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化叢書》典故·太王遷岐

2019-10-18   至德傳媒吳蜀豐

《周文化叢書》典故·太王遷岐

發布時間:2019-10-18 00:35 來源:中國報道

文/鄭鼎文

【太王遷岐】公劉遷豳傳至九代,古公亶(dàn)父繼位成為國君。他是周人的又一位傑出首領,忠實繼承后稷、公劉之業,重視農耕,積德行義,富民強國,備受擁戴。可戎狄族卻不斷騷擾。古公給其財富讓其退兵。戎狄得到財富,貪慾更甚,再度攻打不已,企圖霸占土地和民眾。眾人怒不可遏,要求奮起抵抗。古公仁慈厚道,不願因戰爭傷害民眾,毅然率領族人離開豳地,度過漆水和沮(jǔ)水,翻越梁山,一直遷徙到岐山之下的膴膴(wǔ肥沃)周原。豳人一向敬重自己仁厚的國君,舉國扶老攜幼,全都跟隨古公遷移過來。附近邦國聞聽此事,都認為古公仁愛寬厚,紛紛歸附。於是古公貶斥戎狄習俗,營築城郭室屋,分成邑落居住。設立五種官職處理日常事務。這就為後來周人發展壯大,「百里而王天下」奠定了基礎,古公亶父也因此被後世追封為周太王。此事深受孔子稱讚,認為這是仁義得國的典範。《詩經·大雅·綿》便是太王創業於周原的壯美史詩。周人封於邰地,遷於豳地,興盛於岐下周原。太王慧眼識寶地,興周建奇蹟,德隆功高。《詩經·頌·閟(bi)宮》歌頌道:「后稷之孫,實維太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為伐紂滅商積蓄力量,主要是從太王在岐下周原創業肇基開始的。岐山為太王建功立業提供了寬廣的平台,太王選擇岐山而使岐山熠熠生輝,名貫古今。從以上故事可以看出,太王是十分寬厚仁慈、熱愛和平的,在敵眾我寡的形勢下,為了避免戰爭,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太王寧願捨棄財產,丟掉土地,選擇遷移的道路。這是以人為本理念的萌芽,也是仁政德治思想產生的重要根源。


【作者簡介】鄭鼎文,大學文化,中學高級教師(副教授),中國先秦史學會會員,周公思想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陝西省大雅禮樂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寶雞炎帝與周秦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岐山周文化研究會會長,縣社科聯副主席,縣政協文史研究員,省作家協會會員,曾任范家營高中校長和縣老年大學首任校長,著有《周文化叢書》「三王卷」「典故卷」、《周公演義》《品味周公廟》等9本書,在報刊發表文章500多篇。先後應邀參加了武漢、成都、蘭州、上海、寶雞、西安、天水等地的30多場學術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