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父母,離異時會幫助孩子釐清責任,讓孩子安心成為一個孩子

2020-02-16     淅爸育兒記

「因為一些原因,我和丈夫離異了,但離異了之後,孩子卻不叫我媽媽了,我對孩子很好,這到底是為什麼?我又該怎麼辦?」

離異是父母的事情,與孩子無關

讓離婚同結婚一樣容易和方便,一樣成為私人的事情。——愛爾蘭作家,蕭伯納

婚姻關係,當涉及孩子的時候,常會被認為是三元關係(父母及孩子),但事實上婚姻關係是二元關係,家庭關係才是包含了婚姻關係、親子關係的三元關係。

當父母離異之後,雙方的關係不再是夫妻,但是!爸爸還是孩子的爸爸,媽媽還是孩子的媽媽,無論從血緣關係還是法律關係上,親子關係都沒有發生改變!

舉個便於理解的例子:ABC三人本是朋友,A和C鬧翻了絕交了,但並不影響AB、BC之間的朋友關係,如果A和C要求B選擇站隊,否則就絕交,那同樣是A和C的問題,而不是B的問題。

與之朋友關係不同的是,孩子是自戀的。

  • 兒童的自戀--對責任大包大攬

最初,我們都是極其自戀的,於是,周圍發生好的事情,我們認為是自己導致的,發生壞的事情,也往自己身上攬。
好的父母,會用愛和耐心幫助我們理解,什麼是我們該負責的,什麼是不該我們負責的。由此,我們慢慢走出這種自戀。
但是,假若父母說,是的,那些所有的壞事情,的確就是你導致的,這個孩子就無法走出壞的自戀。

--武志紅《家為何會傷人》

兒童的這份自戀,在父母離異中會呈什麼樣的表現?



他會認為,父母的離異是他造成的,尤其是當父母在處理離異過程的時候,對孩子實際造成了一些傷害的時候。

例如在處理婚姻關係的過程中,父母自己的情緒會因為心煩而變得暴躁、不安、抑鬱,而經常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對家庭的冷漠、甚至發生爭吵。

此時孩子就會包攬這份責任,做出種種怪異行為,充當挽回父母關係的「救世主」。

他會發現當自己生病的時候,父母就不再吵了,那他就會經常生病,並把挽回父母關係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

而如果他生病也無效的時候,孩子就會尋求新的方法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以制止父母爭吵;

倘若所有的一切都無效,孩子又會「胡思亂想」,是不是父母不愛我了...

始終孩子分不清這裡面的責任關係,因為沒人跟他解釋,更因為他的自戀。

而對於這位朋友的問題,孩子的應對方式是:不叫媽媽。

這個動作意味著他不認同媽媽,認為媽媽不愛他了,同時也是對父親的認同及向父親表示忠誠,表示「瞧!我還是爸爸你的孩子,我和你保持了一致。」



  • 應對孩子的自戀,父母要和孩子釐清責任

無論父母處於離異中,還是已經離異,在處理這份婚姻關係的時候,應該和孩子釐清其中責任,明確地告訴孩子:

「爸爸媽媽不再是夫妻了,但爸爸還是你的爸爸,媽媽還是你的媽媽,我們都仍然愛你,而且這並不是你的責任,是爸爸媽媽私人的事情,你只需要安心做回一個孩子,就是對我們最大的幫助。」

離異時,如何減少對孩子的影響

前文所述,婚姻關係的變化並不影響親子關係,但婚姻關係的破裂,影響家庭關係,這必然會對孩子帶來一些負面影響,造成一些傷害。

  • 對孩子的短期影響

短期影響指孩子面對父母離異時的即時反應:

與父母中的一方或者雙方關係不和;

遭受來自同學、老師、其他親人的壓力(你的父母離婚了,你是個沒有爹/媽的孩子,你的爸爸/媽媽不要你了);

對待生活的態度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從積極向上變得消極負面,甚至自暴自棄;



  • 對孩子的長期影響

長期影響指對孩子的心理發展長遠的影響:

1、對某一性別的不認同,對某一性別的過分認同

如這位朋友的狀況,孩子對媽媽的不認同,最終可能發展為對女性的不認同。

因為在踏出社會之前,家庭就是一個微型社會,媽媽代表著女性、妻子的角色,而爸爸則代表著男性、丈夫的角色。

孩子最初從同性父母身上學會如何成為一個男/女人,學習如何成為一個丈夫/妻子,以及學習夫妻相處模式。

倘若孩子此時對父親表現出親昵、親近,那麼同時就會造成對男性的過分認同。

2、影響孩子的婚姻觀、擇偶觀

如上所述,父母離異影響著孩子對男女性的看法,對婚姻關係的看法。當我們不去修復這一份影響的時候,孩子就會開啟「默認模式」,即所見所思即所得,孩子是天生的觀察模仿高手,觀察影響他們的認知,認知又決定他們的行為。

如這位朋友的狀況,孩子可能會因此憎恨女性,拒絕婚姻,由於對某一性別的過分認同,還可能形成同性戀,如果孩子是男孩,成年後可能會發展出玩弄女性的行為特點;如果是女孩,則成年後可能會討厭自己的性別,同樣形成同性戀或者不愛惜自己的行為特點。


而另一個方面,我們的擇偶模型,是以現實父母為藍本的,如果父母關係和諧符合孩子心中理想父母的模樣,那麼孩子會傾向於選擇與父母同類型的人作為伴侶;

如果父母關係不和諧不符合孩子心中理想父母的模樣,那麼孩子會傾向於選擇彌補了現實父母缺陷的人作為伴侶;

如果父母離異而沒有和孩子釐清責任,讓孩子的「拯救行動」無法成功,那麼孩子將可能會選擇與父母同類的人並試圖拯救對方,即「壞男孩綜合症」,例如前些年嫁個死刑犯的重慶女孩,以及美國一女孩嫁給素未謀面的重犯的案例,她們只是通過拯救這些壞蛋,而彌補自己曾經的缺失。

PS:以上是一些發展的可能性,並非必然,我們需要知道孩子可能的發展方向及心理動機,才能正確預防。故而只是起陳述事實的作用,並不希望引起焦慮,望知悉。

那麼我們怎麼樣才能把這份影響、這份傷害減到最低?以下內容可供參考。



1. 釐清責任,讓孩子安心做自己

如前文所述,當父母離異的時候,需要和孩子釐清責任,讓孩子安心做回孩子的本分。

父母的離異是父母私人的事情,與孩子無關亦不改變孩子與父母間的親子關係,重點要與孩子說明,離異並不會影響父母對他的愛,並且請用行動證明這一點。

2. 不在孩子面前互相埋怨

無論離異的雙方多麼憎恨對方,也無論對方的錯誤是什麼,無論離異的原因是誰是誰非,請不要在孩子面前埋怨對方,再次強調,離異是父母的私人事情,與孩子無關,孩子並不需要為之負責,更不需要成為父母宣洩情緒的「垃圾桶」,這會激發孩子的「救世主」心理。

同時,這會讓孩子形成「效忠」及「效仿」的行為。例如媽媽埋怨爸爸出軌,那麼孩子可能會選擇站立在媽媽的一方鄙視甚至憎恨爸爸(「效忠」),但成年後又學習爸爸的出軌行為,向爸爸表示自己仍然是爸爸的孩子(「效仿」);

當父母離異的時候,可以把原因簡單陳述,但請不要把裡面的那份情緒傳遞給孩子,你的情緒應該用其他的正確途徑來宣洩;



最後,奉上思維導圖一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_NxoT3ABgx9BqZZICGx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