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雲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
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說,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
注釋
- 郢(yǐng):古地名,楚國國都,在今湖北江陵。
- 遺:送給。
- 相國:古代官名,春秋戰國時為百官之長。
- 夜書:晚上寫信。
- 過書:錯誤地寫。
- 說:同「悅」,高興。
- 尚:推崇,崇尚。
- 白:稟告。
譯文
楚國的都城郢有個人要寫信給燕國的相國,他在夜晚寫信,燭光不夠明亮,就對舉著蠟燭的侍從說:「舉燭。」一邊說一邊錯誤地在信上寫了「舉燭」兩個字。舉燭,並不是這封信的本意。
燕國的相國收到這封信十分高興,說:「舉燭的意思,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要選拔德才兼備的人來加以任用。」燕國的相國把這個意思稟告給了自己的國君,國君聽了非常高興並予以施行,國家因此得到了治理。治理是治理好了,但是舉燭並不是信中的本意。
文言知識
說「尚」:「尚」是個多義字。
- 本義指「尊崇、注重」,如「尚武」、「尚賢」。上文「尚明」中的「尚」就是這個意思。
- 指「還」,副詞。如「尚小」、「尚不可知」。
- 指「社會上共同遵從的風俗、習慣等」。如「風尚」、「時尚」。
- 古時「尚」同「上」,《尚書》意思即上古之書。
- 古時「尚」指「給帝王管理事物」。如「尚書(古代官名,執掌文書奏章)」、「尚食(掌管帝王膳食)」、「尚衣(掌管帝王衣服)」。
出處
戰國·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人物介紹
韓非:(約前280年—前233年),又稱韓非子,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新鄭)。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法家學派代表人物。
韓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慎到的「勢」於一身,將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其學說一直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統治階級治國的思想基礎。後人收集整理其著作編纂成《韓非子》一書。
啟發與借鑑
燕國的相國讀信時望文生義,雖然使燕國得到了治理,卻誤解了「舉燭」之意。作者諷刺了當時學者解釋前賢遺言時,憑主觀臆斷,把原本沒有的意思勉強加上去,牽強附會,曲解原義。
這個典故也演化出成語「郢書燕說」,比喻牽強附會,曲解原意。
(本文完)
每天一篇文言文,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敬請關注「天天文言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hWq5HgBMMueE88v2LN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