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著作·處世三大奇書《小窗幽記》全文譯文(集醒篇·2)

2020-01-20     愛我國學


《小窗幽記》作者是陳繼儒。另有新版《小窗幽記》(陸紹珩篡輯)。全書始於醒,終於倩,雖混跡塵中,卻高視物外;在對澆漓世風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雋,其格言玲瓏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它自問世以來,不脛而走,一再為讀者所關注,其蘊藏的文化魅力,正越來越為廣大讀者所認識。


集醒篇


一一、伏久者,飛必高


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

【譯文】

伏藏甚久的事物,一旦顯露出來,必定飛黃騰達;太早開發的事物,往往也會很快的結束。

【評語】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準則,在長久的潛伏下,已將內涵歷練得充實飽滿,一旦表現出來,必定充沛淋漓,而能「不飛則已,一飛沖天。」如果沒有這些長久的潛伏,又何能「飛必高」呢?

「開先者,謝獨早。」也是很合理的,因為太早開發,各方面無法配合,自然很快就竭盡力量而凋萎。「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就是因為太早開發,不到中年便都成了平庸的人。倒是那些年輕時沒沒無聞的人,在歲月中不斷儲備實力,而終成了晚成的大器。生命之經驗和寶藏的開發也是如此,就像一罐酒一樣,愈陳愈香,要讓它在歲月中醞釀、成熟,才會是一罐好酒。


一二、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


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要看他會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禍儆之,要看他會救。

【譯文】

天要降禍給一個人,必定先降下一些福分使他起驕慢之心,目的要看他是否懂得承受的道理。天要降福給一個人,必定先降下一些禍事來使他引起警覺,主要是看他有無自救的本領。

【評語】

老子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又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天道尚且如此,何況人事。

得微福而驕慢,驕慢便是禍根,福本不厚,又以驕慢削之,可見不堪受福,惟有降禍了。驕慢非但天不降福,人也不助其福,因為人人皆厭惡驕慢之人。天寵 既失,人和又無,微福必無法維持長久。福盡禍來,不堪受福,又何堪受禍?若得微福而不驕,即使是禍來,心也不驚。受福不驕,受禍不苦,是深明福禍之道,只有不為外物動心的人才能做到。

欲降福而先降禍,是天之善意。不明禍何能降福?一旦福去禍來,又豈能消受得了?先以微禍儆之,若能救助,即使是他日禍來,也能如此救助。達人處禍不憂,居福不驕,知福禍在於一己所為天意雖然不測,總之在能自救,心則常保泰然。


一三、世人破綻處,多從周旋處見


世人破綻處,多從周旋處見;指摘處,多從愛護處見;艱難處,多從貪戀處見。

【譯文】

世人多在與人交 際應酬時,在行為上有了過失。指責對方,是出於愛護的緣故。而會覺得放不下,則是貪愛留戀所造成。

【評語】

好在人情場上作周旋的人,必定在人情場上見過失。交 際應酬,本難面面俱到,此處應付得了,他處必定不及應付,恁是八面玲瓏的人,也難免落得個虛假油滑之名。何況交 多必假,窮於應付,難免虛與委蛇,全天下都是好友,就是聖人也難以做到。周旋到煩人處,恩多反怨,種種嫌隙生。

愛之故而責之,責備是要他好,如果不愛,任他死活,毫不相關,又何必責之。責也有道,要責其堪受,以愛語導之。若是不堪接受,那麼愛中生怨,責之又有何效。

人情的艱難,往往在於留戀。貪生者畏死,戀情者畏失。大凡著於何處,何處便難;難捨何處,何處便難。惟有能舍一切難捨,不貪一切可貪的人,才能自由 自在行於世間,而不為一切所縛。


一四、山棲是勝事


山棲是勝事,稍一縈戀,則亦市朝。書畫鑑賞是雅事,稍一貪痴,則亦商賈。詩酒是樂事,稍一曲人,則亦地獄。好客是豁達事,稍一為俗子所擾,則亦苦海。

【譯文】

山居本是愉快的事,如果起了貪戀,又與俗世有何不同?愛好書畫是高雅的行為,但過於無厭,跟商人並無二致。作詩飲酒原是樂事,若是屈從他人,敷衍應付,則如同地獄。好客交 友是令心胸舒暢之事,一旦成了俗人喧鬧的場所,亦成了苦海。

【評語】

山居的本意是要遠離塵囂。如果對山林起了熱情,豈不是有違本意嗎?每見名山勝景,大興土木,原味盡失,加上遊人缺乏公德,滿地果皮紙屑,那麼山林又何異於市場。寫字繪畫,原本是風雅的事,若必以巨金購置名家之作而後甘,則淪為買賣,雅意盡失,成為炫財傲富的事。

作詩飲酒,要起之於興,發之於情,倘若既無興致,又無情趣,徒然為了應付而為之,就十分痛苦了。好客亦是如此,可以舒展胸懷,若是來者不拒,喧騰一堂,或者俚曲艷調,吆五喝六,不僅令人頭痛,避之猶恐太遲。所以,事不能貪,不能俗,一旦流於貪俗,則與世俗無異,又何來勝事、雅事、樂事和豁達事之分呢?


一五、輕財聚人,律已服人


輕財足以聚人,律已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譯文】

不看重錢財可以集聚眾人,約束自己則可以使眾人信服,放寬肚量便會得到他人的幫助,凡事率先去做則可以領導他人。

【評語】

任何事情均有其相成之道,在相處方面,則是指做人的態度。財是眾人所希求的,如果太重視錢財,而將利益一把抓,他人得不到利益,便會離開你。相反地,將利益與他人共沾,甚至捨棄個人的利益,他人心存感激,自然就不會背叛你,所以說「輕財足以聚人」。自我約束是使人心悅誠服最重要的方法,因為人人心中都有個平等觀念,你能做的事他便能做,如果不能約束自己,又怎能要他人約束自己。律已甚嚴,使人心生敬意,自然就肯聽從你了。

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肚裡不能撐船,早就下台鞠躬了。肚量狹窄,必然不能容人,也無法得到他人的愛戴,而紛紛離去。大廈失去了支柱,豈有不塌之理。因此欲得人才而善用之,首先要有容人的雅量。凡事帶頭去做,才足以領導他人。因為,事情來時,多數人都是猶疑不定,或者不信任,或者畏懼,如果領導的人也如此的話,事情便難望辦成。反之,能洞燭先機,解除疑惑,不畏艱難地去做,那麼他人便一掃疑惑,而欣然跟從了。


一六、將難放懷一放,則萬境寬


從極迷處識迷,則到處醒;將難放懷一放,則萬境寬。

【譯文】

在最易令人迷惑的地方識破迷惑,那麼無處不是清醒的狀態。將最難以放下心懷的事放下,那麼到處都是寬廣的路。

【評語】

「迷」就是失去了自己的道路。生命中有許多事情會讓我們迷惑,智者在未迷失自己之前就已識破,故而不取;愚者卻連一些簡單的歧路也不能看出,甚至因此往而不返。倘若能識破這種虛假,就不會再浸沉其中,可惜人們往往走出這一個迷惑,又進入另一個迷惑之中。就個人而言,如果最令人沉醉的事物都能一一看破,那麼就很少有能讓他迷惑的事了,自然就能處處清醒。

讓人覺得難以放下的,無非是名利、得失和憎愛。難捨名利的人,如果沒有名利便覺得呼吸困難。生命不可愛,一旦得到名利又怕失去,仍然覺得呼吸困難,生命難可愛。而心懷憎恨的人眼中看到的人可恨,心中想到的事可恨,連腳下踩的路都會令他生厭,何況是難捨的事。至於情痴愛聖們,則你愛我不愛,我愛你不愛,好不容易兩人相愛了,今天吵架,明天冷淡,後天又不得不分離。

人心牽牽纏纏,天地卻始終遼闊。眼前無路往往是心中無路,心中無路則是自己搬來石塊擋道,如果將石塊拿走,自然萬境寬廣,諸事順遂。


一七、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

【譯文】

逢到大事和困難的時候,可以看出一個人擔負責任的勇氣。遇到逆境的時候,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胸襟和氣度。而逢到喜怒的事時,則可看出一個人的涵養。在與群眾同行同止時,也可看出一個人對事物的見解和認識。

【評語】

一般人遇到自己所不能解決或是無力承擔的事時,往往容易採取逃避的態度,或自我保護的措施。但若人人都採取這樣的態度,豈不是無人來擔重任了嗎?所以,逢著大事或難事時,便可看出一個人的擔當。一有胸襟氣度的人,在面臨逆境時不會怨天尤人,他能接受順境,也能接受逆境,因為他明白世事不可能十全十美,尤其需要人的努力。

喜怒最易使人心動而失去正確的判斷力,喜要能不得意忘形,怒要能明白事理,所以有涵養的人往往不易為喜怒所動,一方面是真正可以喜怒的事並不多,一方面也是怕因喜怒而判斷錯誤。一般人容易隨別人的行止,而和他們做出同樣的事,但別人所做的事不一定是對的,真正有識見的人心中自有取捨,而不會盲目地追隨。


一八、以我攻人,不如使人自露


良心在夜氣清明之候,真情在簞食豆羹之間。故以我索人,不如使人自反;以我攻人,不如使人自露。

【譯文】

在夜晚心境平和的時候,容易看出一個人的真心,而真實的情感在簡單的飲食生活中,最能流露出來。因此與其不斷去要求人家,不如使其自我反省。與其攻擊他人的弱點,不如使其自我坦白錯誤。

【評語】

白日喧擾,無暇靜想,人較易依一時的慾念而昧理行事。等到萬籟俱寂,一燈獨坐,細想一日言行,才覺多有不是,而生慚意。因此,夜氣清明時,最容易自我反省。

真情不在錦衣玉食,而在簞食豆羹,因為錦衣玉食味濃,人心易貪戀而忘情,簞食豆羹味淡,人心不生執著反易流露。就如以酒交 友多入昏沉悔恨,以茶交 友反見情意長久,道理是相近的。

為了改變一個人的行為而不斷去要求他,不但自己疲累,他人也會生厭,倒不如讓他自覺其非,才是根治之道。同樣的,與其去攻擊他人的惡行,使他惱羞成怒,不如使他自慚而向人坦白,才是最好的辦法。如此既不會疲累生厭,也不會令人惱羞成怒,不是一舉兩得的事嗎?


一九、寧為隨世之庸愚,勿為欺世之豪傑


寧為隨世之庸愚,勿為欺世之豪傑。

【譯文】

寧可做一個順應世人、平庸愚笨的人,也不要做一個欺騙世人、才智高超的人。

【評語】

大好大惡之人,往往才智高人一等。多見世人死於欺世的豪傑之手,而不見世人死於庸愚之口。才智不足,固不足以為論,而才智匹配的人,如果心術不正,專圖一己之利,其才智無非是吃人的工具,如何稱得上是豪傑?如王莽、曹操之輩即是。

豪傑之為豪傑,在於能運用才智造眾人之福,否則只能稱之為梟雄寇盜,所謂欺世之豪傑,便是指這一類的人而言。

一般人不甘做庸愚,而寧願做豪傑,無非是為了表現自己,少有發心為眾人謀福利的,這樣的發心,即使才智足夠,難保將來不欺世盜名。倒不如安守平庸,免得貽人口實。豪傑之心甚苦,不能擔其苦的不足以為豪傑。庸愚易為,守善隨世,又有幾人甘心為之?人貴自知而不自限,庸愚之徒與欺世之輩相較,卻是大大的豪傑呢!


二、習 忙可以銷福;得謗可以銷名


清福上帝所吝,而習 忙可以銷福;清名上帝所忌,而得謗可以銷名。

【譯文】

清閒安逸的享受是上天所吝惜給予的,如果使自己習慣於忙碌,則可以減少這種不善的福分。美好的名聲是上天所禁忌的,如果受到他人的毀謗,則可以減輕由名聲所帶來的負擔。

【評語】

清閒安逸的日子並非人人都能過的,不僅上天不容許如此,人們也不容許太過清閒的人。人在清閒中容易懶散,逐漸失去生命的活力,甚至生出悲觀的思想,這是因為身體閒了,腦子卻不得閒。每見一生辛苦的人,一旦退休下來,卻不懂得如何排遣生活,過不了幾年,就衰老而死這是上天吝福呢?還是人不堪無聊麼?倘若能夠利用這難得的空閒,做些有意義的事,就不至於如此了,所以說「習 忙可以銷福!」

名聲是不容易維持的,而且也是累人的事。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完美的名聲有時也會帶來禍害。因此,如果遭到他人毀謗,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名聲既然受損,就不易遭人嫉妒,而可以擺脫盛名之累,做些自己喜歡的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_0eUxG8BjYh_GJGV_l0h.html



夏日詩詞100首

202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