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
徽章與榮譽
按:天安門,目前已成為共和國的象徵。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今天我們來共同回顧天安門修繕的往事!
鳥瞰天安門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最初叫「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門。清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既包含皇帝替天行使權力、理應萬世至尊的意旨,又寓「外安內和、長治久安」的含義。
民國時的天安門,懸掛蔣介石像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後,天安門開始對民眾開放。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城樓上舉行了開國大典,並被設計進國徽,從此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
建國後,北京市政府非常重視對天安門城樓的維護,曾多次進行修繕。
北京市建築公司頒修繕天安門紀念章(1952年)
1949年,為迎接開國大典而進行的修繕,重點對天安門城樓多年積存的鴿糞、篙草等污物,破損的磚瓦、門窗等構件進行清理和整修。先是進行廣場大掃除,清除了成堆的垃圾和雜樹荒草,僅從天安門城樓就拉走了幾大卡車鴿子糞。後豎起了新中國的第一根22米高的電動國旗旗杆,修建了觀禮台。之後的幾年,又把天安門前間距太小的石獅和華表向左右移開,拆除了「千步廊」和東西三座門,修繕了觀禮台……
1952年,北京市第四屆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會,決定較全面地修繕天安門城樓。這是自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以來260年第一次大規模的修繕工程。
這次修繕,重點對破損的門窗和個別已腐朽的梁木進行了更換,屋頂梁橋和天花藻井的彩繪重新進行了彩畫,取出了城樓西木樑上三顆未爆炸的八國聯軍炮彈。城樓大殿屋頂增設了1318個勾邊燈,並在城樓兩側各建廁所一棟,在西北角城台入口處加設電梯一部。
之後,又於1956年對城樓東北翼角及劈裂、脫樣的角梁進行了翻修,接長了城台欄杆扶手。1957年8月至9月,在城樓頂部四周安裝了避雷設施。1966年4月邢台地震後,組織力量對城樓內的五架梁、西山花踏腳木、草架柱進行了加固,將部分傾斜的樑柱、樑柱等構件進行了拉結,並增加了鐵箍。
1969年底,為徹底解決天安門城樓幾百年來積存下的種種問題和不安全隱患,國務院和北京市委決定將舊城樓拆除,按原規模和建築形制重建天安門城樓。這次天安門城樓重建,是新中國成立後整修天安門規模最大、較徹底的一次。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專門組成了「天安門城樓重建領導小組」,由北京第五建築工程公司承擔重建的政治任務。為做好保密工作,施工單位按要求,僅用8天時間,就將長66米、寬37米、高32米的城樓用杉篙和葦席完全罩了起來,僅留出送料的循環馬道,堪稱世界之最。之後,秘密拆除舊城樓又僅用了7天時間。結果,整個工程期間,不僅北京市市民不知,就是近在咫尺的中山公園、文化宮的工作人員也不知被葦席圍起的天安門在做什麼。而所有參加重建的人員更被要求嚴守秘密,連家人也不許透露。
當時毛澤東曾有批示:原樣不動,尺寸不變。經過努力,重建天安門城樓工程自1969年12月15日開工,到1970年3月7日竣工,工期僅用了112天。先後有中央和全國21個省市的216個部門參與,施工高峰用工達2700多人,速度之快,質量之高,舉世罕見。
2003年2月8日至4月30日,天安門城樓維護修繕暫停對外開放,此次大修主要是更換城樓上的地磚、進行防漏水設施的鋪設。
天安門城樓更換毛主席像引關注 每年國慶前夕都會更換一次
之後天安門城樓又有數次整修,以適應各種需要。實際上,從1970年以後,我們看到的「天安門」,已經是古式外表的現代化建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