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看100多年前,清末民初的北京小吃攤

2019-10-28     皇城根胡同串子

胡同里的豆汁挑子

豆汁是老北京獨特的漢族傳統小吃,根據文字記載有300年的歷史。豆汁是以綠豆為原料,將澱粉濾出製作粉條等食品後,剩餘殘渣進行發酵產生的,具有養胃、解毒、清火的功效。

「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謂精妙絕倫。」喝豆汁必須配切得極細的醬菜,一般夏天用苤藍,講究的要用老鹹水芥切成細絲,拌上辣椒油,還要配套吃炸得焦黃酥透的焦圈,風味獨到。豆汁是用製造綠豆澱粉或粉絲的下腳料做成的北京的風味小吃。生豆汁兒是水發綠豆加水經研磨,並除去大部分澱粉(用於生產粉絲涼粉等)之後的液體經發酵生產的。豆汁一般味酸,略苦,有輕微的酸臭味。

北京小吃——茶湯

茶湯是一種甜飲食,和藕粉相類,原料也是糜子面。用開水沖食。但它有一套沖制的技巧,非熟手不辦。先把茶湯原料在碗內調好,放好糖與桂花鹵;然後再在高大、體重的銅壺中裝滿滾開的水。售者一手執碗,一手扶壺柄,必須雙腳撇開半蹲式,才能立穩。左手的碗,正好等在壺嘴邊,等水一衝出,碗要隨時變換距離,以掌握開水適量來控制它的厚薄程度,並不使開水外溢,激出糖漿,這是技巧之一。右手要有足夠的控制力量,開水一出壺口,正好注入碗內。要一次完成,才能沖熟茶湯,否則滴滴嗒嗒注水,茶湯必生,不能吃,那就虧本了。同時也要注意水出得猛,會澆在自己手上,燙了自己,也碎了碗,就更不合算了,這是技巧之二。所以賣茶湯沒有這一身技巧是做不了的。

賣切糕的小吃攤。

切糕由玉米和小麥麵粉做成,裡面加入了大量的乾果和果脯。大家都知道玉米面和小麥面在北方是作主食的,而當時往來於絲綢之路的絕大部分都是北方人,所以用麵粉做切糕就理所當然了。北方人吃麵食,都有蒸的習慣,比如饅頭包子窩窩頭,所以我們也自然而然的選擇了蒸切糕這種方法,和面的時候,在麵糰中加入適量的乾果和果脯,以及大量的蔗糖和紅糖,麵粉和好以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就可以上蒸鍋蒸了,大概的流程和發糕,饅頭這些差不多,關鍵之處在於切糕蒸熟以後,接下來的處理方法。

麵茶攤。

麵茶是一種北京傳統風味小吃。麵茶不是茶湯,而是黍子面或小米麵煮成的糊狀物,表面淋上芝麻醬,芝麻醬要提起來拉成絲狀轉著圈地澆在麵茶上。老北京人喝麵茶,講究不用勺不用筷,而是要一手拿碗,先把嘴巴攏起,貼著碗邊,轉著圈喝。麵茶很燙,其實用吸溜更加恰當。碗里的麵茶和麻醬一起流到碗邊再入口中,每一口都是既有麻醬又是麵茶,要的就是這種感覺,這種味道。

餛飩

餛飩是全國各地都有名的小吃,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煮花生。

賣年糕的小吃攤

年糕(nián-gāo,rice cake; new year cake)中國的傳統食物,是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中國農曆新年的應時食品。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有紅、黃、白三色,象徵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如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炒栗子的小吃攤。

賣滷煮的小攤

滷煮在北京是一道著名的的漢族傳統小吃,它是將火燒和燉好的豬腸和豬肺放在一起煮(有時也用豬腰子),買一碗主食副食和熱湯都有了。滷煮起源於北京城南的南橫街。據說光緒年間因為用五花肉煮制的蘇造肉價格昂貴,所以人們就用豬頭肉和豬下水代替。經過民間烹飪高手的傳播,久而久之,造就了滷煮火燒。地道的北京人估計沒幾個不好吃滷煮火燒的。

賣愛窩窩的

老北京賣艾窩窩的。艾窩窩歷史悠久,明萬曆年間內監劉若愚的 《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另外一種傳說是艾窩窩來自於維吾爾族,與乾隆的寵妃香妃有關。《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白粉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面搓。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艾窩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w19EW4BMH2_cNUgjKY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