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塘敗出泥鰍,家敗出毛猴,這句話被誤解了,原來是這個意思

2023-12-27   關山聽風

原標題:俗語:塘敗出泥鰍,家敗出毛猴,這句話被誤解了,原來是這個意思

過去農村有一些俗語,由於那時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環境,離現在生活遠越來越遠,很多的人不知其中的真實意思,容易引起誤解。「塘敗出泥鰍,家敗出毛猴」,就是這樣一條農村俗語。

現在一些解讀俗語的文章認為,魚塘出了泥鰍導致整個家庭的衰敗,家庭出了品行不端的人,家裡就會被他敗光。如此,泥鰍和毛猴就被理解成不聽話、不守規矩、敗家的壞人。

如此,就把這樣俗語的意思,完全向相反的方向理解了,無端地讓泥鰍和毛猴蒙受了不白之冤,讓人啼笑皆非。

試想想,現實生活之中,農村哪口池塘(包括魚塘)沒有泥鰍呢?就是在大山絕壁上面平地,開墾一些稻田和池塘,泥鰍也會以讓人無法想像的方式,爬上去,並在那裡生存和繁殖。

因此,水塘的衰敗,不在水塘里有沒有泥鰍,而是在於人們是否勤勞,是否管理到位。

傳統農村的水塘是不是衰敗了,關鍵就看能不能養魚。一些水塘多年不幹塘曬塘,不清理淤泥,水塘內微生物大量繁殖,消耗水中大量的氧氣,導致魚缺氧而死亡。再說,養魚的水塘一定要保證有活水進來,要不然水質就會惡化,不適合大多數魚類的生存。因此,一口好的水塘,既要每年清淤,又要引入活水,才能保持不「敗」。

而泥鰍則不同,它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就很強,很多魚類不能生存的水塘,它們就能生存。哪裡是幾十年無人打理的荒廢的水塘,只要有泥和水,就有泥鰍生存。

再說毛猴,說它們頑皮,不聽話,那是站在人類的角度來說的,也就是那些過去在街頭耍猴賣藝的人說的。在猴子毛猴族群內,毛猴很顧家,也很護家,也極力維護自己的族群。

也許在人類口裡極為頑皮,極不聽話的毛猴,在它們族群內則是一隻品行很好、正直仗義的「猴哥」。它們即使被人捉住,並對它們進得殘酷的訓練,但它靈性不失,並頑強地生存下來。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將人稱為毛猴,大多沒有貶低人的意思。比如,將一個人稱為毛猴,是說這個人生性好動,靈敏而聰明。這就像一些地方稱小孩子為小猴子一樣,並沒有惡意,是形容小孩子長得單瘦小巧,頭腦和手腳都很靈活。

也有個別地方風俗,把比較淘氣的孩子稱為小毛猴,但淘氣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壞孩子,有些長大後很有出息。

這裡講一個有趣的故事。我國開國少將賀東生的外號就叫「毛猴」。

賀東生打仗以勇猛著稱,因此,戰友給他取了第一個外號叫「賀猛子」,1943年,日軍向八路軍濱海根據進行掃蕩,日軍採取層層包圍,進行地毯式的掃蕩。

賀東生率部掩護大部隊突圍,當掩護任務完成後,賀東生率領的兩個排成功跳出包圍圈,並與大部隊會合,可賀東生沒有回來。

大家以為賀東生不可能生還,於是他所在的部隊為了悼念祭奠他,為他設立了靈堂。可就在當天晚上,賀東生和他的警衛員回來了,毫髮無損,而且還帶回一個抓來的日本俘虜。這樣戰友們又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毛猴」,以此佩服他在戰場上的頑強生命力。

實際上,「塘敗出泥鰍,家敗出毛猴」這條俗語的字面意思,並不是指水塘衰敗之前出泥鰍,而是指在衰敗後才出泥鰍;同樣,並不是家道敗落之前就出毛猴,而是在家道敗落之後才出毛猴。

由此可見,這條俗語並沒有把水塘衰敗的原因,歸咎到泥鰍身上的意思,也沒有把家道敗落的原因,歸咎到毛猴身上的意思。相反,正是因為水塘衰敗後,才只有泥鰍在那裡生存,也是因為家道敗落,家時才出像毛猴這樣的能幹人。

泥鰍和毛猴有兩個共同特點:一是生存能力都很頑強。對於家道敗落人家的後代的有些人來說,沒有因為由富變窮的逆境中,呆頭呆腦地破罐子破摔,而是在逆境中頑強地生活去,以圖重振家業。

二是泥鰍和毛猴用來比喻時指那些為人處事都很靈活的人。農村民眾常用「滑泥鰍」來比喻為人處事非常圓滑的人,雖然含有貶意,甚至用來罵人,但人們不得不承認,這種人頭腦很靈活,也就是很有智慧。對毛猴也有類似的說法,主要是指聰明能幹的人。

一個家庭的家道敗落後,並不是說這個家庭的後代就永遠貧窮下去,後代總有人會出來振興家業,發家致富。農村老人常說的「彎彎樹蔸長直材」,也就是說,父母儒弱,生出來的兒孫不一定像他們一樣,也能出能幹人。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祖上富不等於後代富,子孫窮不等於代代窮。敗落之家也能出有才能的人。

總之,「塘敗出泥鰍,家敗出毛猴」這句農村俗語,說的是一個家庭的家道敗落後,後代會出現毅力堅強的聰明人,他們會頑強地振作起來,發家致富,重振家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