。
剛出鍋的生煎,上面還灑滿了香蔥和芝麻,誘惑力直升。生煎同樣要熱著吃才好,肉餡里有的加了豬皮凍,在煎的過程中都融化成了一口鮮美的湯汁,放涼了就又凝固油膩了。不得不說上軟下酥的生煎,口感層次豐富極了,中間的肉香味也很是飽滿,吃完是會讓人念念不忘的味道。
五、山東水煎包
南有生煎包,北有水煎包,特別是山東的水煎包就做的一絕,以利津縣的最為出名。水煎包和生煎包所用的半發酵面不同,它是用全發麵製作的,麵皮在煎鍋里會再次膨脹,變成暄軟的小包子,底部一樣被加了水的油鍋煎至金黃焦脆,餡料則是有葷有素,各有滋味。
早上來一碗粥或是糝湯,看老闆手起「鏟」落間,把底部酥皮還緊密相連的水煎包放入盤中,迅速夾起一個咬上一口。口中先是帶著麥香的軟糯感,再是咸香的餡料,最後那酥酥脆脆的焦皮口感,三重口感疊加,怎能不讓人心生歡喜。
六、江蘇蟹黃湯包
被譽為「中華第一湯包」的蟹黃湯包,那在包子界是不容忽視的存在。憑藉著一張薄如紙的外皮,把江蘇盛產的大閘蟹完美的包容住了,當然蟹肯定是要取自上好的蟹肉與蟹黃,還要用雞湯熬制皮凍,兩樣一起拌成蟹黃餡再被包入極為講究的麵皮之中,以免漏湯、掉底。
每一個包好的蟹黃湯包都要用大小合適的老式蒸籠盛放、慢蒸。蒸好後端在手裡,要謹記「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後喝湯」的口訣。
順著小口吸吮湯汁,感受蟹肉、雞肉、豬肉三者香味結合後那令人驚嘆的鮮味,而鮮味里又透著甜,薄韌的外皮伴著鮮鹹的餡料吃著還會再次驚艷住味蕾。
七、雲南破酥包
破酥包子大概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因為在雲南以外的地界是吃不到破酥包的。據說這包子落地後會摔碎成七八瓣,這也是「破酥」二字的由來。
破酥包的外表,看起來和普通的包子十分相似,但它的裡面就大有不同了。這破酥包子的麵皮,先後要經過發酵、兌鹼、揉擀、抹豬油等很多道製作工序,才最終形成了「酥層」。
其中的餡料也頗有雲南風味,選用熟雲腿、蜂肉丁、冬菇末等共同製作,炒香晾涼後再包入麵皮里,蒸製也要用旺火。
出爐的包子個個潔白飽滿,收口處則微開,透出了一絲裡面的餡料,香味瞬間飄散了出來。吃起來則是酥軟醇香的口感,甜中帶咸,是大部分包子都無法提供的特殊口感和味道。
八、杭州小籠包
杭州小籠包的樣貌有兩副,一副與開封灌湯小籠包相差無幾,因為其本身就是從開封被傳入江南的。還有一副就更有意思了,就是現今全國各地街頭都能買到的「發麵小肉包」。
雖說是「杭州小籠包」,但開店的老闆大部分都來自浙江嵊州,為了能更快更好的賣出名聲,就將原本難讀的嵊州小籠包打上了杭州的招牌。
老面發酵的麵皮,包著鮮嫩的肉餡,蒸好的小包子潔白暄軟,看著就想讓人儘快咬上一口。軟和麥香味十足的外皮,不似外表看著那麼厚,肉餡很快的滲出汁水,吃著蔥香肉鮮,還不失嚼勁,怪不得能迅速的成為全國早餐的「頭牌」。
九、四川韓包子
四川成都的韓包子也有著一百多年的歷史了,素來與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所齊名。韓包子的特色既在於皮,也在於餡,包子皮都是精選上等麵粉,要加入豬板油和白糖共同和面擀制。
不同的餡料也都有不同的講究,例如鮮肉包子,用的都是半肥半瘦的肉,一半要在油鍋中炒酥,再與另一半鮮肉混合,調料里還會加些川椒粉、花椒粉等提鮮提辣,有著濃濃四川風味。
另外,還有火腿餡包子、芽菜包子、口蘑包子等多種餡料可以選擇。蒸好的韓包子皮薄餡多,鮮香可口,吃一兩個根本不過癮。
十、天津素餡兒包子
說起天津的包子,肯定有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狗不理,但天津人會告訴你,那狗不理都是賣給外地人吃的,在天津素餡兒包子才是王道。
天津的素餡兒包子可與普通的韭菜雞蛋這類的素包子不同,一個地道的天津素包是用木耳、香乾、豆芽菜、口蘑、粉皮等十多種素食材調製的,而且還要用天津人最愛的麻醬、腐乳調拌才行。
大個的素餡兒包子蒸好後,趁熱掰開透透裡面的熱氣,五顏六色的餡料塞得滿噹噹的,看著就誘人食慾,等不再燙嘴的時候來上一大口,十多種餡料所呈現出的各種口感,仿佛在口腔中綻放出了各色的煙花,鮮香味也一點不輸肉餡包子,好吃到讚不絕口,放眼全國估計都再沒有一個素餡兒包子能比得上天津的了。
——老井說——
上述提到的十種包子只是我國包子江湖中的冰山一角,還有像山東的排骨包、揚州的三丁包、重慶的九園包、甘肅的麻腐包等等,都各具特色和美味。如果還有你所喜歡吃的包子沒有被提到,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我是市井覓食記,與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舊,興致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譜和市井生活,關注我,享受舒適生活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