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會在長葛市馬陵崗上的故事幾時休?

2019-10-28     老家許昌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馬陵之戰」真發生在長葛嗎?‖老家許昌

文·圖‖路志純

歷史上的長葛市大周鎮有「九崗十八窪」,其中「九崗」中最有名的一道崗叫馬陵崗。1991年版《長葛縣地名志》載:

馬陵崗 在縣城東北11公里,大牆周鄉老梅莊村北。南北走向,自老梅莊向北,於閩兵黃北1.5公里處出境,經新鄭、尉氏交界處延伸至中牟縣境,長約25公里。縣境內長約4.5公里,寬200-500米,海拔高程100米,相對高差9米。因崗形似馬,故名。

這道叫作「馬陵」的崗,因與歷史上的「馬陵之戰」重了「馬陵」二字,不知被什麼人在什麼時候附會上了孫臏與龐涓的「馬陵之戰」的故事!早在康熙三十年(1691)的《長葛縣誌》就有了記載:

馬陵崗:起自中牟縣,南北五十餘里,過新鄭、洧川界,入葛境五里,上有孫子、龐涓廟。唐·胡曾詩:『墜葉蕭蕭九月天,驅兵獨過馬陵前。路旁古木蟲書字,記得將軍破敵年。』即為孫臏伏兵射龐涓處。

歷史上著名的「馬陵之戰」是發生在這裡嗎?當然不是!

《大名(屬河北省,位於冀魯豫三省交界處)縣誌》、《大名府志》、《東周列國志》和《方輿紀要》等均記載:「馬陵道在大名南」。

據《辭海》記述:公元前341年,孫臏逐日減灶,迷惑敵人引誘追擊。待魏軍追到馬陵(今大名東南)險要地區,萬箭齊發,全殲魏軍10萬。《史記》和《上下五千年》以及兵書《三十六計》也記載馬陵道在河北省大名縣境內。

《史記》是具有權威性的史書。司馬遷生於公元前135年,他寫《史記》時距馬陵之戰只有二百多年,這樣大的事件他是不會搞錯的。

下圖:馬陵崗晨景(拍照者:佚名)。

這場戰事是這樣的:公元前342年,齊威王以田忌為主將,田嬰、田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率軍直趨魏國首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圍。

魏國不願重蹈覆轍,於是停止進攻韓國,轉而與齊國決戰。魏惠王將魏軍撤回大梁,並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兵10萬東出外黃(今河南蘭考東南),迎擊齊軍。

孫臏認為:魏軍悍勇,不可貿然決戰,只可利用魏軍向來輕視齊軍和龐涓求勝心切的弱點,乃避戰示弱,退兵減灶,引誘魏軍追擊,再出其不意的攻擊,設伏聚殲魏軍。主將田忌採納了孫臏的意見。


魏太子申本有退兵之意,龐涓不聽。齊軍依計行事,與魏軍接觸後,立即佯裝戰敗後撤,並以「減灶」之策誘敵,即在第一天挖10萬人煮食用的灶,第二天減少至只足5萬人用,第三天又減少至僅足3萬人用,造成齊軍士卒四散逃走,兵力不足的假象。龐涓果然中計,接連追擊齊軍3天。見齊軍逐日減灶,以為齊軍士氣低落,逃亡嚴重,即丟下步兵,以輕車精銳騎兵兼程追擊。

齊軍退至馬陵,樹木茂密,道狹地險。孫臏計算行程,判斷魏軍將於日落後追至,即引軍埋伏。孫臏以1萬名弓兵埋伏於馬陵道路兩側,約定在夜裡以火光為號,萬箭齊發,並預先把路旁其中一棵大樹的樹皮剝掉,於其上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的字樣。

經長途追擊而疲憊不堪的魏軍,於孫臏預計時間進入設伏地域。龐涓看見有一棵樹的樹皮被剝掉,上面還刻著字,因此停下來,並命人點火照明,以閱讀樹上所刻的文字。但他還未讀完,齊軍已萬弩俱發,魏軍大敗。

眼見無法改變局勢,龐涓只得大嘆「遂叫豎子成名」,憤愧自殺。齊軍乘勝追擊,俘太子申,全殲魏軍。馬陵之戰以魏軍大敗而告結束,乃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


長葛的馬陵崗不僅附會了這場有名的戰事,還附會了一首唐代詩人胡曾的一首詠史詩《馬陵》:

墜葉蕭蕭九月天,

驅兵獨過馬陵前。

路旁古木蟲書字,

記得將軍破敵年。

胡曾:唐代詩人。邵陽(今屬湖南)人。生卒年、字號不詳(約840—?)做過劍南西川節度使、荊南節度使的「書記」即文員。後終老故鄉。以《詠史詩》著稱,共150首,皆七絕。每首以地名為題,評詠各地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如《南陽》詠諸葛亮躬耕,《東海》詠秦始皇求仙,《姑蘇台》詠吳王夫差荒淫失國。胡曾並未到過長葛,他所吟詠的150處古蹟,也並未都去過,他的詠「馬陵」也類此。

在長葛,何時附會上「馬陵之戰」及胡曾的《詠史·馬陵》,已無從查考,但已知的是,在1691年即康熙三十年前即在馬陵崗上已建有「孫子、龐涓廟」!三百多年後的2016年有人對崗上又作過這樣的描述:

馬陵崗南端崗頭上的五嶽廟仿古建築,是在政府的支持引導下重新復原修建的。如今已成為道教協會會員單位,同時也成為長葛市的一處著名景點。五嶽廟前頭的台階下右側立有一塊「馬陵之戰遺址」石碑,左側石碑上立有「馬陵之戰」的詳細介紹。另一塊石碑上則是用毛筆字書寫著西川節度使胡曾的那首《馬陵》詩一篇。拾階而上,迎面則是重修後的山門,山門的頂端鑲著「五嶽廟」三個鎏金大字,跨進山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丈余的孫臏石雕像,孫臏左手握卷,右手持劍,一副威嚴之相,不由得讓人肅然起敬。

請注意:這裡雖沒有了當年的「孫子、龐涓廟」,卻新塑了「高丈余的孫臏石雕像」,胡曾這位「文員」詩人也「升任」節度使級的封疆大吏!

下圖:五嶽廟正殿。

下面還有一段記述:

石雕像的左側為歷代善男信女們的捐資修建廟宇的碑刻。右側為鐘樓,其前面為原長葛市委書記XXX和原市長XXX及長葛文物部門文物工作者XXX的題字碑刻。

這就是說十多年前的長葛「父母官」和長葛文物部門的文物工作者也為此作了「背書」!

其實,在康熙三十年(1691)主編《長葛縣誌》的時任知縣何鼎在筆者前引的「馬陵崗」那段記載的後面就已指出:

按《通鑑》:『孫臏伐魏救趙,伏兵馬陵,…』考其地在今大名府東南十里,諒以其名同而誤也。

但遺憾的是從這部縣誌問世至今已三百多年,當時編纂這部縣誌的「父母官」何鼎已經指出「諒以其名同而誤」,可是三百多年後居然又有人在此立起「馬陵之戰遺址」石碑並「刻碑題字」,是否有點可悲?

有人說,在馬陵崗的崗上崗下確曾發現過古代的箭簇、兵器,這不是也可為證嗎?其實,這些箭簇和兵器的發現是同為發生在那個時代的兩次戰事所遺留。

據《中國歷史大事編年》載,公元前369年(周烈王七年)和公元前344年(周顯王二十五年)魏國軍隊曾兩次在此大敗韓國軍隊。

附會終久不會成為史實,關起門來瞎說瞎折騰,丟人也就丟在長葛自己窩兒里,在資迅如此發達的時代那就只會讓天下人哂笑了。

一稿於2017年7月8日,再改於2018年9月14日

附:封丘府重修中嶽廟碑記(路志純註解)

嘗讀《崧高》(《崧高》是《詩經·大雅》中的第二十五篇。為先秦時代的詩歌。全詩八章,每章八句。這是尹吉甫送別申伯的詩。)之雅曰:惟岳降神,生甫及申(甫:國名,此指甫侯。其封地在今河南省南陽市西。申:國名,此指申伯。其封地在今河南南陽北。)又讀時遇之頌曰:懷柔百神(出自先秦的《周頌·時邁》時邁其邦,昊天其子之,實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疊。懷柔百神,及河喬嶽,允王維後。)及河喬嶽(及:指祭及。河:黃河,此指河神。喬嶽:高山,此指山神),未始不掩卷太息曰:岳神高大,非皇帝不能祀,而神靈和氣之攸鍾於周,為克顯矣!(毛詩《序》鄭箋云:申伯忠臣,不欲離王室。下有 「不顯申伯」句,「克顯」可理解為不邀功,不自傲)長葛治北七里許,舊有中嶽廟建之高陵之上,不知肇自何時,兵燹([xiǎn]戰亂)之後,凋弊殊甚,無足以棲神者。梅子彥明、孔昭異子友昇,(梅彥明和孔友昇可能是後文之「二叟」,可能是封丘王府之管事)廷(?)昭一旦過之(兩解:一,從這裡路過;二,對於廟之「凋弊」之責備之意),岳神者天下之所而震焉者也,今其黝黑,斷落徑蹊,交(?)神其嘯矣!(這幾句的意思是廟之破敗,令人長嘆)思乎!慰在天之靈,而遂香火之願耶,於是率諸從事者(應為封丘王府之隨員)相與鳩工(聚集工匠)翕([xī[合、聚)眾(招來工匠等人重修此廟),大加新輯,一時棟隆翬[huī]飛,堂塾,復道金碧崢嶸,厥費不貲[zī](數量很多,不可計量。花費的錢財不計其數),凡道出祠下者(凡從這裡路過者),莫不以手加額(稱讚之意)。牆(?)傴僂(可能是新塑之中嶽神),赫然如神之作於其上。於是,捍([gǎn] 抵抗)災御(防禦)患,居民堵之。祈報神靈,有之應。二叟之力居多焉,厥工經始,於正德辛巳(1521)逾年而告成。公以事不可以無紀,而言之無文,行將遠矣(意為年事已高),因白始末(告訴此事的經過),要予(我)言以征諸珉(刻石立碑),予惟神之在天下如江河之於地,人之尊禮而崇信於神,有如鑒地視泉耳,江河之行於地,不州鄉,遂鄙(?)山谷塡衍(?),而畢其流神之尊禮於人者,不以分之眇微(卑下;低賤)而罔(不無視),格(看重)其精白之誠也,是故岳神非丘民之所宜祀,而見泉神因不能不耀靈於其間也。於戲!能敬能遠矣。子所以上而德馨不修,神其吐之(唾棄)矣。二子突廟(把廟建得很高)以岩其靈,儀以眾其尊,仲(?)人以綿其守,春秋匪懈,享祀不,於一方之黎庶,轉惡為善(佛家有「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之語),釋回(謂去除邪僻)美之略要,亦不遠於古人神道護佑之義矣!霖(此碑撰文者)儒者也,不當言神之有無以災於人,而於人之敬神而知畏者,則固足以風天下慎獨之心矣,是故於二老之也,而不能以無言。

長葛縣儒學餼[xì]廩生(公費生,身份高於自費的「增生」)雲龍子曹汝霖撰文

大明嘉靖貳拾伍年(1546)丙午冬拾月定中巳亥吉日建立

下圖:明嘉靖25年(1546)由大學士賈詠撰文的石碑。

【作者簡介】路志純,長葛市文促會副會長,長葛地方史志「票友」。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歸作者所有,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本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B-RGm4BMH2_cNUgcYG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