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華不行」的背後,是綜藝評委的圈粉迷思

2020-06-17     骨朵星番

原標題:「杜華不行」的背後,是綜藝評委的圈粉迷思

| 糖果

數據來源 | 骨朵數據

上周,《乘風破浪的姐姐》悄然上線,熱度飆升。與預想不太一致的是,姐姐們的情緒還算平穩,除了偶爾幾句插科打諢和「直抒胸臆」,大體走的還是歲月靜好的路線。而觀眾期待已久的「興風作浪」的戲份主要由製作人——杜華一力承擔。

杜華風波似乎引出了一個新的議題——拋開節目組剪輯問題、營銷噱頭以及部分觀眾對評委本人的刻板印象,客觀來講,在選拔類綜藝大行其道,觀眾話語權提高以及審美日趨多元化的趨勢下,看似光鮮亮麗的節目評委實則是個燙手山芋——

不輸出專業點評顧左右而言他會被指責能力不足,高標準嚴要求則容易滑入「情商太低」的負面風波;展現自身可能是「搶選手風頭」,安分守己又會被節目粉指控「貢獻熱度不足」。對於節目評委尤其是將評委粉、秀粉、選手粉一鍋亂燉的選秀節目評委來說,修煉玄乎其玄的「端水藝術」,大概有望成為一門生存技能。

但另一方面,在供需失衡的娛樂圈市場,綜藝評委又為大量藝人提供了再就業、保持曝光甚至是逆風翻盤的機會。

從評委,到導師,再到製作人、星推官、發起人、隊長等等,名稱一變再變,但殊途同歸,其內核與圈粉的邏輯也並非無跡可尋。

綜藝評委是在風口浪尖戰戰兢兢還是抓住風口乘風破浪,往往只在一念之間。

01

硬核輸出與權威迷信

在《乘風破浪的姐姐》中,杜華被質疑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兩點。

一方面是專業能力的欠缺。作為 樂華娛樂CEO,她的業務領域在於經營管理,對於vocal、dance等舞台表現方面並無相關經驗。同時由於對旗下藝人的經營不善,她所推崇的韓國女團模式以及造星方式都並不能讓人信服。

另一方面,杜華在點評中游移的標準和部分反智言論也實在讓人困惑。「vocal不錯,那就去dance組吧」「唱得太好了不適合成團」,在金句頻出的姐姐們的襯托下,杜華顯得格外笨拙且不合時宜。

這也就引發了觀眾對評委「專業性」問題的爭議和渴求。

事實上,即使伴隨著選拔類綜藝的疊代,節目製作方對於評委的期待早已從專業性轉向話題性,但過硬的專業素養仍是俘獲普通觀眾的法寶。這是慕強心理下的必然結果,也是觀眾看多了華麗的水袖表演,對於踏踏實實扎馬步的本能期待。

典型人物之一,是憑藉在《演員的誕生》評委身份大量圈粉的章子怡。

不像很多評委喜歡沉浸在自身的專業世界以及對於科普的傲慢,當觀眾對於評委讚不絕口的韓雪的表演感到迷茫時,章子怡現場進行拆析,」你看她拆信的方式,是一點一點一點撕開的,就一個動作,她的期盼、在意就都體現出來了。「

在點評青年演員徐璐、闞清子《七月與安生》選段時,章子怡從人物動機以及心理支撐的角度指出,演員在沉浸於某種狀態的同時,往往會忽略一個眼神、一次推搡的合理性,從而導致只有氣氛,沒有生活。 獨到尖銳,不留情面,直接戳破綜藝中「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誇誇群模式。

包括她在第一集中扔鞋和黑臉的表現引發大討論,直接助推節目熱度走高,也夯實了自己直率、嚴苛、不留情面的專業導師形象。

很明顯,在以「合家歡」為終極目標的綜藝節目中唱黑臉絕不是件討喜的事,但有專業輸出打底,章子怡成功扭轉「稜角分明、野心勃勃」的中負面評價,以及同期外界對於她家庭事業難兼顧的質疑聲,專業、職業、敬業的標籤被進一步加固。即使被點評的對象是流量頗高的偶像演員,網友也只是調侃,「你的戲是什麼貨色,章子怡就是什麼臉色」。

然而,並不是每位專業輸出型評委的圈粉之路都能一帆風順。

但另一方面,由於點評嚴格和高密度的樂理輸出,華晨宇也曾被裹挾進自身粉絲、秀粉、選手粉的紛爭之中,人稱「滅夢導師」。李誕甚至直接質疑「他有什麼資格點評毛不易」。

這正是很多年輕綜藝評委面臨的困境。

由於國內基礎音樂教育的缺乏、華語樂壇權威獎項的空白以及審美標準的日益多元化,觀眾往往並不具備判斷專業與否的能力。更多時候,專業與否需要依靠江湖地位的加冕——而這似乎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死循環。權威迷信帶來的直接後果是,說了什麼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由誰說出。

能打的永遠是專業技能,但如果主體換成是年輕藝人,專業圈粉一事有時也會成為薛丁格的貓。對於年輕的評委和導師而言,「專業模式」是對的,但或許並不是最適合他們的。

02

從師到友,養成系評委的情感共振

在選秀3.0時代,以《創造營》《青春有你》等為代表的偶像團體選秀打破了多年來「超快」系列以及「好聲音」系列樹立起的專業崇拜,隨著節目形式的升級,通過紀實性、互動性、娛樂性搭建起的養成模式成為綜藝敘事的內在邏輯。

而評委在綜藝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圈粉的落點,也伴隨著國內選拔類綜藝的疊代而不斷變化。

22歲的蔡徐坤正是憑藉《青春有你2》中的高情商表現,實現在虎撲、豆瓣等平台的口碑逆襲。根據骨朵數據,自《青春有你2》上線以來,蔡徐坤熱度大漲,節目對藝人本身口碑提拉顯著,連續兩個月穩居熱力榜月榜第三。

在豆瓣鵝組的討論中,網友將他形容為「38℃中央空調型男生」——對年上御姐Ella不經意間流露出的尊重認同,主動關注到外國友人Lisa的語言隔閡問題,提出舞台建議又為對方留足自主空間,沒有男性對女性、強勢一方對弱勢一方的審視和挑揀,體貼坦蕩而有分寸。

面對中性風格的選手,曾被捲入抵制」娘炮文化「紛爭中的蔡徐坤也給出了最具同理心的鼓勵。

區別於傳統選拔類節目,在當下火熱的男團女團以及即將上演的樂隊選秀綜藝中,評委的決定權被不斷削弱,造星與滅星的快感被逐一交付到粉絲手中。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評委的專業點評固然可以為節目增加看點,但更多時候,他們是溝通選手與觀眾的橋樑——幫助選手完成身份轉換、完成節目組既定議程設置、展現人物成長軌跡。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能在高情商驅動下挖掘個人隱藏價值,實現與選手的共情,便可像蔡徐坤一樣,跳出原有圈粉路線,收穫一波路人好感。

通過引導、陪伴和共情,綜藝節目中的評委完成了從師到友的轉變,這種設定的精妙之處就在於,導師與選手之間的權力差距被不斷彌合,導師粉與選手粉的矛盾也被最大程度的消解。畢竟,人們總想試圖挑戰老師的權威,但會對師兄或師姐萌生天然的親近感。

03

反套路碰撞出衍生價值

杜華被爭議,一方面作為觀眾的談資為節目帶來了可觀的熱度,也讓觀眾更加旗幟鮮明地投入對姐姐們的喜愛,無論是被評價為「比杜華更會做女團」的阿朵,還是張雨綺、黃齡等性格舒展、個性鮮明的姐姐。

從這個意義上說,杜華便是這檔不定義選秀節目的對立面、反套路的存在。從導師的身份來說,她不合格,但是從節目的角度而言,她無疑製造了另一重衍生價值。

而反套路特質的綜藝節目導師為什麼能成為「成功導師」的一大典型,某種程度上也因為類似的矛盾衝突和出其不意而被看到及認可。

競技性與娛樂性是選拔類綜藝的立身之本,在賽制同質化、選手重疊「復讀」、觀眾審美疲勞的語境下,如果評委能夠跳出預期設定,與節目本身形成反差或者碰撞,也能走上圈粉的坦途。

反套路評委的最佳代表無疑是李健。曾有媒體這樣形容,「李健,創新的段子手,『守舊』的音樂人。」在《中國好聲音》評委席,他狂飆成語,希望學員選自己是「靜待佳音」,搶人是「花落芬芳,蜂蝶自來」,為學員轉身是「豈有不轉身之理」……做到了用文化人的方式把音樂段子進行到底。

作為評委,李健圈粉的最大原因在於,自身的文化屬性可能與快餐式的文化工業格格不入,但也與選秀綜藝本身的競技性、娛樂性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並且彌補了四位男評委主導下的剛性氛圍,在增加節目趣味的同時,也進一步凸顯了個人儒雅、幽默、博學的氣質。

如今再提起李健,很難只想到他的音樂作品,他的個人屬性中多了「綜藝感」和「段子手」兩個標籤,當好了導師,也得以讓個人魅力被放大。

今夏的選秀節目來勢洶洶,黃子韜擔任的《創造營2020》的評委有點像是「失控」的存在,現場發火,「能行就行不行就走」的言論走紅並引發爭議。個人觀點鮮明,直率莽撞,但也讓其從一眾偶像類評委中脫穎而出,為其後續綜藝資源的開拓奠定下基礎。

但不能忽視的是,和通過反差感走紅的李健、郭麒麟等綜藝導師不同,黃子韜身負的爭議較大,並且未能跳脫出他以往帶給大眾的印象,圈粉有餘驚喜不足。這也是年輕藝人在擔任綜藝節目導師時遇到的一大難題: 真性情容易被說「不禮貌「,展現專業度有「沒資格」嫌疑,想要走出圈粉之路,障礙和限制較多。

總體而言,在綜藝節目中擔當評委,仿若高空走鋼絲,這背後是綜藝節目對傳道受業氛圍的改變、觀眾力量的崛起、評委與選手之間年齡差的縮小以及流量評委本身存在的爭議問題。

但總有人能實現突圍。

觀眾在成長,粉絲在流動,不變的是, 專業性、舒適度和新鮮感永遠能刺激人疲軟的興致,引發新的追逐與崇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1ppxXIBiuFnsJQVbOS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