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下拉還是引體向上?健身小白的背部訓練動作,千萬別選錯

2020-01-15     中國健體那些事兒

高位下拉和引體向上,都屬於背部訓練中的拉類動作。兩者都可以重點刺激背闊肌,也就是增加背部寬度。

很多人容易把這兩個動作混為一談:

有人認為只做高位下拉就可以,畢竟它是「低階版」的引體向上;有人覺得引體向上是最優動作,不需要安排高位下拉。今天要和大家聊聊這兩個動作,因為對於背部訓練而言,它們都很重要,而且完全不同。

動作模式不同

我們希望用這兩個動作完善背部寬度、刺激背闊肌,首先需要了解背闊肌的結構。

從肌肉解剖圖可以看到,放射狀扇形,背闊肌起點位於7-12胸肋棘突、胸腰筋膜、髂嵴和下3-4肋,止於肱骨小結節嵴。用通俗的話講,它的起點位於腹背部和胸外下側,而最後都連接到了手臂上。


了解肌肉之後來看下訓練動作。下拉也好划船也罷,本質上都是肌肉的收縮、牽引,帶動其附著的骨骼發生運動。我們以肌肉的起點和止點位置為基準,肌肉收縮時起點相對固定叫近固定,止點相對固定的叫遠固定。

先來看高位下拉。這個動作過程中,我們將腿固定在器械下方,通過背部和手臂肌肉將重量拉向自己。此時主要是肱骨向身體軀幹靠近,此時背闊肌的起點相對固定,因此我們說高位下拉是近固定;

反觀引體向上。運動過程中,高處的單槓、把手是固定的,雙臂努力帶動背闊肌向上完成收縮擠壓,體現為身體向上提起。這個過程中背闊肌止點相對固定,就是遠固定端運動了。

因為運動模式的不同,兩個動作同為背闊肌刺激,但發力感受並不相同。個人觀點是:

近固定端的高位下拉,在向心階段(把重量拉下來的時候)背闊肌中下端的擠壓感更好;而引體向上在離心階段(身體向下運動的時候)背闊肌上端的拉伸感更強烈。

如果你看過一些健美運動員的視頻,會發現他們把這兩個動作放到超級組進行訓練,在引體向上之後馬上做高位下拉,讓背闊肌的不同部分「雨露均沾」。這樣的訓練方法不適用於新手,下邊會講咱們普通人,如何在背部訓練日安排這兩個動作。

但看到這裡的你一定該知道了:這兩個動作不是一回事!兩種發力模式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需要在實際訓練中仔細體會一下啦~

動作難度不同:

從生理角度看完這兩個動作,咱們還得回歸到健身房訓練。高位下拉能夠自由選擇配重,所以我們可以從輕到重,隨著動作的掌握度越來越高,慢慢升階,但引體向上就不行了。


引體向上對於大多數初階訓練者而言,有兩個明顯的弊端:

1、自重引體向上做不了……即便用了助力帶和器械,背闊肌也沒啥感覺。

2、因為不好做,所以在引體向上時容易聳肩、借力。

自重引體向上做不了,這個很正常。體重偏大、手臂和背部力量較弱、核心收不緊、肩胛骨不能穩定、握力不佳……其中任一部分有點差池,都會影響這個動作的正確性。

正因為咱們大家剛開始訓練,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所以感受不到背闊肌發力。

除了動作本身有問題,還需要考慮體態帶來的影響。如果你在引體向上時發現手臂(尤其是肱二頭肌)和上斜方肌感到疲勞,但背闊肌沒有發力感,很可能是因為斜方肌上部緊張。

為了避免聳肩、借力導致的背闊肌沒有發力感,你要經常放鬆這部分肌群。

在這裡提供一個放鬆斜方肌的小貼士:大家在生活和工作間隙,可以將頭先向左側傾斜,感受右側斜方肌有明顯的拉伸感,保持20秒後換左側。同時用手、筋膜槍輔助揉搓,放鬆緊張的肩頸。

說了這麼多,想要做好引體向上,需要動作和體態同時糾正。想要嫻熟掌握這個動作,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對新人而言,只做好高位下拉就可以了嗎?

不是的!

個人建議:兩個動作都要做

健身初期,我們最喜歡聽到的是非此即彼的論斷,比如飲食中「要吃這個不能吃那個」,訓練中「要做這個不能做那個」。

但健身之路最怕顧此失彼,對於建議和觀點必須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我的建議是:新手兩個動作同時學,同時練,當然可以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


前期:主要學習高位下拉的動作模式,學會如何在穩定肩胛的前提下激活背闊肌。當你逐漸建立起背部肌肉感受的時候,開始嘗試用助力帶、器械作為輔助,慢慢學習引體向上這個動作。

中期:兩個動作都安排在背部訓練日,至於順序需要你根據個人情況安排。有些人習慣用高位下拉激活,然後以引體向上重點刺激;有些就喜歡直接做引體向上,當感覺到餘力不足的時候再轉戰高位下拉,榨乾身體的最後一絲力量;也可以和划船類動作交替進行。

但不要忘記一點:肌肉感受是第一位的。沒有感受,就是在浪費時間。

後期:做超級組,將兩個動作放到一起刺激背闊肌。

絮叨了這麼多,就是希望你能夠給這兩個動作,同樣的重視,也要同步發展這兩種動作模式,體會不同動作帶來的背闊肌變化。在這個基礎上,逐步增加訓練頻率和訓練量,享受背闊肌被激活的感覺,逐漸擁有寬闊的背部線條。

想讓肌肉體積有明顯的增長,需要的時間長、精力多。即便動作正確、計劃得當、刺激到位,也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可能看到背部的變化。所以我們說健身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好的效果需要以年為單位呈現。

耐得住寂寞,學得了乾貨,才能在健身路上取得越來越大的進步。加油!

關注中國健體那些事,訓練知識、健身資訊、健美健體,總有內容適合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nodw28B3uTiws8Kmyv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