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全球,最早的文明的幾乎都產生於大江大河地區,被稱為「大河文明」。不過歐洲的文明起源和其他的文明則大不相同,歐洲的文明產生於希臘半島南部的克里特島,是典型的海洋文明。克里特文明,不僅成為了希臘的文明源頭,也成為了歐洲的文明源頭。
一,克里特的地理環境和古代民族
克里特島位於地中海中部,面積為8236平方公里。由於克里特島地處於亞歐非的海上交通要衝,因此能夠很好地和周邊地區進行了密切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也能夠吸收先進的古埃及和兩河的文明成果。這一點能夠從出土文物能夠得到體現,如米諾斯王宮中發現的壁畫和古埃及繪畫具有一些相似之處,但是卻一改古埃及的呆板。克里特島沒有銅礦,但是卻出現了青銅文明,這也說明和附近的賽普勒斯等地的聯繫密切。
克里特島的地形以山地為主,島內有四大山脈,海拔超過2000米的山峰有三座,最高的伊季峰海拔為2456米。在克里特島的北部是狹長的海岸平原,其中中部的美沙拉平原大約有29公里長,是克里特最大的平地。狹小的平原適合種植大麥、小麥、小扁豆等作物,基本能夠實現糧食的自主。但克里特島最重要的產業應當屬於手工業、商業、狩獵和漁業,他們往往將自己的資源加工成為了產品,和周邊國家民族進行了貿易,以獲取財富。在米諾斯王宮中,就大量發現了金銀飾品和儲存葡萄酒的地窖,這說明當時克里特島的對外貿易是十分發達的。
米諾斯壁畫
正由於克里特島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這裡成為了一個移民的島嶼。最初到達克里特島的居民,是早期的地中海民族。根據《古代希臘史》介紹,遠古時代的白種人可以分為印歐民族和地中海民族兩支,地中海民族居住在地中海周邊,包括阿拉伯半島。他們頭顱較長,頭髮和皮膚呈深灰色,身材短小,體格纖細,眼睛呈褐色,面貌清秀而高雅。從墓穴中的骨骼來看,克里特人的頭顱的確比較長,因此被稱為「長顱人」。而印歐人則是長頭顱、體格高大、皮膚白晰而帶淡紅,鼻子高、頭髮黃。
在公元前3000年前之前,這裡居住的是地中海民族加利亞人。從公元前3000年開始,印歐民族的亞該亞人、伊奧利安人、多利安人不斷沿著多瑙河南下,占據了地中海民族的土地。不過在文化上,印歐人則繼承了地中海民族的文化。《荷馬史詩》記載「有國名為克里特……有的是亞該亞人,有的是克里特土著的悍民,也有的自西頓遷來,還有那多利安人、皮拉斯齊人,也各占其中一部分。」這裡的民族成分就是民族大遷徙後的狀態,其中的克里特土著就是加利亞人。實際上,加利亞人最初也是從小亞一帶遷徙而來的。
加里亞人,在古昔的時代,他們是國王米諾斯的臣民,他們當時被稱為勒勒吉人,居住在島嶼上面。——希羅多德《歷史》
克里特島的面積雖小,但足以容納多座商業城鎮。在和古埃及和兩河文明不斷的貿易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兩大文明先進的文明成果也會隨之傳入克里特島。根據考證,克里特島最早的居民並非希臘人,而是來自於西亞的卡利亞人、勒勒吉人、佩拉斯吉人等。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開始,來自歐洲的希臘人才進入克里特島。
二,、神話、歷史記載和考古發現中的米諾斯
在希臘神話中,克里特島最早的名字叫做「歐羅巴」。傳說腓尼基有一位漂亮的公主叫做歐羅巴,她在海灘遊玩時被宙斯看到。為了取悅歐羅巴,宙斯就變成一頭公牛走到歐羅巴面前。後來歐羅巴就騎在了公牛背上,公牛隨之飛躍地中海,到達了克里特島。後來人們就以歐羅巴來命名這片土地。後來,歐羅巴和宙斯在此生了三個兒子,他們在克里特島建立了王國,其中就包括米諾斯王國。
在希臘古典時代的史料中,對米諾斯王國也有一些片段式的描寫。《荷馬史詩》記載克里特島有90個城鎮,其中最大的是克諾索斯,有一位著名的米諾斯國王。米諾斯時期,克諾索斯十分強盛,甚至一度征服雅典等周邊國家。在希臘神話中,每年雅典要給克諾索斯進貢童男意女各7人。古典時代著名的歷史學家修昔底德記載:「根據傳說,米諾斯是第一個組織海軍的人。」他征服了希克拉底斯群島,驅逐了加利亞人,派遣他的兒子為總督,建立了殖民地。希臘著名的學者亞里士多德說米諾斯王遠徵到達了西西里島,最終在西西里的加米可附近去世。
有一個地方名叫克里特,在葡萄紫的海水中央,地方美好肥沃,四周被水環繞,那裡有很多居民,多得數都數不清,有90個城鎮……在眾城中最大的城是克諾索斯,有一位米諾斯王從九歲開始便治理那個地方。——《荷馬史詩》
由於歷史記載相對匱乏,長期以來人們大多認為米諾斯王是不存在的。近代,隨著考古學的興起,愛琴文明得以重新展現在人們面前。從1868年到1890年,熱愛希臘文明的德國人謝里曼經過幾次在小亞的挖掘,發現了傳說中的特洛伊城,證實了希臘古文明的存在。20世紀初,美國考古學家布勒根根據挖掘結果分析,在特洛伊遺址的12層中,第7層才是《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伊城。1886年,謝里曼曾試圖到克里特島進行了挖掘,但是因為土地價格過高而望而卻步。
米諾斯王宮
1893年英國考古學家伊文思在雅典買到了一些刻有象形文字的小石塊,它們被當地婦女當做附身符。此後,他追溯發現,這些石塊來源於克里特島。於是,他買下了謝里曼認定的兩塊土地,進行了考古挖掘。伊文思的考古發現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不僅發現了距今4000年前的王宮建築遺址,還發現了大量的泥版書,有兩種文字,分別被命名為了線形文字A和線形文字B。其中線形文字A是從象形文字發展而來,線形文字B是從邁錫尼傳入,規模很大,發現了共4000多塊。1953年,英國學者文特里斯成功破譯了線形文字B。從中也得出了線形文字和希臘語相似,具有一定的傳承關係。可惜的是線形文字A至今無法破譯。
費斯托斯圓盤
三,克里特文明的發展和衰落
1832年,丹麥考古學家按照物質文化將古代文化分為了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這一種分期方法影響深遠,至今依然在使用。伊文思也將這種分期方法運用於愛琴文明。他將整個愛琴文明的青銅時代分為了早、中晚三個階段。後來經過其他學者的不斷修正,愛琴文明的分期表就基本形成。
愛琴文明分期(拍於《希臘史》)
根據該表顯示,大約在8000年前,克里特島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在克里特島的南岸、米亞謨山滿、法埃斯塔斯等地都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村落遺址。出土了黑、褐、黃、紅顏色的的手制粘土陶器和帶有花紋的黑陶。在遺址中發現了磨製的石斧、石簇、石矛等,說明狩獵是重要的經濟活動。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農業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在晚期遺址中發現了牛、羊、豬的骨骼,還有加工野生植物纖維的紡輪。進入文明時代之前,人類長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的女神雕像,反映了母系氏族時代的生殖崇拜。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克里特島進入了早期青銅時代,也叫做銅石並用時代。在這個時期,人們開始使用銅器,如短劍、短斧、刀等。銅器的運用也促進了石器加工的改進。該時期制陶技術也有一定的發展,出現了灰色陶器、紅色花洋陶器、紅揭雜色陶器、高嘴瓶、野獸形器皿等。根據哈蒙德《希臘史》的描述,此時歐洲、小亞、非洲的移民開始進入克里特島,帶來了一些新的文化因素,如兩室墓葬、圓頂墓葬等。從埋葬的數量來看,主要還是集體合葬,說明氏族公社還未瓦解。
雙斧
大約從公元前2300年開始,克里特島進入了中期青銅時代。該時期,出現了銅和錫的合金—青銅,也就基本取代了過去的石器,青銅斧頭、戰斧、鑿子、刮刀、短劍、長劍和矛頭的得以廣泛使用。在這個時代,氏族社會走向瓦解,階級社會出現,最終誕生了國家。在克諾索斯、法埃斯塔斯、馬利亞等地都發現了王宮遺址,說明當時克里特島小國林立。公元前18世紀中葉,克諾索斯統一了克里特島,這就是傳說中的米諾斯王時期。統一後,克里特島修建了一條從克諾索斯到法埃斯塔斯的大道,可以通行四輪車。著名的線形文字A和壁畫就出現於這個時期。
金銀飾品
大約在公元前14世紀,克里特文明走向了衰落。至於衰落的原因,有人認為是地震和火山爆發,也有人認為是外族入侵。大約從公元前1450年到前1400年,米諾斯王宮使用的文字從線形文字A演變為線形文字B,前一種是克里特島原本的文字,後一種是從邁錫尼產生的文字。因此,許多學者認為克里特島被邁錫尼文明徵服了。不過在克里特其他地區,依然在使用線形文字A。大約在公元前11世紀,多利安人大規模入侵希臘半島和克里特島,使得這裡經濟文化衰落。
運動員
在過去,我們常說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然而,這個提法恰好忽略對世界有廣泛影響的希臘羅馬文明,因此,後來改為了「五大文明搖籃」。希臘文明是歐洲文明的起源,克里特文明又是希臘文明的起源。4000多年前,這裡就進入了青銅時代,和中國進入青銅時代的時間不相上下。雖然後來克里特文明遭到了毀滅,但是他留下的文化被邁錫尼和古典文明繼承了下來。仔細觀察發現的壁畫,遺址出土的文字等,我們會發現,當今西方許多文化因素早在克里特時代就存在了,如人文主義、熱愛體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