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河邊游泳,意外發現國寶書法文物,專家:它之前只存在傳說中

2023-10-24     書法網

原標題:市民河邊游泳,意外發現國寶書法文物,專家:它之前只存在傳說中

市民河邊游泳,意外發現國寶書法文物,專家:它之前只存在傳說中

2004年3月的一天,四川雅安滎經縣一市民在河中游泳,這條河流緊挨著國道和山崖,風景十分壯麗。他一邊游一邊換氣,就在抬頭的一剎那,隱約發現國道路基之下好像有字跡,但這些字不是楷書,認不出來。之後這位市民將此事告訴了幾位同事,他們一起來到了發現石刻的地點。

眾人一邊抄寫、一邊辨認,心情也越來越激動。原來,他們發現的竟然是一直存在於傳說、現實無人見過的《何君尊楗閣刻石》。市民們立刻給文物保護部門打去電話,這是大功一件,據說他們都得到了專家表揚和每人二百元的獎勵。

經過專家考證,這件摩崖石刻是已知最早的摩崖石刻,鐫刻於東漢早期、光武帝中元二年(57年),距今已近2000年。隨即,文物部門公布了《何君尊楗閣刻石》重現世間的消息,來自全國的考古學家、書法家陸續前往滎經縣,此作也被冠以「漢隸之首」「天下第一刻石」之稱。

南宋晏袤在跋《開通褒斜道石刻》拓本中說:「此作與《蜀郡太守何君閣道碑》體勢相若,今《何君碑》不傳」。因此《何君尊楗閣刻石》填補了我們研究漢隸字體發展的空白,是一件至關重要的文物。

這一石刻呈梯形、上邊長73厘米,下邊長76厘米,高65厘米。共有文字7行、52字,單字大小9至13厘米不等,記述蜀郡太守何君率領刑徒修築棧道之事。釋文為:「蜀郡太守平陵何君,遣掾臨邛舒鮪,將徙治道,造尊楗閣,袤五十五丈,用功千一百九十八日。建武中元二年六月就,道史任雲、陳春主」。

康有為認為,這件作品代表隸書走向成熟:「至《尊楗閣》等碑,變圓為方,削繁成簡,遂成漢分,而秦分筆未亡。」此作鐫刻剛健不失圓活,筆畫端正修整,橫平豎直,有對稱性。轉折筆畫方折、圓轉兼備,波磔含蓄,古樸天然。

《何君尊楗閣刻石》結字以橫取勢、寬綽舒展,起收處還保留幾分篆書的波挑之美,但已大幅削弱裝飾性。

從這件作品中,我們能看出篆向隸轉變的特點,如削繁就簡、去圓取方、波磔內斂、四面開張等。章法上橫無行縱有列,上下呼應,左右揖讓,頗有率意大方之美,中鋒用筆,變圓為方,給人以率性、自然的感覺。

此作歷經千餘年風霜,被很多金石學家、書法家讚美尋找,卻被一位不懂書法的市民意外發現,這實在是一件有趣的事。

大家對此有何看法,歡迎評論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0c52defa8e213db25b231588b2c75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