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給大家講講「廣東三寶」,不少朋友應該聽說過這個詞,我之前的文章里也說過「三寶」之一的陳皮,不知道朋友們還記不記得它的功效作用。「三寶」的另外兩樣又是什麼呢?這裡我就統一介紹下。
廣東民間有個說法叫「廣東有三寶,陳皮、老薑、禾杆草」。這3樣似乎都是毫不起眼的東西,但它們卻是廣東人家常便飯的必備之物。看起來習以為常的東西,為什麼會被稱為「廣東三寶」呢?
這與它們的功效作用有關,雖然它們好像平淡無奇,卻用途廣泛,不僅能烹飪調味,還有保健藥用,其中禾杆草還能做燃料、飼料。所以這種說法與廣東人的務實精神密切相關。
身為廣東三寶之一,陳皮一直享有「千年人參,百年陳皮」的美稱,馳名中外。
陳皮性溫,味辛、苦,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能,用於治療胃脘脹滿、噁心嘔吐等疾病,對於風寒咳嗽、痰濕咳嗽也有很好的效果。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辛能行能開,醒脾升清,以降胃氣,增強脾升胃降,真正起到全身氣機樞紐的作用。
胃脘脹滿。慢性胃炎患者經常會有胃脘脹滿的感覺,吃很多行氣消脹的藥都不管用。其實,不少腹脹的患者是脾虛氣滯,這個時候就要同時吃健脾和理氣的藥才能顯效,不妨陳皮與黨參合用,既健脾補氣,又理氣消脹。
噁心嘔吐。如果胃部受寒或吃了生冷、油膩食物而引起噁心嘔吐的不適,可以用陳皮、生薑煎水飲,能祛寒理氣,和胃止嘔。
燥濕化痰
陳皮味苦,苦能燥濕,是治療風寒咳嗽、痰濕咳嗽的良藥。
風寒感冒的人,如表現惡寒怕冷、鼻塞、打噴嚏、流清涕、咳嗽、痰白者,可以用陳皮搭配紫蘇葉、生薑、防風、桔梗等,以祛風散寒,化痰止咳。
痰濕咳嗽的人,常常出現久咳不愈,痰多、色白質稀、舌淡苔白膩等不適。這些情況可以用陳皮搭配法半夏、白朮、茯苓、杏仁等服用,能燥濕化痰止咳。
陳皮氣香宣散,可升可降,同降氣化痰止嘔的法半夏同用,稱為二陳,中醫名方二陳湯、陳夏六君子湯都有二陳,燥濕化痰、降氣止咳效果甚佳。
明李時珍說:"姜辛而不葷,去邪辟惡,生啖熟食,醬,醋,糟,鹽,蜜煎,調和,無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藥,其利博矣。凡早行山,宜含一塊,不犯霧露清濕之氣及山嵐不正之氣。"
姜性溫、味辛,入肺、胃、脾經,具有祛風散寒解表,溫肺化痰止咳,曖中開胃止嘔,解魚蟹腥毒的功效。適用於風寒感冒、肺寒咳嗽,且為止嘔聖藥,治療胃寒噁心嘔吐。
所謂的老薑,俗稱薑母,是立秋之後收穫的姜,即姜種,皮厚肉堅,味道辛辣,那老薑和生薑有什麼不同呢?
外表區別
老薑,外表是土黃色,表皮比生薑要粗糙,老薑表面紋路重,其味道偏辛辣。
生薑,表皮比較光滑,辛辣味比較淡。
內里區別
老薑,掰開後,水分感覺比較少,肉很實,纖維絲很多,味道濃。
生薑,姜塊很柔嫩,水分比較多、纖維含量也比較少,顏色是偏白色的。
用途區別
老薑因辛熱且燥烈,主要入脾胃,長於溫中散寒,所以常用於里證,如脘腹的冷痛。針對脾胃虛寒引起的各種問題,比如胃脘疼痛、噁心嘔吐、大便溏爛,也適合用老薑。
生薑的味道不及老薑辛辣,主要入肺,長於解表祛寒,所以常用於表證,如風寒感冒輕證,可單煎加紅糖服,或配蔥白煎服,或加入其他辛溫解表劑中,作藥使用,以增發汗解表之力,如桂枝湯等方劑中均有生薑。
禾,穀類作物總稱。禾稈草,是成熟水稻收穫脫谷後的莖稈。粵語裡有一句是:「識佢就系寶,吾識佢就系草」 (「認識它就是寶,不認識它就是草」)。禾稈草以價值最低而用途最廣而論,甚至超過老薑、陳皮。
禾杆草可以用做烹飪, 例如稻草香肉,選用的也是肥豬肉,是用禾杆草(稻草)扎住煮,除了夠回歸鄉土味外,還能讓豬肉吸收了稻花的香味,入口即滲。 用禾稈草燒的灰,開水沖入過濾後的水煮粽子,俗稱"鹼水粽",別有一番風味,飄香可口。
在過去,禾稈草還作為耕牛過冬的飼料,燃燒時作為煮飯燒水的燃料,焚燒後的灰還可以作為農作物的肥料。
民間記載了一些禾稈草的藥用價值,由於研究較少,如今臨床不被常用,真正常用且被載入藥典的中藥飲片有糯稻根,由糯稻收割後,挖取根莖及鬚根,除去殘莖,洗凈曬乾而成。
糯稻根性平,味甘,歸肺經、腎經,能養陰除熱,止汗,屬收澀藥下分類的固表止汗藥。
治陰虛內熱
糯稻根有養陰退虛熱,益胃生津的作用,可用於陰虛生內熱,骨蒸潮熱,以及病後陰虛口渴者,常常與生地、沙參、麥冬、地骨皮等藥同用。
治自汗與盜汗
糯稻根甘平質輕,能固表止汗,用於各種虛汗兼有口渴者。治氣虛自汗,可單用煎服,或與黃芪、白朮、浮小麥等藥同用。治陰虛盜汗,可與生地黃、地骨皮、麻黃根等藥同用。