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新生遺書:我已為你們考上北大,別再煩我!學習為何不能快樂

2019-12-10     淅爸育兒記

快樂教育是一碗毒雞湯?

在應試壓力越來越大的現在,快樂教育不斷被搬到台前,同時又不斷的有在崇尚快樂教育中失敗的家庭,抨擊「快樂教育」就是一碗毒雞湯,害人不淺。

前陣子,著名歌手劉歡就吐槽自己奉行快樂教育,沒在女兒劉一絲小時候逼她一把,讓她過人的音樂天賦沒法得以發揮。

劉歡只是眾多喝下快樂教育這碗毒雞湯的家長之一,而另一位明星則用自己的實際經歷來反向證明了「快樂教育」是錯誤的--郎朗。

郎朗不止一次在訪談中說出自己的父親是多麼嚴厲,為了讓郎朗彈好鋼琴,甚至拿出毒藥、跳樓和鋼琴讓郎朗選擇--要麼死,要麼練好琴。

隨即又有許多人出來抨擊快樂教育,大談高壓才是讓孩子成才的教育方式,畢竟在家可以快樂,而社會不會允許你快樂。

那麼,快樂教育真的是一碗毒雞湯嗎?

是的!對於只知其一,盲目遵從的家庭來說,快樂教育就是一碗毒雞湯;

不是!對於明白快樂教育的真核的家庭來說,快樂教育就是一把讓孩子健康成長的利器;

教育本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快樂只是教學手段之一,而不是教學目的

許多家長認為,快樂教育就是要讓孩子開開心心,遵循孩子的興趣,孩子不開心了、難受了,我們就不教不學,不要逼迫孩子,不要給孩子壓力。

讓孩子無所顧忌、隨性而學,恰恰是對快樂教育的一個誤解,只取其「快樂」的意願,而忘卻了「教育」一事。只遵循快樂的教育,並不能稱之為快樂教育,那只是家長無原則溺愛孩子的一種表現。因為學習和教育,從來就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這要從三個角度來說明:

  • 學習是一個枯燥地需要反覆練習的螺旋式上升過程

教育從來就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也對此發出過質疑:憑什麼教育是快樂的?

學習本就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如果你要學到某項技能,你就必須學習其基礎知識,隨後反覆練習,不斷面對並解決所遇到的困難,不斷考核自己,從而不斷提升--這個過程要克服各種困難,面對種種競爭,又怎麼可能沒有壓力?又怎麼可能不讓人難受?

  • 對孩子而言,學習是一件高壓的事情

在我們的應試教育體系中,高考被譽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教育部給各地教育部門施加壓力,各地教育部門給校長施加壓力,校長給老師施加壓力,而老師給孩子施加壓力的同時,也給家長施加壓力,而家長再給孩子施加壓力。

結果,孩子還沒考試就被壓垮了,此外,媒體湊熱鬧,交通部門湊熱鬧,警察也湊熱鬧……全社會都極度關注高考,這種壓力最後全轉化到孩子身上,你說他們能沒有壓力嗎?

  • 對家長而言,教育需要付出成本

作為教育孩子的主體之一,家長是需要付出成本的。父母是唯一不需要考證件就能做的職業。

這就意味著,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需要不斷學習教育技能,讀懂孩子的需求,明白如何適時鼓勵孩子,而又不讓孩子浮躁;明白如何適時給孩子壓力,而又不讓孩子自尊受挫,進而自卑。

一個事實是,如果家長本身的知識水平不過關,那麼輔導孩子的作業就無從下手;如果家長自身的有不良的行為習慣,那麼教育出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就無從談起。

教育本身就不是快樂的,那麼快樂教育有存在的必要嗎?

為什麼要進行快樂教育?

既然教育和學習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那麼我們不是更應該給予孩子壓力,逼孩子一把嗎?

在做「是否應該逼孩子一把」之前,我們先來看幾組數據,來自「北醫兒童發展中心」發布的「中國兒童自殺報告」:

第一組數據: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於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

第二組數據: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上海地區有24.39%的中小學生曾有一閃而過的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認真考慮過該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計劃自殺,並有1.71%的中小學生自殺未遂;

第三組數據:中國官方公開報道的一組數據表明,多年來,中國是世界上兒童自殺第一大國;

第四組數據:在自殺者的年齡排列中,12歲占第一位(40.3%),其次為14歲(22.7%),11歲和13歲(13.6%)。在自殺者的性別對比中,女孩子遠遠高於男孩子:女孩占(72.7%),男孩僅占(23.7%);

第五組數據:全國中、小學生精神障礙患病率為2.6-32.0%。高校約有20%的大學生有心理問題,其中15%屬於一般心理問題,需要學校、親友進行疏導;3.5%有心理障礙,出現失眠、消瘦等症狀;1.5%有精神病,失去自制能力,分不清現實與幻覺;

中國兒童在自殺原因的排列中:
學習壓力過重占第一位(45.5%),其次為早戀(22.7%),父母離異(13.6%)。
在自殺者的年齡排列中:
12歲占第一位(40.3%),其次為14歲(22.7%),11歲和13歲(13.6%)。

在樊登的一場演講中,同樣提到了兩件事情:

  • 一群北大清華的老師,教不好自己的孩子,逼得孩子自殺;
  • 一位考上北大的學子割腕,留下遺書給父母:我已經替你們考上了北大,請你們不要再來煩我,不要把我的遺體送回去,我討厭那個地方;

這些數據、這些事實,在高壓教學、高壓學業之下,孩子們需要快樂,更準確的說,孩子們需要能掌握自己獲取快樂的能力,正確的快樂教育,對承受著高壓的孩子們而言確實刻不容緩。

正確的快樂教育:如何讓孩子學會「苦中作樂」

嚴格不等於專制、空洞,說教。快樂教育不等於放任無原則。有的人故意扭曲「快樂教育」的本質意思,快樂教育,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磚研興越,使學習成為孩子實現自我價值的快樂源泉。

那麼快樂教育,應該怎麼做才正確?

  • 正視快樂教育的真核:快樂是教育的手段之一,而絕不是教育的目的

快樂,是教育的手段之一,但絕不是教育的目的。

快樂,是一種氛圍;

教育是一個過程;

快樂教育的真核在於:讓孩子體會教育中的快樂,教會孩子從生活中獲得快樂的能力,而不是讓孩子一直快樂而逃避現實的困難,是為「苦中作樂」。

  • 「苦中作樂」的真核:成果前置的成就感

教育是一個過程,一個讓孩子砥礪前行的學習過程,這個過程很漫長:從幼兒園到大學本科畢業,需要19年的時間。

我們常常會教育孩子:好好學習,以後找一份好工作,享受幸福人生。而這19年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顯然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一份需要19年後才能體會到的快樂,換成成人也鮮少有人能夠堅持。

但這個問題並非不可解決,最好的方式就成果前置,我們來看看一個例子:

在西安,8歲的孩子每晚和媽媽一起擺攤賣櫻桃,一般一天能賺800多元,而當眾人問孩子賣貨所得是怎麼樣用的時候,孩子回答是:「買零食」。

這位媽媽同樣崇尚快樂教育,但她的方式,是讓孩子把課本所學的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孩子自己通過知識進行自己創收。

孩子在賣貨的過程中,需要反覆運用數學知識,即便是最簡單的數學知識,當他能從自己所學的知識中獲得自己想要的快樂,那麼快樂教育就湊效了。

相比之下,一些家長在煩惱孩子的99乘法表還沒背熟,四則運算還沒能運用自如,而不斷逼孩子上補習班,同樣的教學內容,不一樣的教學方式,高下立判。

同樣的情況的,還有郎朗。許多人會關注到郎朗父親對他的嚴苛,但卻沒有看到為了讓郎朗得到鋼琴給他的快樂,郎朗的父親付出了多少努力:

郎朗一直夢想著走向國際舞台,出國比賽需要6萬元,那時候郎國任借了5萬元!去德國參加埃特林根青少年國際鋼琴比賽。最終郎朗創造了紀錄,成為在國際上第一次拿兩項大獎的中國選手,也是埃特林根大賽歷史上第一次給同一個人兩項大獎!

沒有這份成就前置,郎朗還能堅持嗎?

  • 認清並接受你的現實孩子--堅定不移地發揮孩子所長

多次拿出郎朗的例子,並不是倡導家長向郎朗的父親學習--讓孩子選擇毒藥或者跳樓,對孩子以死相逼。

郎朗的父親之所以會嚴厲逼迫郎朗學習鋼琴,是因為郎朗的父親早早就發現了郎朗的鋼琴天賦:郎朗在三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發現了他音樂方面的天賦,因為郎朗父親是一位二胡演奏者,於是父親就開始找人測試郎朗的鋼琴天賦。

他接受了自己孩子真實的模樣,沒有在學業上逼迫郎朗,充分發揮了孩子的天賦。

每個家長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孩子,這個理想孩子有一些共同點:聰明伶俐,學什麼都快,聽話懂事...

但實際上家長們的真實孩子往往不會如此,進而家長們就把理想孩子當成了現實孩子的標準--他們認為孩子就理應如此。

甚至乎這些家長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天賦在哪,長處在哪,優勢在哪,就盲目對孩子施以高壓。最終讓孩子成為上述樊登所談及的叛逆兒童、上述報告所提及的那40%的因學習壓力而自殺的一分子。

在江蘇太倉竟然有位父親,主動幫9歲的兒子小黑牛辦理退學,支持兒子玩網遊……如今九歲的小黑牛已經退學兩年,那時他才剛上小學二年級。如今,他已經是電競直播大神了,在網遊界小有名氣。

和郎朗的父親一樣,小黑牛的父親傾儘自己的所有支持著孩子的「事業」:黑牛的父親在北京做餐飲生意,之前帶兒子去踢過足球、打過籃球、高爾夫等。可是,兒子都毫無興趣,在學校學習也很糟糕。不忍心看著兒子悶悶不樂,父親主動幫他辦理了退學,並全力支持兒子的遊戲人生。

對於小黑牛父親的做法,許多網友表示不贊成,但反過來看,在彼時郎朗的父親逼迫郎朗學習鋼琴的時候,不也一樣需要遭受這些質疑嗎?--讓一個名不經傳的孩子去參加國際比賽並拿獎,無疑痴人說夢。

再者,多數家長讓孩子學習,不就是抱著讓孩子有一份體面工作,賺足夠多的錢以獲得「成功」,小黑牛不是也把這件事情做到了嗎?只是小黑牛和郎朗一般,不符合多數人心中理想孩子的模樣罷了。

  • 認清並區分家和工作的規則

家一直被我們形容成充滿包容性的,為我們遮風擋雨,為我們提供依靠,是一個快樂的場所--事實上理想的家庭應該如此。

工作是充滿競爭的,或者說工作的規則就是競爭。但這不代表我們要把工作的規則帶到家庭裡面去。

工作下班之後,不要把工作的不愉快帶到家裡,要在家中培養形成一種快樂良好的氛圍,最好能和孩子有一些經常性的互動或者遊戲。

同樣的,社會是充滿競爭的,但不代表我們要早早把競爭規則放置到家庭中,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教會孩子擁有面對競爭勝敗時的應挫能力,成為孩子心中的安全島,從而讓他們無堅不摧。

  • 家長不做負面情緒的傳遞者

當你生氣或者煩惱的時候就不要再教育孩子了,因為你一旦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就會很容易影響到孩子的情緒。--不要把你的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

很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當我們輔導孩子作業時,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屢教不懂而生氣憋屈,而同時孩子也是在委屈、害怕的負面情緒當中,當你開始因此而發火的時候,就把孩子往被教育的痛苦中推。

而同樣,當你發現自己的孩子不是很開心時,就不要再強迫他學習了,這樣做不但學習的效果不太好,可能還會形成牴觸的心理。--給孩子適當的發泄空間

我們要做的快樂教育,固然不是讓孩子逃避困難,逃避現實,當同樣也不是加深孩子的負能量,快樂教育,是幫助孩子走出教育的痛苦,學會如何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困難,解決困難。

淅爸寄語:快樂教育,是教育孩子獲得快樂的能力,而不是讓孩子只知快樂,而忽略了教育的目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mkt8m4BMH2_cNUgVx0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