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貴州水城特大山體滑坡:「隱藏災害更危險」

2019-07-26     中國科學報

作者 | 辛雨 秦志偉

「近期一直在斷斷續續地下雨,隨處可見小型滑坡,還有山體落石……」這幾天,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工程師陳美艷一直在貴州水城與水城縣東部農業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的工作人員一起進行調研工作。

7月23日21時20分,水城縣雞場鎮坪地村岔溝組發生特大山體滑坡時,陳美艷正在水城縣賓館,計劃第二天和管委會一起調研水城縣發耳、都格兩個鄉鎮的3個獼猴桃基地。

其中,發耳鎮一個獼猴桃基地距離災害現場約十幾公里。

據現場專家估計,此次滑坡總體方量達200萬立方米。

「點、面、線」依次搜救

由於救援需要,陳美艷等人沒有按原路線前進,選擇了繞道前行。

「我們在水城縣青林鄉和米蘿鎮的試驗地沒受影響。但近期一直在斷斷續續地下雨,隨處可見小型滑坡,還有山體落石。」陳美艷說。

據水城縣東部農業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一位工作人員介紹,山體滑坡災害區一處300畝獼猴桃基地受災嚴重,受災面積約200畝,其中被埋約100畝。

基地管理房整體被埋,其中一位技術指導人員至今失聯,其他人員無恙。

截至記者發稿時,貴州水城「7·23」特大山體滑坡災害現場共搜救被困群眾26人,15人遇難,11人生還,仍有30人失聯。現場搜救仍在積極進行。

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副總工程師王全才研究員表示,人員施救工作關鍵要掌握好時間和空間的最佳安排,應堅持「點、面、線」依次搜救的理念。

即在第一時間首先關注有效信息指向(包括被困者親人指定房屋位置)「點」的搜救;其次是針對村莊房屋區域「面」的搜救;最後才是根據滑坡滑動的方向進行「線」的搜救,即山體滑動軌跡,順著滑動方向往「前」進行搜救。

「救援過程中,應高度注意險情監測,重點是坡面泥石流及沿沖溝泥石流問題。」王全才說,「此次山體滑坡是在暴雨作用下、地下水較豐富的情況下產生的滑坡,根據其特徵分析,引起次生災害的可能性不大,後續風險相對較小。」

另外,王全才提醒,在應急救援和處治滑坡時,應關注與此滑坡環境和本底條件相似的其他坡體的穩定問題。

他還表示,如果山體滑坡下游有較大河流,且滑坡面積較大,可能造成下遊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

據悉,由於此次山體滑坡的滑坡體阻斷峽谷,四周雨水流入彙集到低洼地帶,形成了小型堰塞湖。不過,該堰塞湖已於7月24日清理完畢。

有共性可循

王全才指出,水是滑坡的「罪魁禍首」,本次滑坡殘留的兩個拉槽流水和前緣大量積水更能體現這一點。

因此,應該重視降雨量的監測預警和群防群治工作。

滑坡的發生都要經過一定的孕育時間,孕育過程中會產生一系列的變形跡象和可視性特殊現象,如裂縫和前緣出水問題,「所以大家應提高安全意識,注意坡體異常情況,如裂縫加大、清水變渾水等坡體失穩的前兆。」王全才說,這些跡象的發生給人們一定的反應時間,時間長短由滑坡的性質和岩性條件決定。

一般情況下,滑坡發生前均有一定的反應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破碎岩石滑坡往往變形期較長,而且進展緩慢,每次滑動後,可能會暫停一段時間;黃土遇水滑坡,不動則已,一旦滑動,會瞬間爆發,沒有反應時間。

分析近幾年發生的特大危害性山體滑坡事件,王全才認為有共性可尋。「有些災害是隱性的,給人『非常安全』的假象,從專業角度來說,這種隱藏的災害更危險,危害也更大。」

王全才強調,滑坡的形成是有條件的。對於危害特別大的滑坡,有其特殊的環境條件和本底條件,如地震高烈度區、兩溝交匯頂沖位置。

因此,王全才建議國家應重視特殊地帶山體的滑坡隱患,並著手進行專業排查。「不是一般性排查,要從當地地形和環境條件出發,檢查滑坡隱患。」

《中國科學報》 (2019-07-26 第1版 要聞 原題《專家解析貴州水城特大山體滑坡——「隱藏災害更危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NAoL2wB8g2yegNDAkD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