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mm機槍威力比12.7mm大那麼多,為何無法取代12.7mm口徑呢?

2020-03-22     紙上的宣仔

14.5mm機槍,是東方陣營特有的一種口徑。其使用的14.5x114mm機槍彈,動能在30000J以上,比自家的12.7x108mm和北約的12.7x99mm動能高50%~80%。二者口徑相差不大,威力卻天差地別,那為什麼大家看到的車載大口徑機槍基本都以12.7mm為主,14.5mm卻少之又少呢?

12.7x99mm、12.7x108mm和14.5x114mm子彈的尺寸對比

因為武器的設計,從來都不是單一目標的。大家最重視的火力,雖然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不是唯一要考慮的目標,機動性、易用性、可維護性、和後勤也是要著重考慮的,比如之所以日本會搞出匪夷所思、用彈斗供彈的大正是一年式,就是把彈藥補給放在了很重要的地位。明眼人都看得出這不利於火力的發揮,但它可以直接使用步槍的5發彈夾進行裝填,大大緩解了日本的後勤壓力。

不從全局角度看,就沒辦法理解大正十一年式的這種設計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再看14.5mm機槍為什麼不能取代12.7mm機槍。14.5mm機槍彈威力相較12.7mm子彈的確大了不少,但並沒有達到「階躍」的水平。其實12.7-20mm這個擋的口徑都比較尷尬,在現代戰場12.7mm機槍能威脅的目標(輕裝甲車和一些老式裝甲輸送車)其他口徑也能做到,12.7mm威脅不了的目標其他口徑也沒多大作用。比如各國設計的步兵戰車基本上都要求正面可以抵擋25mm機關炮的正面,加掛附加裝甲後甚至可以抵擋30mm口徑機關炮的直射。

各國的步戰車都是奔著防30mm炮設計的,再不濟也能防20mm炮,14.5mm機槍根本威脅不了

所以14.5、12.7mm對付這些目標都跟撓痒痒差不多。但14.5mm機槍的重量卻要比12.7mm機槍重上不少。簡單地說,就是兩種武器戰場滲透能力差距太大了,很多12.7mm機槍可以到達的地方,14.5mm機槍根本沒辦法到達。因為實際上,14.5mm就是一門」炮」。火力上加的分,在機動性上都減光了,當然取代不了12.7mm機槍。比如咱們能在12.7mm上做出全重僅26.5kg(帶三腳架),能發放到班組的89式重機槍,但如果口徑換成14.5mm,你讓神仙來設計也做不到這個重量水平。就說QJG-02高射機槍,這已經是世界上最輕的14.5mm機槍之一了,也達到了73kg,占據的體積也比較大。我們可以看看14.5mm機槍的樣子:

QJG-02 14.5mm高射機槍

蘇聯的KPV 14.5mm重機槍

而這張是厄利空20mm機炮的樣子:

可見,14.5mm機槍的槍管、機匣和三腳架和20mm相比已經差距不大,比12.7mm機槍都大了不是一點半點。所以從後勤的角度把它當一門炮看待也不過分。那麼12.7mm機槍是什麼樣子呢?12.7mm的尺寸允許它輕易裝載到沒有單獨貨艙的越野車上,我國的89式甚至可以做到三個人就能扛著短途機動,這種場面你在14.5mm機槍上永遠看不到。

所以14.5mm機槍的體積和重量決定了它只能當固定炮台來用,只能裝在有較大空間的載具上,比如軍艦、巡邏艇;裝甲車要攜帶14.5mm機槍,就只有兩種辦法,一種是直接把14.5mm機槍塞進炮塔,比如BTR-80就有14.5mm機槍的版本,但是如果能設計炮塔為啥不直接上威力更大的30機炮?還有一種是軍用越野車牽引,就像卡車牽引火炮那樣,但在行軍狀態遭到襲擊還要先停車,作戰小組下車先展開機槍再射擊,這反應速度簡直感人。

目前的14.5mm機槍,要麼放在軍艦上,要麼放進炮塔,要麼用載具牽引,作戰靈活性很低

12.7mm機槍卻可以較為容易地加裝到各種載具上,將槍座固定到剛性車體上就能穩定射擊,對輕裝部隊十分友好。比如美軍的悍馬、我軍的勇士這些帶有輕裝甲的越野車,都可以根據任務模塊靈活地加裝12.7mm機槍或者榴彈發射器,甚至連山貓上都可以加裝12.7mm機槍,這個戰場上的滲透能力14.5mm機槍根本沒法比。硬要裝14.5mm機槍的話,其實也有例子,比如伊拉克警察就在皮卡貨艙上裝過14.5mm機槍,但皮卡本身就不是正規的作戰裝備,無法保證射擊穩定性。所以14.5mm機槍沒有辦法取代12.7mm機槍,不是以決策者的意志為轉移,而是實實在在的物理條件限制,和大口徑火炮沒辦法下連隊是一個道理。

如果說有14.5mm裝到車上的例子,只能看中東了

小山貓都可以攜帶12.7mm重機槍進行突擊,12.7mm口徑的意義不言而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pddDHEBiuFnsJQVVhJ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