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詩句中的屠蘇是指什麼?

2023-12-29   關山聽風

原標題:「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詩句中的屠蘇是指什麼?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為王安石的《元日》詩句,那麼詩句中的「屠蘇」是指什麼呢?

屠蘇,我國古代有三種解釋,一是一種草本植物的名稱;二是指房屋、草庵、藥酒名。

屠蘇一種草本植物。

據北宋詩論家潘淳在其所著的《潘子真詩話》記載:「屠蘇,草也。」明代科學家方以智所撰的《通雅》一書中考證:

「屠蘇,蓋闊葉草也,如今廣西瑤人呼大葉似蒿者,為頭蘇,頭蘇音近。」

廣西瑤人原住地為湖南的湘中的雪峰山地區,古稱長沙蠻,又稱梅山蠻,北宋開梅山期間,遷往湘西南、廣西、貴州、越南和湘南、廣東等地。

頭蘇其實就是紫蘇,現在湖南一些地方的方言中仍然稱紫蘇為頭蘇。湖南、江西等地的方言比較多,有「十里不同音」的說法,有的一個鄉鎮就有一種方言,還有的一個鄉鎮有兩三種方言。

紫蘇之所以在湖南等的一些地方叫頭蘇,其名的來由是,自古民間土方之中,常用紫蘇熬湯飲用,用來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胸悶嘔吐、發熱等,喝了紫蘇湯,頭就輕鬆下來,舒服了,因此把紫蘇起名為「頭舒」或「頭酥」,後來演變為音近的「頭蘇」,到了醫家文化人的筆下,就變成「屠蘇」或者「屠酥」。

頭蘇與屠蘇音近,但在地域性的土語中,「頭」與「屠」就是同音了,用文字記錄同一個字音,在古代寫成不同的字,是常見的事,不足為奇。因此,屠蘇實際上就是紫蘇。現在湖南還有一些山區鄉村,還有用紫蘇泡酒的習慣。

屠蘇為房屋、草庵、藥酒名。

唐朝末到五代初,有一位叫韓諤的人,撰寫了一部叫《歲華紀麗》的書,此書為唐代風俗志。書記載「元日,進屠蘇。」其注釋為:

「俗說屠蘇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歲除夜遺閭里藥一貼,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於酒樽,合家飲之,不病瘟疫。令人得其方而不識名,但曰屠蘇而已。」

這段話用現在的話說,大致意思是這樣的:

民間流傳,屠蘇是一座草庵的名稱。草庵,古人又稱為茅舍,也就是古人居的茅草房屋。

古時候,有一個人住在這座草庵里,每年的除夕之夜,他就給村莊裡的每家每戶送一包草藥,讓他們把草藥放入布袋裡,並將布袋口子紮緊或縫好,然後投入井中,浸泡在井水裡。大年初一這天,打來井水倒入酒杯,與酒摻和後,每個人都喝上一杯,如此在新的一年之中,就不會得瘟疫。

這人讓村裡人得了這個藥方,但是人們不知道這個人姓甚名誰,就用草庵的名稱「屠蘇」來命名這個藥方,用這個藥方做出的藥酒也叫屠蘇。

不過,現在有人考證,「屠蘇」不是指哪一座茅舍的名稱,據漢代的《通俗文》一書記載,凡民間住人的茅舍都稱「專利蘇」。

另外,有人說《歲華紀麗》一書中所說的那個沒有姓名的人,就是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而這個藥方是由漢末名醫華佗首先配製的,再由孫思邈在民間推廣才流傳開來的。

孫思邈每年到了臨近臘月的時候,就要送給鄰居和鄉親一包屠蘇藥,讓他們用此藥來泡藥酒,這種酒就叫做屠蘇酒,除夕那天每人喝上一杯,就可以起到預防瘟疫的作用。

孫思邈紀念創製這種藥的先輩,也是為了宣傳這種藥的效果,把自己家裡的房屋命名為屠蘇屋。自此以後,正月初一或者除夕夜飲屠蘇酒,就成為唐宋時期過年的風俗,並有很多這方面的詩句流傳下來。

比如,唐代人盧照鄰的《長安古意》詩有這樣的句子:

「漢代金吾千騎來,翡翠屠蘇鸚鵡杯。」

北宋人蘇轍的《除日》詩有這樣的句子:

「年年最後飲屠酥,不覺年來七十餘。」

南宋人陸遊的《除夜雪》詩有這樣的句子: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五代十國時期的梁朝人宗懍,在他所著的《荊楚歲時記》一書中,記錄了當時荊楚(即今湖北湖南等地)一帶,於大年初一飲屠蘇灑的風俗:

「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

從以上可以看出,屠蘇酒是因為用屠蘇草泡藥酒而得名,而房屋、草舍取名為屠蘇,又是因為房屋、草舍的主人,或是推廣屠蘇藥包惠及鄉民,鄉民將其房屋取名屠蘇,或是自己以藥為名,將自己的房屋取名為屠蘇。歸根到底,古代文人筆下的「屠蘇」還是指屠蘇酒。

由此來看「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這句詩中的「屠蘇」,應該就是指屠蘇酒。

又因為詩歌是文學作品,其中的意象蘊含多種含義,不能從字面意思簡單理解。而作者所處的年代,流行家家戶戶飲屠蘇酒的風俗,再加上屠蘇本來就有房屋、草舍的含義,因此,將屠蘇理解為家家戶戶也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