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常被後人詬病,而為何耶穌與穆罕默德穩居神壇,從不被罵?

2023-12-25   吳忠強

原標題:孔子常被後人詬病,而為何耶穌與穆罕默德穩居神壇,從不被罵?

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言論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一直被視為中國正統思想,而儒家思想主張仁、和、禮,仁就是提倡人性的光輝,和就是追求美好的社會形態,禮就是自覺遵循社會的法律和禮數。

通過幾千年的沉澱,有很多人認為所謂的儒家思想不過是軟弱退讓的代表,認為儒家思想就是封建社會殘餘下來的毒物,代表了封建和愚昧。由於孔子崇尚恢復周禮,所以有人認為此項舉動會使國家陷入弱勢,形成了枷鎖似的社會結構,如果要使民眾思想自由,社會開放,必須要抵制這種思想,抵制孔子。

反觀國外,在全球16億穆斯林心中,他們心中的穆罕默德是先知更是他們的神明,在西方基督教徒中,聖子耶穌就是他們的精神支柱,而在佛教徒內心中,釋迦摩尼就是至高無上的世間法則。我們也會發現,如果有人對這些人發表不當言論,就會被當作異教徒處理,懲罰力度嚴厲至極,他們與孔子有何不同,待遇竟然相差如此之大,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孔子不像其他幾位,他創立的是一門學派而非宗教。孔子身上沒有被賦予神性的光輝,人們對他的認知就是一個有思想有文化的老師,不像釋迦摩尼等具有很多的神話傳奇故事,給人以距離感。所以人們對孔子只會存在恭敬之心,但是當這種恭敬之心消散之後,孔子在人們心中就只是一個老頭子,所以對他進行語言攻擊又不會受到懲罰。這恰恰體現出孔子的優越性,他不會局限人們的思想,不會將人變成只會愚昧跟隨教義的教徒。

其次,近代史中國人所遭受的苦難也很多,被迫割讓土地賠償戰爭貨款,國家失去領土完整,中國成為殖民地,這一次一次的困難使得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知識分子想救國於危難之中,奈何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這些人轉而將矛頭對端了中華傳統文化,而流傳悠久的儒家思想首當其衝成為眾矢之的。有人提出「打倒孔家店」,還有人提出「廢除儒家」,「師夷長技」,仿佛儒家思想就是迫使中國墮落的原因。

當時中國閉關鎖國政策的施行,使得世界的話語權傾向了西方世界。西方世界對中國文化大肆貶低,他們宣揚中國的腐敗,評價中國人種屬於低劣等級,這一切都是中國咎由自取的結果,並不是因為其他國家的掠奪。很多不明事實的外國人不了解真正的局勢,於是便對這些西方國家的言論深信不疑,他們認為中國的文化沒有一點可取之處,完全不如西方文化先進自由。

西方發現的歷史遺蹟,就象徵著社會開放,民主自由,東方發現的文物古蹟,就代表著東方封建王權的專制制度。而很多現代人也在網絡上大放厥詞,認為孔子的言論都是心裡靈雞湯,沒有實用價值,可能他們忘了那時候的社會局勢動盪不安,如何才能明哲保身是最重要的,處於現在安定生活的人去批判當時的思想,想想也是有點失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