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機構一季度持倉變化,猜想疫情後期布局方向!(4月27日)

2020-04-27     鬥牛亮劍

一季度機構持倉:

一季度基金配臵情況已經全部披露,Q1中小創環比增持,主板減持-4.61pct,創業板增持較為明顯4.02pct,科技成長行業獲得明顯增持。具體而言,Q1基金增持的行業主要在科技成長和必須消費行業,例如醫藥+ 5.11PCT、計算機+3. 98pct、傳媒+1.23pct、農林牧漁+ 1.11pct、商貿零售+ 0.55pct等行業增持明顯。減持的行業主要集中在可選消費和金融行業,例如家用電器-2. 45pct、非銀金融-2.46pct、銀行-2.39pct、消費者服務-0.86pct等。其中,前期漲幅明顯的電子-1.41pct有所減持。

從基金總規模來看,全部基金規模有所上升,主動型基金規模也有所上升。2020Q1 全部基金資產總值為 178107.26 億元,較上季度 153161.27 億元環比上升 16.29%;主動型基金資產總值為 13830.53 億元,較上季度 12628.79 億元上升 9.52%。

機構配置邏輯:

1、增配直接受益疫情的醫藥、計算機和傳媒行業,主要集中在醫療器械、製藥、雲經濟、遊戲等領域,這點在一季報業績預告中也得到了驗證,尤其在創業板醫藥領域體現得尤為明顯。

2、增配具備穩定內需的農林牧漁、商貿零售和電力及公用事業行業,主要集中在畜牧業、超市和環保及公用事業+0.18pct,發電及電網+0.09pct。

3、減配金融板塊。受持續降息以及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影響,銀行基本面趨勢惡化,環比減持2.4pct;同時,在非銀板塊中,券商板塊要明顯好於保險板塊。

4、減配海外收入占比較高板塊和高經營槓桿服務業。進入 3 月後,國際疫情逐漸爆發, 導致市場開始憂慮全球需求放緩會使得海外收入占比較高的外需型產業遭受打擊,例如電子和家電行業減持明顯。

疫情後期機構布局邏輯猜想:

1、營收邊際改善,看 ROE,高經營槓桿服務業度過至暗時刻,關注內需型可選消費。經濟活動緩慢開啟,各行業復工復產,營業收入邊際改善,前期受到疫情影響的行業開始修復,尤其消費領域開始復甦。但由於消費相對弱於生產,庫存上升,製造業修復依然受到壓制。同時,海外疫情導致全球需求萎縮,依然會引發未來收入持續性的擔憂,此時市場更注重高 ROE 部門,例如白酒。從結構來看,直接受益於疫情和具備穩定內需的領域依然維持較高景氣;高經營槓桿部門隨著營業收入邊際改善,基本面度過至暗時刻, 例如航空、酒店和部分餐飲。

2、經濟活動逐步接近正常,邊際上看增長彈性,關注周期和內需科技。經濟活動逐步恢復並接近正常水平,各行業營業收入開始大幅回升,此時市場更注重收入增長以及盈利相對收入的波動彈性,高景氣內需科技板塊具備最強優勢,例如計算機、軍工、傳媒。

3、疫情長期結構性影響顯現,看總資產規模擴張能力,關注科技。經濟活動基本已經不受疫情影響,這時候疫情的長期結構性影響開始顯現, 有些行業已經擺脫疫情的影響,但有些行業依然會受到疫情的長期牽制,市場更注重總資產規模擴張能力,政策大力支持的領域將成為重點方向。例如,以新基建為核心的科技領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xSvuXEBiuFnsJQVnrCb.html












明天接著漲?

2019-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