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贏得孩子的尊重,青春期就不叛逆

2020-03-30     淅爸育兒記

青春期,一個讓無數家長頭疼的時期,在這個時期的孩子「自我」達到一個峰值,那個幼年時期對父母充滿崇拜,把父母視若偶像而言聽計從的孩子,突然之間就變了個人,經常做出種種叛逆父母的行為;又因為體內激素的緣故,做事偏激。

家長們或打或罵或泄氣,更有甚者還把孩子送到諸如豫章書院等「好學生訓練營」,最終釀成一起起悲劇。可實際上,要讓這些孩子重回正道,往往需要的是贏得孩子的尊重。

贏得孩子尊重的父母,才能重新做回孩子的偶像,贏回孩子的崇拜。

贏得孩子尊重的父母,讓孩子變成父母的「小迷弟」

一般熱衷於追星的男女粉絲,我們戲稱為「XX明星的小迷弟、小迷妹」,孩子天生是會「追星」的,但不同於青春期的孩子的是,無論是鋼鐵俠蜘蛛俠,還是某晗某冪,都不及父母在年幼的孩子眼裡的星光璀璨:

年幼的孩子總是對父母言聽計從,當聽到別人說父母壞話的時候,總會一副氣鼓鼓的模樣,並且再膽小的孩子都會極力維護自己的父母,並且費盡心思想得到父母的認同、讚美。

今天要講3位讓孩子變成自己「小迷弟」的故事,當孩子重新崇拜父母,叛逆就不復存在。

  • 《十月圍城》--用實力獲得孩子尊重,同時助推孩子成長,而不是用武力

在電影《十月圍城》裡面,兒子李重光對父親李玉堂一向言聽計從,在父親面前總是一副唯唯諾諾的模樣,但這些都是表面的,暗地裡李重光參加了父親反對的、充滿危險的革命事業。

終於在一次遊行中,李玉堂發現了兒子參加革命的事實,怒不可竭地當場和兒子起了爭執,想把兒子拉回家。

但他沒有想到的是,那個表現得對自己是那麼害怕的兒子,居然敢忤逆他,並且兇狠地對自己嘶吼著--這可是從沒有過的事情。

而且兒子口中的那個「亡國奴」,不正正是在罵他嗎?不正正是暗喻他的懦弱嗎?

和所有把孩子成績不好轉而怪罪遊戲開發商的父母一般,李玉堂沒有認為是自己的問題,反而轉過頭去找孩子的恩師、自己的摯友撒氣,怪罪摯友為什麼要讓兒子加入這麼危險的事業中,反覆強調著「我五十歲才有這麼個兒子!我只有這麼一個兒子!」

而在摯友失蹤,見證了革命的轟烈和勢在必行之後,李玉堂開始鼓起勇氣,代替摯友執起了報館的大旗,投身於革命事業中,這一幕讓兒子看見了。此時李重光看向父親的眼光十足就是一個「小迷弟」。

晚上回家後,在此前爭執中被兒子摔壞的懷表已經修理好放在他的桌面上,並且兒子還十分誠懇地給父親倒上了一杯酒--而在之前,兒子是情願偷偷躲起來自己吃飯。

兒子的這一舉動,讓這位父親醒悟了--他已經不是那個懦弱的、總是依賴自己的孩子了。

李重光拿起了酒杯,敬了兒子一杯--這也是此前從沒有過的事情,而見到父親的這一舉動,兒子李重光眼裡再次冒起了「小星星」。


這對父子關係的轉變時刻,恰恰就是父親用實際行動來贏得孩子尊重的那一刻,逗趣點來形容,這位父親在實力碾壓自己的兒子,向兒子證明:你大爺還是你大爺,重拾自己在孩子心中曾經的高大形象,並且幫助兒子走出對父親的恐懼,變成了認同。

而兒子呢?他從過去單純的害怕自己的父親,再次變成了崇拜自己的父親。當父親與他交代外面不太平,不要出去的時候,他也由衷地應諾,叛逆從這個孩子身上消失了。

是啊,其實父母的社會力量、社會經驗等遠超孩子,但卻鮮少有家長給孩子正確地展示過這一點

  • 《葉問4》--用理解贏得孩子的尊重,而不是用情感勒索

在電影《葉問4》裡面,葉準是一個十足的壞小孩,因為打架而被勸退面臨無書可讀的狀況,身患癌症的父親葉問,在聽說了美國留學的出路之後,不管兒子是否同意,一意孤行地前往美國給葉准找學校。

在美國期間,葉問每天往家裡打電話,葉准都是「已讀不回」的狀態,他始終怨恨自己的父親,為什麼非得讓他讀書,為什麼不能讓自己像他一樣成為一個武師--葉准一直崇拜著父親的拳師形象。

直到後來,肥波告訴葉准,葉問身患絕症命不久矣的時候,葉准哭得一塌糊塗,並且承諾一定聽父親的話,一定好好讀書。

這本該是一個圓滿的親子結局不是麼?但令人意外的是,在經歷了與萬宗華的女兒相處之後,他明白了自己能幫助孩子的並不是讀書,而是順勢而為。

葉問沒有用自己的病痛來勒索兒子上學,反而尊重起了兒子的意願,從美國回來之後,親自教葉准詠春,兩父子的矛盾得以解開,而兒子葉准,也展現出了與此前叛逆狀態完全不同的一面:積極而充滿動力。

面對叛逆的兒子,大部分父親在力量上仍有著絕對優勢,可以把孩子打怕了、打慫了、屈服了,然後不情不願地去上學,而之於葉問和葉准,若是真要用起打罵教育,葉准估計要「跪著喊爸爸」。

面對叛逆的兒子,家長們或許會控訴孩子:「我為你付出了所有,你就這樣忤逆來報答我嗎?」,而之於葉問和葉准,身患絕症時日無多,是情感勒索中最強大的武器。

但是他既沒有動武,也沒有動情,而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並同時用自己僅存的、擅長的來輔助孩子成才。所以他獲得了孩子的尊重,並且同時也幫助了孩子成長起來、成熟起來。

是啊,其實孩子有什麼理想我們真的無法左右,我們唯獨能做的,就是用我們的力量、優勢,幫助他們少走一些彎路,志同道合的彎路。

  • 淅爸的轉變--成為孩子後盾,而不是給孩子二次傷害

這一小節,是淅爸自己的故事,我與我的父親。如果說李玉堂、葉問是虛構的人物,那麼這一節就是活生生的案例。

我的父親沒有如李玉堂、葉問般在各自領域般翹楚的實力,非要我形容的話,他就是一個普通家庭裡面的普通父親--沒什麼大本事,脾氣也暴躁,小時候我面臨的也是粗暴的打罵教育。

在我進入叛逆期的時候,因為與父親起了爭執,整整3年我沒有與父親說過一句話,我也整整當了3年的壞孩子--無論是家長眼裡還是老師、同學眼裡。

直到復讀的時候,一次我與人鬥毆,鼻青臉腫地回家時,其實我是很害怕的,和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樣,我知道自己犯了錯,可能要被記大過乃至開除,我更害怕面對父母的斥責。

可是很意外,回來家風平浪靜,甚至我父親也沒多問一句,我本以為那是冷漠,第二天我才知道什麼叫熱血澎湃。

鬥毆的事情並沒有結束,在第二天放學的時候,門口來了很多社會人士,我知道那是對方叫過來的。可沒等我出去和他們「拼了」,他們就鳥獸散了,因為警察來了,帶頭的幾個還被警察抓了。

然後我就看到了我的父親,帶著他的幾個好朋友(有正經的,也有不正經的)在那門口等我,他什麼都沒說就走了,當時一起過來的一位叔叔跟我說:是你爸報的警,說你被欺負了叫我們一起來護你,我們等了你一個多小時

我爹,還有淅姐、湯丸

當時我一直楞到了回家,回到家後繼續愣了一個晚上,才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我所認為的那些叛逆行為,那些以忤逆父母意願為展現張揚特色自我的行為,是那麼的幼稚,在成人的世界裡是那麼的不堪一擊。

自那以後,我開始正視我的父親,那個曾經我認為是「仇人」的父親,開始尊重我的父親,就如一夜之間變得叛逆一般,一夜之間我再次變得成熟起來---我不再逃課上網,不再沉迷遊戲,不再忤逆,真正地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實際上,父母對著青春期的孩子是有很多優勢的,完全可以實現碾壓,但孩子需要的不是被征服,而是心服口服。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成為孩子的後盾遠比給他們二次傷害要來得有教育意義,如果當年我的父親先是對我動手動口,再置之不理,那麼第二天的情況我估計就是身心俱創,反而對父母更加的幽怨。

能贏得孩子尊重的父母是輕鬆的,就如我的父親一樣,在此後我從沒有讓他擔心過任何一件事,我們兩仍然很少話,但交流的時候,總是會把對方的話客觀地聽進去。

贏得孩子的尊重,先分清楚愛和控制,而後讓孩子喜歡你

大部分家長是愛孩子的,但為什麼有一部分父母對孩子的愛會讓孩子叛逆?這就是因為分不清愛和控制。

李玉堂很愛自己的獨子,他很擔心兒子的安危,但是兒子叛逆了;

葉問很愛葉准,他為之默默付出,但是兒子叛逆了;

我的父親、天底下的大部分父親,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到了青春期孩子叛逆了。

我們經常把愛到最後變成了控制,愛和控制是有著完全不同的感受的。

你愛一個人,你會希望他好,希望他快樂,希望他開心;而控制,是你只能按我希望的方式快樂,你不能跟別人快樂,不能用你想要的方式快樂,不能用我不認同的方式快樂,充滿著占有欲。

在這點上,李玉堂如此、葉問如此,我的父親也曾是如此。

當我們醒悟到自己對孩子的不是愛而是充滿占有欲的控制,並願意放下控制重新執起愛時,我們才有機會獲得孩子的尊重。

  • 認同--讓孩子卸下「刺」的最好方式

在奉公守法的前提下,每個人都享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目標的權利,孩子同樣如此。

他們可以有自己的理想,有他們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於父母的生活方式,只要他們不違法,並且能從中有所收穫,收穫開心、快樂、過得好,那我們就應該認同他們。

孩子之所以被認為是叛逆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不被父母認同。

放下你的不認同,他的逃課、他的沉迷網絡、他的打架鬥毆,都是他的「刺」,用於保護自己,抵抗父母的否定,每一個青春期的孩子都清晰知道這些行為是不正確的。

當父母認同他們的時候,他們就不需要再舉起這些「刺」,就如李重光,當父親認同他所嚮往的革命事業時,他就不需要再偷偷摸摸,不需要和父親爭得面紅耳赤。

  • 淡化--讓孩子感受到被寬容的舒適

青春期是一個成長階段,必然會發生,同時也必然會消失。勢必會消失的,我們為何要執意去強化?

本來就會消失的,越淡化,消失得越快。相反,如果被人反覆提起、批評、指責、嘮叨,這些問題可能一生都難以得到改變。

因為這會造成孩子一遍遍的心理強化,在孩子大腦的神經迴路中留下重重的劃痕,再也難以抹去。

就如我的父親,當他淡化我鬥毆的痕跡時,淡化我的一切叛逆行為,不再嘮叨、批評、指責的時候,我的叛逆反而消失得越快。

父親之所以能淡化我的行為,是因為他對我有寬容的心,在彼時乃至當下,我都十分感謝父親對我惡劣行為的寬容。

  • 允許--贏得孩子尊重的不二法門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叫「變色龍效應」的心理學效應,這個效應的意義是,當我們無意識地去模仿對方的行為時,能更快地讓對方喜歡上我們,認同我們,即被默認為「同類」,而「允許」同樣能讓孩子感到父母與自己是「同類」。

因為允許是理解和接納,代表著你看到了孩子的內心需要,那麼孩子也會在乎你的感受;而不允許代表著不理解、不接納,無視孩子的內心需要,那麼孩子也不會在乎你的感受,他會繼續做你不喜歡的事情。

於是,允許讓事情變小甚至消失了,而不允許讓事情變得越來越嚴重。

就如李玉堂允許兒子參加革命事業,兒子反而不再那麼激進;

就如葉問允許兒子成為拳師,兒子反而變得積極向上充滿活力;

就如我的父親允許我的叛逆,反而讓我沒有了叛逆的心理;

後來我與當時去護我的一位叔叔聊天才知道,原來當年父親年輕的時候,他們這一小撮人就是鎮上的叛逆份子,與我比完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只是起初父親不希望我走他同樣走過的彎路,而後來他想明白了,允許我犯同樣的錯誤,不經歷過怎麼會知道有多痛。而不同的是,那位叔叔說,當年爺爺拿滾面擀打了爸爸一頓,而我的爸爸則選擇用他的力量做我的後盾。


淅爸寄語:「你大爺還是你大爺」的真正含義,不是用「大爺」的身份試圖去控制孩子,而是以「大爺」的身份,做孩子的堅強後盾,做孩子的有力支撐,用「大爺」的力量、見識、經驗,幫助孩子走他想走的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TIauRnEBrZ4kL1ViP53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